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陕西澄城县方言文化大汇总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澄城县陕西方言 2014-06-13 13:50:06
陕西澄城县在春秋时属晋,称北徴邑,秦置北徴县,汉置徴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改为澄城县,沿用至今。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憨厚老实,《元和郡县志》载:“徴、澄同音,后人误为澄”,因此有“澄县老哥”一说。

 

\
图:澄城县精进寺塔。(宋晨阳/ 摄)

     陕西澄城县在春秋时属晋,称北徴邑,秦置北徴县,汉置徴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改为澄城县,沿用至今。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憨厚老实,《元和郡县志》载:“徴、澄同音,后人误为澄”,因此有“澄县老哥”一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因为唐十七年(643),丞相魏征殁,封太贤(今王庄镇)、良周、良辅(甫)(今刘家洼乡)九百户为食邑,卒后葬衣冠于太贤。加之其五世孙魏谟世居县西北良辅,至今仍有魏氏后裔,“徴、征、澄三字音域相近”,“澄县老哥”也就应运而生。人们常常将“澄城老哥”与尧头陶瓷、澄城卷烟、“渭北兵马俑”千余拴马桩等特有的县城名片相关联,但澄城的方言文化也自成一派,文明至今。

 

     据有关资料记载:澄城方言属现代汉语北方官话区中原方言关中片的一个地方方言。其内部分化分三种情况:一是狭义的澄城方言是指茨沟以北的方言,也叫“城关话”或“北乡话”;二是茨沟以南的方言为“南乡话”,属大荔地点方言;三是赵庄方言点数合阳地点方言。鉴于“北乡话”也就是“城关话”,而此区人口占全县的相对多数,因此本文以“城关话”为主;方言的读法有用字代替的,用字代替不了的则用拼音;括号外的内容均为书面语,括号里的属于方言称谓。

          叫法别致的词汇 
一、亲属称呼:

父亲(达)  外婆(韦婆) 公公(牙公) 舅母(妗子)
祖父(牙) 伯母(嬷嬷) 婆婆(牙家) 养子(瞒儿/瞒汉)
曾祖母(姥姥) 妯娌(线后) 连襟(担杖) 小孩儿(碎娃)

二、人品形容:

外行人(利八楼) 二流子(懒干手) 看风使舵的人(倒舌子)
胡搅蛮缠的人(街肋子) 二杆子(半斤面)
性情强悍的人(曾安)不大方的人,吝啬鬼(嵌皮/啬皮)
善于用好言语应付的人(热粘皮)

三、生理生物:

头/脑(萨/多瑙)长头发(厥子)面孔,眉目(迷眼)
腹泻(跑肚)腿肚(腿猪娃)睫毛(拈则毛)
肚脐(普秋窝)公猫(狼毛)母猫(女毛)
公狗(牙狗)公牛骟了的(犍牛)母牛(乳牛)
带头羊(臊胡子)牲口(头谷)喜鹊(嘎鹊)
乌鸦(老洼)鸽子(扑鸽)壁虎(蝎虎子)田鼠(河鼠)蚂蚁(皮风马)椿树(处处树)高粱(韬树)
蒲公英(格努努)小蓟(刺厥)茵陈(白蒿芽子)
茜草(冉冉草)

四、生产生活:

凉面皮(瓤皮子)吃零食(拉零碎)饺子(煮角/角儿)
桑椹(多森)斧头(推斧/推刨)土胚模子(胡基坨子)
垒墙(票墙)烧炕(煨胚)不开口的单背心(屯屯)
开裆裤(擦擦裤)收拾、拾掇、打扫(打褶)

五、交际活动:

丢人(辱没人)支持、帮助人(凑轰人)
捉弄、欺骗人(日弄人)嫁女(发落娃)
好表现自己(张山)处事不稳重的人(晃杆子)
喜欢吹牛的人(撂山)败家子(倒财子)打架(打锤)
出钱(出水)拍马,献媚(少轻)向人摆功(摆亏欠)
趋炎附势、专欺穷人(瞅红灭黑)炫耀、卖弄(显华)
故意干小坏事(惹眼黑)没关系、不要紧(北不做)
过红白事的管家(相宏)值钱(日仙)诈骗(跌宝)
作难、为难、麻烦(气轻)

六、动作行为:

耽搁(架过)骂人(熬人)话难出口(夯口)
故意、特意(单故儿)动弹(势翻)举(箒)
悄悄地(偷生换气)玩耍(浪)抚摸(布拉)
摩挲(普多)结伴、一块儿(相干)

七、形容词:

勉强(叫结)合适、顺当(沃野)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品麻)
事做过头了(冒标)架子大(麻卡)厉害,令人骇怕(残火)
紧张(紧火)罗嗦(浆水)麻利,有出息(利火)

八、其它:
另外(撇另)上头、顶端(脑顶)人家(nia)
细尘土(塘土)碾二次麦(布干)特别(扒外)
表示惊叹的语气助词(油油/达达)差一点、险些(稀忽)
不论随便怎样都行(垂管)
别有风趣的话语
一、这个比那个好,但没有那个大。(这耶比兀耶好,可没有兀耶拓。)
二、(有人敲门问)谁呀,怎么了?(兀谁?)
三、你认识这个字吗?(你认得这耶字焉?)
四、有一个人来到碾二次麦的场,说:“油油,嬷嬷,雅尼今年布干的麦都打了只多,我乃麦把人都能吝死!”这其中“油油”表示惊讶、感叹,“嬷嬷”是对比自己父亲大的男人之妻的称呼,“雅尼”使你的意思,“布干的麦”指碾的二次麦,“只多”是这么多,“乃”是的,吝死意指少得可怜。
五、经常奔波在外没有正事可干的李某,这天刚回到到村,就引来几位老人谈论:
甲:这每(个)晃杆子,一年势翻到头就回来了,也不知学下啥手没,准是个啥啥都干不了的利八楼。
乙:娃还碎哩,你咋知道娃乃(的)叫结,你光说人家娃偷生换气往回跑,好像人家娃成了屋的冉冉草,好哇哩,你这几个伯纯粹是“瞅红灭黑”也没谁说把娃凑轰凑轰。
丙:你这些人一个一个就像张山一样,单故儿说人家娃哩,人家娃爱浪可人家娃利火,咱快把身上乃土布拉了相干上回呀!

\
图:澄城县博物馆——“渭北兵马俑”千余拴马桩。(宋晨阳/ 摄)


别有风趣的谚语歇后语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多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某种经验和深刻的道理;而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说明本意。无论谚语还是歇后语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对一些自然规律的摸索,歇后语则融入了一些诙谐、幽默、想象的成分,以此达到贯穿智慧、集结聪明。“澄县老哥”也不甘人后,在劳动中发现谚语,在智慧里创造歇后语,这里摘录一小部分,以飨读者。

一、谚语:

1、天黄有风,地黄有雨,人黄有病。(意在以色识辨事物变化。)
2、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出门观天色,如果早霞满天切忌出门,如果晚霞满天可日行千里。)
3、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水漂船:云往西,雨滴滴;云往北,晒干麦。(看云识天气,以云的走向来断定天气的好坏。)
4、干犁湿耱,不如静坐。(犁地耱地的大忌。)
5、麦种深,谷种浅,糜子埋合半截脸。(各种农作物需要掌握一定的种植技巧。)
6、拾粪不如垫圈,垫圈不如帮埝。(揭示了粪不如土肥,土肥不如开地的深刻内涵。)
7、男人是个耙耙,婆娘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单怕匣匣没底。(比喻女人在过日子上一定要懂得理财之道。)
8、三人合一心,石头变成金。(意是团结聚力量,团结出效益。)
9、比吃比穿,越比越干;比勤比俭,越比越延。(暗示人们要根据个人实际,不要与人盲目攀比,否则路会越走越窄。)
10、春雨虽小湿衣裳,酒杯虽小败家当。(提醒人们应勤俭持家,不能以小失大。)

二、歇后语:

1、张飞买毛栗——人硬货扎巴(表示人做事太过绝情,不留后路,此类做法不可取。)
2、河里倒恶水——给鳖上汤哩(比喻将要实施新的办法,以达到自身目的。)
3、跛子的尻子——差的茬大(表示还错得很远。)
4、瞎子掂毡——冒扑(铺)哩(表示没有目的,随心所欲。)
5、吃挂面不调盐——有盐(言)在先(比喻招呼在前,行动在后。)
6、桌子底下划拳——起手不高(表示做法不高明。)
7、死娃抬到耱上了——就复了(表示无药可救。)
8、筛子饮驴——尽心哩(揭示一种绝望后的无奈。)
9、屎扒牛背桌子——硬撑哩(表示不切合实际,枉自求高。)
10、月尽看黄历——没日子了(表示一切已晚。)

“澄县老哥”的蒸馍文化

    “澄县老哥”不仅在方言文化的创造上有聪明才智,而且还心灵手巧,在特殊的节气,用特有的关中小麦面粉蒸成各种各样的蒸馍,来往于亲朋之间,使蒸馍成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廉价馈赠品”。

     贺寿时是“寿桃馍”,此馍造型是蟠桃,祝贺其像王母娘娘那样健康长寿,受人尊敬和爱戴;拜年时是“包包馍”,此馍造型上有五个朵,祝贺五谷丰登,下为圆座,祝贺诸事平安,圆满如意;贺新郎是成对的“馄饨馍”,此馍造型像一对月牙,祝贺其花好月圆,男女平等,相亲相爱;送葬是插花“献祭馍”,此馍造型像一只大筛子,上面插满各色面质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典故,以寄托人们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回敬是“四折馍”,此馍造型玲珑曲折,表示折腰致谢。

\
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县老哥”的民俗文化

一、立春

    立春也叫“报春”。民国以前,立春早晨知县亲率僚属,架着盛有核桃、柿饼、大枣、花生等干果的纸春牛,抬着供桌,桌上陈列着猪羊等供品,敲锣打鼓到郊外一定地点设祭焚香,是谓“迎春”。迎春礼毕,用棍棒将纸春牛打破,让干果落地,任围观者哄抢,以示丰年,是谓“打春”。旧时农村,则于立春日早晨给小孩、牲口吊春穗、给大门口贴春联。

二、春节

    农历的正月初一旧称“元旦”,民国时始称“春节”,俗谓“过年”。这主要包括送灶、迎灶、迎祖、送祖、除夕、元旦、拜年、驱穷、人七、老鼠嫁女、闹元宵等将近一个月的年事活动。

1、送灶、迎灶 每年阴历腊月23日晚,为祈求灶神,是晚家家焚香燃烛,鸣炮献供。供品有灶饼、灶糖(粘牙糖)、干果和糕点,有的还杀鸡供灶神。供品献上后男主人主祭,阖家磕头,以示欢送。这样打发灶神后,便开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直到月尽晚上千家万户贴上春联,待一切万象更新,则以所背的年节饮食献迎灶神,,是谓“迎灶”。

2、迎祖、送祖 腊月月尽为迎祖日。待年时准备就绪,便合族张挂祖先影轴,设案敬献祭品。此外家家供祖先牌位并祭品,晚上则焚香鸣炮烧纸钱,是谓“迎祖”。迎祖礼毕,五日内以时餐献祭,初五下午,合族子孙撤香案,揭影轴,入影匣高悬,是谓“迎祖”。此风俗沿用至今。

3、除夕 腊月月尽晚,家家灯火辉煌,户户香绕炮鸣,合家共吃团圆饭。饭后叙旧谈新,不到年关交替,灯火不熄,是谓“守岁”、“熬瓷眼”。

4、春节 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闻鸡而起,穿新衣、戴新帽,鞭炮声中祭神、拜祖、吃团圆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作揖,长辈发压岁钱。合家礼毕,村中无论亲疏,皆谒门拜年。拜年后,各村根据实际赛锣鼓、打社火。

5、拜年 初一后为拜年日。

6、驱穷 初五为驱穷日,俗谓“破五”。是日午吃馄饨,曰“填穷”,间食面片,曰“补穷窟窿”。鸡叫前在各住屋燃放纸炮,边燃边向外走,直放到大门外,再关门而回,曰“赶穷鬼” ,实为迷信。

7、人七 初七忌出行,女禁做针线活,午食馄饨,晚敬灶神,并在大门口悬挂灯笼,说是为人魂引路,庭院燃火堆,说是为人驱瘟,实为迷信。

8、老鼠嫁女 正月十二是老鼠嫁女节,白天家家户户剥打杏仁,水煮取皮,晚上将杏仁皮萨在鼠窝口,说是为老鼠嫁女添被。

9、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日晚除花样百出的花灯外,还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还有“灯展”、“灯谜”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助兴,直至正月二十三。

三、清明节

    此节突出的风俗有二:一是踏青扫墓。是日从早到晚,家家户户老少同行,携纸扎、纸钱、花树、供品,到祖先坟前除草、培土、致祭,是为“扫墓”。随后采柏叶插于大门框。二是架秋千,供妇女、儿童戏荡。应时饭食是油拌干捞面,除食用外还是扫墓的祭品。

四、端午节

    每逢端午,人们采集蒲艾、车前等草药,佩戴用各种色布和丝线绣成的内装各种香料的动植物状香袋,其源于禳毒、避邪的风俗。此外,家家户户还吃粽子、煮鸡蛋、饮雄黄酒,并用以涂小儿七窍。

五、乞巧节

    就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每年只相会一次的七月七,因此由年轻男女缚蒿草人二个,衣着打扮,俨如生人,并供以香案,献以瓜果,以表纪念同情。

六、中秋节

   八月十五有拜月、祭月、赏月的风俗,主要供品和食品是月饼和蒸饼。

\
图:尧头窑陶瓷。

七、重阳节

  有为新出嫁女子送重阳糕的风俗。

八、阳春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阳春节,俗称“寒衣节”。这日家家户户用白纸剪作衣、裤状,填以连籽棉,鸡鸣时在大门外焚化,意为给祖先送寒衣。

九、冬至节

    是24节气之一,是日民间流行吃羊肉水饺,传说名医张仲景每年冬至日施舍“驱寒饺耳汤”,以防民间耳朵冻疮。

十、五豆节

    农历腊月初五是五豆节,俗称“喝五豆”,当日早饭,俗以五样豆和大枣煮粥食之。创说秦始皇筑长城时,好多人被累死、冻死、饿死,幸存者在腊月初五这天,将各自剩余的一点杂粮集在一起,煮粥以为俗。

十一、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俗称“长工节”。民间以日出前吃细长臊子面为俗,吃细长面条意在送长工时情长意深,。又因吃了面就要散场,所以又叫“散场面”。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