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以院士制度改革激发更大创新活力 社会各界积极评价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院士活力制度 2014-06-17 10:01:40
刚刚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别修改章程,对院士遴选、退出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此积极评价,认为院士制度改革将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

    以院士制度改革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

    ——社会各界积极评价院士制度改革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刚刚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别修改章程,对院士遴选、退出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此积极评价,认为院士制度改革将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改进完善院士遴选和管理,根本的是严格标准,坚持程序,秉持公开公平公正。此次章程修订,贯彻、体现了去行政化的方向。章程的修改是原则性的,粗线条的,还很不够。接下来要做的是充分讨论,明确操作的细则。

    “这次章程修订取消了部委、地方和集团的推荐。这个方向是对的,尽可能减少行政的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说,“院士自己要自律,如果不是你专业里的事,或者没有能力做那么多,就不要挂名。”

    广东佛山南方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剑说,院士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和奋斗目标。这次新的改革方案,提出了院士劝退制度和去行政化方向,可以让院士更加“纯粹”。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此次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措施在院士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具有指向性的意义。他说,将以往部委、科研机构、高校及地方的院士候选人推荐权收紧到学术团体和院士手中,对于还院士评选权力于学术有积极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周程认为,此次在院士遴选渠道上收窄,说明相关方面已经意识到由企业、部门推荐的“部门利益”“本位利益”已经不能持续,应当让院士遴选的渠道更科学,这是一种进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文光认为,此次院士制度的调整与改革是对我国科研人员,尤其是院士身份、功能和定位的反思与调整。他表示,对院士年龄结构的强调,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区别年龄长幼、资历深浅,而是凭借其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凭借其真才实学和能力。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闫大鹏说,两院在候选人所在学部范围选举投票的基础上,增加全院院士终选投票环节,使得遴选过程更为公平,避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

    此次改革对院士“退出”机制进行了规范。88岁高龄的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说,院士“退出”制度将为科研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杜绝某个行业所谓的“泰斗”造成长期资源垄断,也防止院士荣誉称号附着太多名利而“变味”走样。“这将为年轻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和话语权创造更多条件,有助于培养社会精英、创造更多科研成果。”

    90岁的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说:“‘院士退出制度’很合理。我们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做科研,学科的布局也应当跟上社会的发展,解决每个时代的新问题。这样科研才会发展,社会才会前进。”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认为,一直以来,院士“退出”制度存在标准模糊、不够细化的情况,缺少可操作性。新修订的两院章程对此进行了明确,让院士“退出”有法可依,有利于引导院士规范自己的言行。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士何桥认为,此次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无论对于院士群体的自律和他律,还是促进这一群体保持“新鲜血液”都有积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谢世诚认为,此次出台了院士“退出”的规定,不仅能更好的发挥“净化院士队伍”的作用,而且将为年轻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和话语权创造条件,这有助于整个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新成果的出现。

    “我对院士制度改革持欢迎态度,希望改革激励院士队伍在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老院士一方面要从国家需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努力多作贡献。同时要尊重、扶持优秀的年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说。

(参与采写记者:吴晶晶、余晓洁、李峥巍、喻珮、俞俭、陈国洲、凌军辉、肖思思、邱明)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