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教育扶贫“四大工程”惠及90余万贫困群众
科教网讯 据《陕西日报》2013年1月6日(记者 程伟;通讯员 胡亚斌)题:“走基层,看扶贫”安康教育扶贫“四大工程”惠及90余万贫困群众。
2013年12月25日,天寒地冻,地处巴山北麓的汉阴县汉阳镇春蕾幼儿园里却暖意融融,不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做游戏。园长潘娇说,在县扶贫局的帮助下,她2011年参加了扶贫“雨露计划”幼儿教育免费培训,开办了春蕾幼儿园。短短两年时间,幼儿园就由最初的60名幼儿发展到现在将近200名,年收入10余万元。
潘娇办幼儿园的事迹,就是安康市近年来实施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安康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至2012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90.15万人,占该市农业人口的35.15%。除自然环境外,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增收致富门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也成为当地群众致贫的深层次原因。
怎样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是延续以前的救济式扶贫?还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复制链条实行“釜底抽薪”?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安康既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又要保护青山绿水,有限的资源难以承载300万人的发展需求。那么有没有一个两全之策呢?安康市给出了答案:只有通过教育扶贫移民,让更多的山区群众通过考学或外出创业,最终走出大山,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市扶贫开发局局长冉立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解决贫困的治本之策。”
为此,2012年安康市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实施了普及高中教育、贫困大学生资助、技能就业培训、拓展提升“四大工程”。两年来,全市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9.7万人。其中,扶贫“雨露计划”培训2.8万人,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27万人。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1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紫阳县双桥镇香茶村贫困生魏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魏蓉2013年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北大学,却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在县扶贫部门的帮扶下,经她本人申请后被确定为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对象,享受到了1.2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学费补助,最终圆了她的大学“梦”。
目前,安康已被省级扶贫部门列为教育扶贫试点市,所辖宁陕、镇坪、石泉、岚皋四县,已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汉阴、白河实现了中等职业免费教育,每年受益学生上万人。力争到2015年,全市贫困家庭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达到96%,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费、书本费,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实现考入本专科和职业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有资助,都能顺利入校和安心上学。对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一个不少”免费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到2020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次,让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