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掌握了一种理论,就可以将科技人员的发明创新能力提高6至10倍,这应该是科学界的莫大福音。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萃智理论(TRIZ)因其神奇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被称为创新的“点金术”,而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周小璐)如果掌握了一种理论,就可以将科技人员的发明创新能力提高6至10倍,这应该是科学界的莫大福音。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萃智理论(TRIZ)因其神奇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被称为创新的“点金术”,而其发明者,前苏联海军部专利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也以“萃智之父”的身份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据悉,萃智(TRIZ)是从全世界200多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中总结提炼的一整套解决发明难题的系统工具与方法,完全改变了过去研发工作中靠千百次的反复试验,或靠专家的灵感突发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一理论引入国内后,便得到了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理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们的关注。他们对其迅速再消化、再吸收和再创新,创造了一种新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CM-TRIZ)。
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
谈及该理论的研发初衷,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创新办公室负责人李静表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创新基础不牢、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创新办公室负责人李静。李静供图。
“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根本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和掌握一些适应当下国情和科研现状的创新理论与方法。”李静表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
因为这一体系与萃智(TRIZ)的密切关联,在研发之初,相关人员全面地研究和分析了当代世界各国关于创新创造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前苏联的TRIZ理论,从中吸取了大量的优秀成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奠定了强大基础。
创新理论与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李静告诉记者,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首先,事物发展原理。这一原理通过分析人工事物的自身矛盾,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总目标以及发展路径,为所有的创新实践的规划和布局指明了方向,称为创新的导航仪。
其次,问题发生原理和问题分析方法。从分析事物的基本属性出发,深刻揭示了事物诸多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为问题的分析指明了方向,被称为创新分析仪。
再次,问题解决原理和解决方法。在事物新的属性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是解决问题的实质,通过建立联系、切断联系、调整联系的基本路径,实现事物在新的属性基础上的再次平衡,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被称为创新的指南针和方法库。
最后,创新路线图。针对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应用问题分析仪迅速找出该问题的矛盾和原因,从而将该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问题,应用创新方法库针对该标准问题调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求出原理解,将该原理解还原到问题的现实场景中,充分应用问题场中的所有资源得出问题的具体解,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科学的创新流程和创新路线图。
“该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创新的基本原理、分析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以功能分类的知识资源数据库以及创新路线图,他们系统全面地构成了制定规划、分析问题、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理论原理和方式工具,是指导创新实践活动的导航仪、分析仪、方法库和路线图。”李静总结道。
正是通过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操作系统的系统软件,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语言,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做出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解答,“是指引我们进行创新实践的指路明灯和根本法宝。”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套体系的形成是当代知识创新工程的一大成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
未来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大有可为
据介绍,早在2004年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领导就根据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要,确定和立项了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研发项目。近十年来,工程项目组先后集聚了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了一个庞大的项目工程专家组,较好发挥了多专业的综合性优势,体现了高端项目多学科融合的特点。
李静还特别指出,该项目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多年来,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组书记兼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的金东同志,亲自部署和组织实施了这一重大知识创新工程,为项目的进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创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
谈及当前的发展成果,李静表示,当代创新与方法的研发工作经过十年的努力基本已告一段落,该工程的初步成果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已初成体系。为进一步宣传普及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培训中心还组织实施了中国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训工程,先后深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讲授创新的基本思想、普及创新文化,培育中青年干部的创新精神,并受到了一致好评。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李静已经勾勒好了“发展四部曲”,包括在继续深入研发当代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和普及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中国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同时组织一支高层次的创新专家队伍,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并特别要求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我们将强化宣传和培训工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而努力工作。” 谈及未来,李静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