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读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读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进入11月份以来,宁夏固原各县区先后有36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实施供暖改造工程,师生告别了煤炭炉子,用上了环保卫生的暖气片,教室内温度在18摄氏度左右。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杨 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建立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
校舍安全工作永远不会结束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
答: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师生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这次《意见》的出台,应该说是对我们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的一个长期性制度保障,其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安工程只是阶段性解决了重点问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校舍建设工程,特别是实施校安工程,校舍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能力显著提高。但校安工程只是解决了重点地区的重点问题,还有部分校舍未达到国家安全标准,未纳入校安工程三年改造规划,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新颁布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相关规范,要求校舍建设达到重点设防类标准,而我国中小学校规模庞大、基础薄弱,一些建设时间较早、不符合现行标准的校舍仍在使用,出台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刻不容缓。三是近年来,我国地质和自然灾害频发,灾损不断。每年都有部分校舍因灾受损或达到使用年限,需要进行抗震鉴定;新建和加固改造后的校舍也需要加强安全维护和日常管理。因此,校安工程虽然结束了,校舍安全工作永远不会结束,保障校舍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问:请介绍一下校安工程的基本情况。
答:大家都能清楚的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强烈的地震波及到了全国十几个省,位于震中附近的城镇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地震发生后,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灾区学校看望广大师生,要求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建筑。2009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向全社会郑重宣布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09—2012年,校安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改善非常明显,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能力明显提升,成效显著。一是基本摸清校舍安全“家底”。全国共排查鉴定学校37.5万所,单体建筑物217万栋,校舍面积14.5亿平方米,第一次全面摸清了中小学校舍场址分布、建筑质量和安全状况,对哪些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存在什么样的隐患,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加固改造质量可靠。竣工学校14万所,校舍面积3.5亿平方米,全国近四分之一校舍旧貌换新颜。2012年以来,校安工程校舍连续经受住了新疆和田“8.12”地震、云南昭通“9.7”地震及四川芦山“4.20”地震等32次5级以上地震的严峻考验,无一栋因灾倒塌和致人伤亡,有效保证了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不少学校还发挥了应急避难的作用,成为居民临时安置点和救灾物资储备所。三是提高了校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成了全国联网的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实现了对校舍安全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化管理。
实施校安工程,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主要有五条经验:一是四级政府联动,层层落实责任。国务院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各地以省为主,统筹了规划、资金、项目和技术,对工程实行了项目管理。各市、县不坐等、不畏难,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扎实推进了工程实施。二是十二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努力安排工程所需资金;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国土、水利、地震、气象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加强技术指导;各级监察、审计、安监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竭力防止严重违纪违规案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沟通,加强协调。三是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技术路线。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结合实际设计技术路线,为纳入工程规划的每栋校舍制订加固改造方案。各地一手抓排查鉴定、编制规划,一手抓设计方案、加固改造,两者同步推进。四是争取社会支持,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利用媒体加强宣传,积极创造有利于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广泛征求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意见,妥善制定周转安置方案,努力把工程实施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降至最低。五是加大督查力度,建设“阳光工程”。建立了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机制,一级抓一级。各地政府主动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工程实施情况,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各级校安办也实行了成员单位分片包干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学校调研督查。现在保障校舍安全已成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行动,“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校舍安全“三最”理念已深入人心。
构建保障校舍安全制度体系
问: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覆盖范围是什么?
答:《意见》规定,长效机制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
问: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6项内容:一是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二是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三是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四是完善校舍安全隐患排除机制;五是严格校舍安全项目管理制度;六是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以上6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构建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落实校舍安全的责任,规范校舍安全建设和管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舍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安全达标。
长效机制需要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来落实,各级有各级责任。一是中央负责指导和监督。中央对各省实行目标管理,指导和督促各省建立和完善年检、安全预警、信息发布、隐患排除、项目管理和责任追究等6项制度;通过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安全,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奖补。二是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负责制定本省长效机制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省、市、县三级政府具体分担比例,统筹落实地方资金;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切实提高校舍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三是市、县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对校舍安全实行项目管理,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协调专业部门向学校发出各种灾害预警信息;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实施加固改造;依法追究安全事故当事人责任。
问: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及时发布校舍安全预警,一方面可以严格防止发生因灾导致校舍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也为灾害发生后开展应急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将校舍安全风险和受灾损失降到最低。《意见》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进行演练。《意见》还要求地方各级教育、公安、国土资源、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向学校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妥善做好师生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
问:一旦发生校舍安全责任事故,如何追究责任?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校舍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校舍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校舍安全工作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对其分管工作涉及的校舍安全工作负管理责任。在校舍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各环节相关责任人都要签字,负终身责任,校舍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即使相关人员离开了原岗位也要追究责任。《意见》对发生校舍安全责任事故的处理也作了详细规定,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把人民群众关注的好事办好
问: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答:与校安工程实施同步,各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建成了全国联网涵盖41万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214万栋单体建筑物基本信息的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涵盖校舍单体建筑的建设历史、排查鉴定、规划设计、加固改造、资金来源、责任主体等内容较为完善的安全信息指标体系,首次实现了对校舍安全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近期看,为建立和完善校舍安全责任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今后校舍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都能够做到有据可查、追根溯源,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安全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长远看,有利于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并将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经验支持。这一系统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系统做好规划、做好监管、做好服务。
问:对中小学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何具体要求?
答:《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等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教财〔2009〕14号)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当地综合防灾规划,优先考虑将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雅安市有240多所学校作为救灾安置点,15所学校作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芦山县3所学校操场作为救灾直升机起降点。不仅这次地震,在云南宁蒗“6.24” 、彝良“9.7”等多次地震中,不少学校都成为当地应急避难的重要场所,为地震灾区临灾避险、疏散安置、抢险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实施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校舍进行补强加固,提高抗震性,规定“学校是第一避难所”,地震时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但学校的房子不能倒。因此,在校舍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同时优先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在灾难来临时,不仅能够发挥作用,用得上,而且从统筹的角度考虑,也是一种资源节约,能节约政府投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