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东营农高区探索“三农”新路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李玉成
初夏,一排排井架,映入眼帘,便进入东营界内。
在大多人心目中,东营,似乎与黄河、油田、盐碱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0年前的今天,这里划为地级市,因为这里流出去黑褐色的石油,回来的是真金白银——2013年胜利油田油气产量达2800万吨,产值达700多亿元,利税430亿元。于是,人们或许记住了石油忘却了白花花的盐碱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是,且不说自然留给东营人的石油终将有枯竭的那天,而几百万东营人总不会永远指望着以“石油”度日为生?
于是,东营人的慧眼盯上了盐碱地。
谁说盐碱地里没黄金?
盐碱地里,除了石油天然气,还有什么?
毗邻东营的张汝和是山东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人,承包了1000亩盐碱地。这片地在山东万亩“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区内。2013年这块地第一次种植小麦和玉米,小麦亩产606斤,玉米亩产626斤;而示范区内小麦单产最高能达898斤,玉米达800斤。
张汝和明白:没有科技支撑,这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现有耕地中,占65%的中低产田仅贡献44%的粮食。在环渤海4省(市)中,有4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的盐碱荒地。
东营盐碱地面积1100亩,且历史形成连片土地全部为两个国有农场种植经营。像张汝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显然不适宜东营。
何以向连片盐碱地要效益?
何以利用科技力量建成“渤海粮仓”,创造盐碱奇迹?
科技部与中国科学院决定联合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4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山东东营宣布这一示范工程启动。
与会者无不欢欣雀跃,现场掌声雷动。尽管不如当年钻井流出的石油一般情景,但这个“示范”向人们昭示:东营人从此将跨步踏向农业现代化的征程。
谁来医治“二元”顽疾
“二元”虽然可以禁锢“三农”的手脚,但遮不住他们的眼界。
东营人不会忘记,石油王国的阿拉伯半岛迪拜塔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如今人们关注的并非其世界第一的高度,而是“迪拜金融海啸”的金融泡沫。
“迪拜事件”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影响还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对于处在城市化初期的东营来说,它不应该只是远处的闷雷,而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一记警钟。
东营应该何去何从?城市化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导向?
一时间,给出完整的回答也许是困难的。但“二元结构制”正严重制约着东营破解“三农”前行的脚步。
在这里,昔日的盐碱地已经悄然旧貌换新颜,一个全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开来,尽管尚处于婴儿时期,尽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三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园区主题鲜明:坚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生态文明典范,集中力量突破东营农高区,构建“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农高区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聚集区域,只有充分利用其所在城市、区域的各种资源优势,与外部高校、科研、经济体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才能容纳技术、智力、资金等资源,实现其集聚功能、示范功能、辐射功能、改革功能。”东营市委书记刘士合说,更为全面综合的管理职能,意味着一个资源调配更加强势的政府,引导市场充分发育,对于促进农高区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驾驭一座崛起中的新城,将更加游刃有余。
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便是东营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的一个剪影。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日处理500吨鲜牛乳生产线项目将建设350万度/年生物沼气发电和位于澳大利亚的2.3万亩奶牛良种繁育场,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目标。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7.4亿元,存栏纯种荷斯坦奶牛、娟珊牛6800头,有机牧草种植、生物有机肥生产也已完成。随着后续乳品加工、沼气发电的建成投用,循环乳业产业链将打通。大地乳业日处理500吨鲜牛乳生产线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原奶、酸奶、乳酸菌饮料等5条鲜奶生产线,6月底试车运行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化乳品加工生产基地。
谁来实施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体制之弊,已经成为卡在区域和园区喉咙里的一块寒冰。
我国高新区建设20多年的实践已然显现,体制机制创新本是高新区承载国家的使命,每一个探索的脚印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中,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已不足为据,体制机制创新被推上风口浪尖。
济宁市市长梅永红曾深有感触:“如果说技术突破更多的是关注点和当前,科技体制则更多的是关注面和长远。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远比解决技术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国家高新区虽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但仍然是九龙治水、政出多门,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未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打架现象”层出不穷。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体制的出路在哪里?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认为,国家、地方、园区主管部门的联动,使得联合治理成为未来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东营农高区能否找到“联合治理”成功之路?
在新一轮改革中,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市场仍然考验着管理体制的创新,人们期待东营农高区能为“三农”找到一个突破口。
为此,东营市集中11万亩国有土地资源,规划东营农高区,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按市属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和省级高新区的管理模式,设置园区管委会,明确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赋予一级财政体制和县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两年前,东营市成立了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十几个部门联合推进,并在干部调配、建设用地、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目前已充实25名管理干部,投入财政扶持资金4.25亿元; 科学绘制园区发展框架。从城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三线突破,他们投资12.7亿元,实施了生态科技城、生态林场、干线景观绿化等工程,建设道路25.29公里,实施节水改造、水利配套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8万亩,改造10kv线路220公里,植树632.8万株,动用土石方405万方,开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港、专家公寓和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园区发展面貌大为改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搭建园区支撑平台。东营市坚持用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搭建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国家种质资源库全息数字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智能控制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等信息化平台,“一城两区”投资管理公司、鑫立方投资公司等多元投融资平台,大地乳业等10家产业运营平台,欧盟科技合作项目科研示范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此外,实施产业项目突破。重点围绕循环乳业、高效林业、有机果蔬、生态旅游等产业,采取全产业链开发、项目梯次突破的模式,投资9.92亿元,建设了万头奶牛厂、澳大利亚有机牧场、耐盐碱林木种质创新基地、渤海粮仓等25个项目,已建成“渤海粮仓”粮棉高产连作示范基地1500亩,耐盐碱林木种质创新基地500亩,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7000亩,现代化智能温室5.3万m2。
东营农高区立足资源禀赋,利用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两年来,在科技部“一城两区百园”战略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在部省共建机制的推动下,园区实现超常规发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3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4.56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先后被省政府批复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面融入全国“一城两区百园”序列。
谁来界定“两只手”
国家高新区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纠结的问题之一,就是“市长”的手和市场的手功能问题,东营农高区也不例外。
“如何界定市场与‘市长’的作用?”
东营农高区坚持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层级管理、统分结合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体制。
刘士合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造区域市场环境的主体是政府……现代农业的政策和技术还不完善、生产尚未达到经济规模、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还跟不上、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认同程度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没有国家强力政策措施的助推,可能会因无法克服农业产业化瓶颈而夭折。”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营造一流环境。城市是产业集聚的结果。沃纳·赫希在《城市经济学》中写道:与生产有关的力量和与需求有关的力量相互作用,并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加深和巩固城市化过程,前一种力量往往比后一种力量更为强大。
“一个好的园区应是官、产、学、研、资、住齐全,没有好环境,就不会有很好的人气,没有人气就不能集聚精英,没有精英,高新区就难有大的发展。”刘士合这样理解农高区的含义。
今天东营农高区的景象可为刘士合的一席话作为注脚——研发区域外,充满现代感的青年公寓,设施完备、设计精美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正在封顶的一个个建筑,以及掩映在绿意葱茏中的专家别墅……科技、产业、山水、人文,和谐共生。
将“人”放在视野的中心,在提供技术产业化基础外,围绕“人”的需要搭建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农高区从物理空间上由一个单一的园升华为一座综合的新城。
谁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
在发展农业现代化中,作为产业链条中游的农业,既依赖上游重工业部门提供现代商品投入,建立物质技术支撑系统,又依赖下游轻工业部门的加工转化。
从各国农业现代化过程看,品牌对农业收益的贡献率约在20%,科技进步也只有20%的贡献率,而真正贡献最大的60%是农业的资产升值。在美国,农产品的80%销售给食 品工业,而其中肉类工业和奶制品工业又占食品工业农产品购买量的80%。
打开农业的产业链、依靠农业科技创业提高市场的附加值,让人们通过第三产业带动在农业领域赚钱成为现代农业的思想。
“不从第三产业的制高点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容易停留在一产上,不能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问题。”张来武说。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替代,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东营农高区何以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我们将立足现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用大约3年时间,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刘士合说,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引领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为基本定位,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打造集科研、孵化、投融资、信息化、安全检测、品牌培育、试验示范于一体的高端服务业链条,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构建农林牧渔共生循环的产业体系和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型模式,加快建设生态智慧、高端高效、宜居宜业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经验和模式。
东营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刘士合称,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高点规划园区发展,打破行政区划设置,整合广饶县丁庄镇相关区域,统一规划建设130平方公里左右的核心区;整合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新户生态渔业区,打造5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立足东营市,建立涵盖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辐射区。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构建立体交通路网,对外连接东营港、胜利机场、长深高速;完善现代水利体系,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保障生产用水;提升农田建设标准,对沟渠路统一规划,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三是强化平台支撑,引进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设立农业科研总部,布局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农业金融大厦,引入大财团、大基金,形成国内一流的农业金融中心;引入顶端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和公司,建设服务多功能、体系多层次、触角全方位的信息化体系,打造全国首家智慧园区。四是强化项目带动,精心布局生态科技城、生物科技产业园、国际农业创新园、健康食品加工物流园等“一城三园”,今明两年,重点建设好10.5亿元的中科荣丰食药用菌、2.6亿元的康益有机果蔬基地、10.7亿元的大地种养加一体化、5亿元睿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5.26亿元的菁华苗木产业基地、11.7亿元的高效林业科技示范工程、2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万亩渤海粮仓育种基地,构建链条完善、高端高效的产业体系。
如今,尽管我们早已丰衣足食,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清楚,黄淮海地区的粮食从哪里来?
何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经营方式,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点的完整成熟的农业体系;如今,我们用占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技术文明。
尽管西方的传统农业发展水平不及中国,但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其成果在农业中得以大量应用,又使得西方在改造传统农业上远远超过了中国。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基本建立起了现代农业。
尽管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对于13亿人口的粮食课题,仍然是空谷高悬。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本质的不同,传统农业一般指种植业,或所谓的农林牧渔业;但是,现代农业却完全不同,应该把现代农业视为“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要站在第三产业的制高点上,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不从第三产业的制高点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容易停留在一产上,不能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问题。”张来武说。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替代,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如今,东营农高区正在探索“三农”的新路径,东营农业正迈向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刘士合相信,未来,东营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亦在科技。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