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从司马光砸缸谈农村教育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司马光砸缸农村教育 2014-04-28 13:04:41
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20课选取了儿童故事《司马光》。故事主要讲了儿时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凭自己的智慧救了落水小朋友一事。这个故事选入小学生课本几十年了,每当教到这个故事,心里不禁要问:该不是编书人杜撰来逗小朋友玩的吧?

    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20课选取了儿童故事《司马光》。故事主要讲了儿时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凭自己的智慧救了落水小朋友一事。这个故事选入小学生课本几十年了,每当教到这个故事,心里不禁要问:该不是编书人杜撰来逗小朋友玩的吧?难道儿时的司马光真的干过这件事?不由得上网查了查有关史料。(文:马本源)

    据百度百科讲: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难道真的从小就与众不同吗?难道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吗?我们不由得翻开宋史来看看真实的司马光。
 
    宋史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看来,司马光砸缸真有其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天才,天才!

    其实,司马光自幼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还与他自小就勤奋好学,家风淳朴有关有关。

   有史记载: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七岁的司马光因为饱读诗书,可以叫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可以算作一名小小的学者。知道如何面对身边发生的事,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在众人都一片慌乱,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司马光沉着冷静,最后机智果敢砸缸。

    从另一个反面讲,司马光处在一个宽松的王公贵族家庭,家里三餐不缺,物尽其有,像水缸这样的器皿,在司马家不足为珍。所以司马光敢于用石头砸缸,因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换做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家里整天还围着一日三餐发愁呢?打破一口诺大的水缸,不知又要受到父母的多少责骂?即使想到了砸的方法,也不敢试,因为那无疑是将自己往火坑里推!所以也只有跟着大伙哼哼,最终落得个平平安安。

    司马光家里啥都不缺。要钱有钱,要房子有房子。要女人有女人。唯一缺的就是那份文化。浓厚的文化来装扮子弟的头脑。“处而优则仕”。所以司马光一出世,自然就受到父母那种那种书香门第的高雅生活的熏陶。所以崇尚着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所以司马光自然就把读书看做最大的乐趣了。所以才有了“司马光砸缸之说。

    另一个方面,司马家的家风严厉,崇尚简朴,这里我们可以从《训俭示康》的语录里得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正是因为司马家崇尚节俭,认为人要活得清清白白,所以这也给了年幼的司马光潜移默化的警示和影响,才有了司马光的后来政坛,文坛,史坛上的叱咤风云。

    反思当今社会农村孩子的教育,父母一天为了一日三餐,人情礼往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幼年时代的清平而没喝到半点墨水,难得有闲暇来读书,更谈不上陪孩子读书。一有时间总想将身心放松一下,要么守在电视机旁看爱情故事片,要上网谈情说爱,再者,就是噼里啪啦打麻将,挖坑。孩子自小受到的不是温文尔雅的书香文化,而是想办法玩乐。再加之,社会上崇尚奢靡,比富贵。比谁得分房子漂亮,比谁穿的以上高级。从小就学会了搽脂抹粉。于是乎,孩子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整天想于霏霏。“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在他们头脑里在根深蒂固。于是乎,再也读不进去书,也坐不下来思考问题,一门心思地想今后如何能拥有金山银山,为达目的去甚至不择手段。因为撤并学校使得学校成了“难民收容站”,不管什么背景的孩子,学校都得眉开眼笑的容纳,家长只要将孩子交给学校,就百事不管,万事大吉,老师成了丫鬟的丫鬟,重不得,想教育学生,自己还是穷光蛋一个,低三下四,见了家长不得不费力讨好,免得家长考评学生不过关影响工资,何来威信可言?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而现在这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在农村渐渐消失,从而导致孩子心灵的失衡。也更教育不出像司马光一样出类拔萃的天才!这种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值得社会反思。(附: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供他人参考)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