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评论:贫困县更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贫困县刀刃 2014-11-05 10:23:19
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新县在该省率先推出环卫工“关爱套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巨资改善环卫工生活条件,不仅包含免费早餐、免费公交,还有医疗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政策优

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新县在该省率先推出环卫工“关爱套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巨资改善环卫工生活条件,不仅包含免费早餐、免费公交,还有医疗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政策优惠等。

据报道,该县仅“将环卫工人月均工资提高到1200元,并建立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这一项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可谓出手大方。

这则新闻在网上被多家媒体转发,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也算是“上头条”了。一定程度上,“国家级贫困县”、“千万巨资”、“环卫工”等关键词是该新闻具有较高点击率的重要元素。

小财政干出了大民生,这也使得一些网友为新县做法点赞。笔者以为,点赞的同时,应多一些思考和借鉴。“关爱套餐”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如果换个视角看政绩,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为民务实,即使“手头紧”,也能干出百姓满意的政绩。

近些年,一些贫困县因为出手阔绰见诸报端,早已不是新闻,但那大多是一些负面新闻,劳民伤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类。“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成了一个带有“新闻富矿”意味的名词。

众所周知,政绩不等于GDP,也不等于高楼林立,一些贫困县遭到舆论指责,主要还是因为“没钱还乱花钱”,喜虚忌实。可以说,这些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政策倾斜等,都没能真正转化到民生上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对于一些贫困县来说,“手头紧”是问题,可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不明白为谁花钱、如何花钱。当“面子工程”取代了“民心工程”,“穷庙富方丈”取代了富民强县,贫困县百姓怎能不有意见?

资源有限并不意味着工作“难为”、无所作为,越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越要懂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问题上。(徐新星)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