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地铁口猝死”事件警示:公众“急救教育”亟待补课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地铁猝死事件急救教育 2014-03-01 09:08:33
2月17日发生的“地铁口猝死”事件,引发了最近几天里关于“扶不扶”的话题,相关后续报道、评论于悲情中涂抹上不少道德的色彩。

    原标题:“急救教育”亟待补上一课

    尹传红

    2月17日发生的“地铁口猝死”事件,引发了最近几天里关于“扶不扶”的话题,相关后续报道、评论于悲情中涂抹上不少道德的色彩。

    然而,监控录像显示,路人、地铁工作人员、警察等实际上是施以援手了的;或者说,在场人员尽到了自己的基本义务,这当中并不存在公众冷眼旁观的现象。看起来可能是,急救技能欠缺、应对措施失当,错过了黄金救助时间,致使急救未能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救急”。一个仅仅存活了35个春秋的鲜活生命就这样终结了,着实令人痛惜。

    说实话,笔者几乎没有什么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设若置身于这样的事故现场,又会怎样?在不了解当事人具体病况时敢不敢贸然出手施救?有没有勇气承担因施救不当而加重病情或造成更大伤害的后果?对于这一事件,亦有不少舆论将板子打在了地铁公司的不作为和其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缺乏症”上。的确,像地铁这样人流量高度集中的公共场所,即便不能配备专门的急救员,也该有几个经过培训、掌握一些急救技能的员工,在关键时刻能够派上用场。

    “地铁口猝死”事件还警示我们,公众的“急救教育”亟待补上一课。半个月前,笔者拜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先生时,他特别谈到,全球死亡的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一是在不该离世时失去生命的,这其中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在现场得到有效救治,是可以存活的。因此,把基础的急救知识、操作技能普及给公众十分重要。

    多年来李宗浩一直在呼吁:“急救”必须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心肺复苏(CPR)一定要走入千家万户,为更多的“第一目击者”掌握。但愿今后,更少一些“匆匆不防的猝死,姗姗来迟的急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