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中青政新生骑行2347公里上大学:我要挑战没有挑战过的生活!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新生我要大学 2014-09-04 01:36:38
.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4px;} .TRS_Editor{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4px;} .TRS_Editor P{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4px;margin-top:1em;marg

  骑行途中的丁雨然。(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日电 (记者李正穹 实习记者卢冠琼) 8月20日19时,一辆载着近130斤装备的山地车,稳稳停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门前。耗时20天,骑行2347公里,穿越7个省份,18岁的丁雨然千里走单骑,从贵州贵阳奔赴北京上大学。

  “年轻,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8月30日,面对中国青年网记者的专访,这个完成两千多公里骑行、被晒得黝黑的男孩,仍旧一脸的斗志昂扬,“我要挑战没有挑战过的生活!”

  实现三年之约,四千里路云和月

  “我一开始不这么黑的。”当丁雨然笑着从钱包里翻出身份证时,眼前留着精神短发的丁雨然与证件照上皮肤白皙、头发稍长的男生相比,着实吓了记者一跳,“以前看着像姑娘,现在朋友们都说man(男人)多了。”

  丁雨然告诉记者,在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之前,他从未离开过家乡贵州省,而路程最长的一次骑行,也不过200公里。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文弱的18岁男孩下定决心翻越千里“骑车上大学”?

  “三年前,我和班主任有个约定。”丁雨然说。

  2011年9月,那时刚刚进入贵州安顺一中的丁雨然,还是一个淘气的高一新生。

  “我不在重点班,成绩平平,也很贪玩。”丁雨然至今仍对班主任第一次找他谈话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她问我,有理想的大学吗?我说我对政治很感兴趣,以后想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那个时候,以我的成绩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班主任并没有嘲笑我,而是讲了很多鼓励的话。当时内心特别有动力,我告诉她,老师,如果有一天,真的考上了,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北京上大学!”从此,这个看似玩笑的约定,陪丁雨然度过了高中的一千余个日夜。

  高二后,成绩有了较大进步、看到理想高校曙光的丁雨然,开始了新的计划:骑自行车去北京,2347公里,对体能要求很高,学习和锻炼体能的计划得双管齐下。

  “那时每天放学后到学校操场练长跑,十几圈到二十圈不等,运动量根据当天的学习任务而定。”丁雨然告诉记者,“有目标,就要去努力实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的高考,丁雨然收到了梦想已久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看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心都要跳出来了。理想中的大学,我最喜欢的专业。我一定要实现与老师的约定!”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丁雨然立刻把骑行的决定告诉班主任,“当我说我要兑现承诺时,她很惊讶,但是也支持了我。”

  “有这么长的路要走,我并不害怕。我告诉自己,把准备做充分,两千多公里的骑行可以实现。”决心已定,丁雨然迈出骑行四千里的第一步。

  20天骑行不放弃,“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做”

  “妈妈,我到了!”20日晚,站在即将进入的校门前,丁雨然如释重负地向手机另一端、远在贵州的家人报平安。

  要实现“骑行上大学”的约定,对于远途骑行没有任何经验的丁雨然来说,除了要在两周内准备物资装备,还要说服家人赞成这场远行。

  丁雨然先是到网上发帖寻求同伴,尽管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建议,但他没有找到同行者。

  “没人同行,就自己上!很多有经验的前辈给我支了招,我的心里也越来越有底气。”除了帐篷、睡袋、修车工具、常备药品、干粮、骑行护具、纸质地图、电子导航等各种准备外,丁雨然还自己设计了一份详细路线图。这让一开始坚决反对的母亲也渐渐支持儿子的决定。

  8月1日,带着同学朋友的鼓励和家人的担忧,丁雨然从贵阳正式出发。[page]
 

骑行途中的丁雨然。(本人供图)

  “原计划用25天完成这场骑行,但妈妈在家一直很担心,所以我每天都在努力地赶路。”丁雨然说。

  天桥下,公园里,道路边,都曾是丁雨然的休息场所。每天最快能骑行两百多公里的丁雨然,在路上也碰到了不少恶劣天气。

  “在湖南境内的时候,经历了几场暴雨,但在偏僻的地方不能停留,我就披着雨衣继续赶路。实在找不到住宿的时候,我就搭帐篷,无论在哪里,都要坚持早上7点半出发上路。”丁雨然回忆道,“最晚的一次,是晚上11点半了才找到能落脚的地方。”

  夏天的炎热气候也是丁雨然在长途骑行中面临的重大考验:“路上灰尘很多,但为了避免捂着脸导致中暑,我一直尽量不戴口罩。”

  尽管做足了准备,但在途中丁雨然还是遇到不少走错路的情况:“虽然做了路线设计,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不同,我只能利用手中的地图和手机里的导航不断修改路线。有些国道路标牌没那么完整,最远的一次,我赶了30多公里才发现走错道儿了。”

  在采访中,丁雨然告诉记者,在快出贵州省的国道上,他在下坡时为了避让货车,和车一起滚到了坡下。

  “当时摔得很重,但我及时给自己的伤口做了处理。”劫波度尽之时,丁雨然再想起骑行时的经历,直言当时并没有放弃的念头,“都出来了,怎么能放弃?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

     一直在路上,心有多远,就骑多远

  回想这段意义深刻的旅程,丁雨然说,最让他难忘的,是路上邂逅的那些陌生人。

  “看着我自行车后座绑着一大包装备,很多陌生人会停下来问我的去处。当听说我要去北京上大学时,他们给了我很多善意的提醒和鼓励,有的甚至请我吃了饭。” 丁雨然告诉记者。

  在路上,丁雨然还遇见很多像他一样,选择用自行车完成长途旅行的骑友。在从保定进京的途中,丁雨然遇到了两位休假回家探亲的解放军。

  “他们从成都出发,要回吉林四平老家。他们笑着说,回到家,假期也就结束了,再坐飞机回成都。每个人的旅程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觉得,那是一种态度。如果不经历这一切,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丁雨然说,“我的骑行,除了为了实现约定外,还想证明一件事——只要你认定去做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哪怕是别人眼中再不可思议的事情,成功就不是难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考上了;两千多公里的路,我也骑到北京了。”

  采访最后,丁雨然向记者展示了他在骑行途中受的伤。膝盖上的伤口快要愈合,丁雨然的大学新生活也即将开始。他告诉记者:“骑行会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之余,我想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心有多远,就骑多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