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毁了英语也毁了汉语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通过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此举引发了各方热议。赞同者表示,取消小学英语课可减轻孩子课业负担,不赞成者则表示,现在考试这么重视英语,不能不学。
而在教育部日前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指出:“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两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其中也透露出给英语降温的信号。
那么,国人“全民学英语”是否会导致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取消小学英语课是否能解放孩子、解救汉语……就这些问题,王旭明接受了《法治周末》的专访。
“全民学英语”不符合国情
法治周末:您在微博上的呼吁,是出于什么原因?
王旭明:我2009年就曾撰写博文《全民学语文刻不容缓》,并制作了一期电视节目《问教》之《学英语,别冷了母语》。因此,我的呼吁不是突发奇想,是基于一种常识。我知道此种呼吁会引起争议。
的确有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语言天赋发展和培养的最好阶段,因此有人极力主张将幼儿学英语提前;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必须处于国际化教育环境,并和国际接轨。让孩子早学英语就是国际化的具体表现;更有上纲上线者,把学英语同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不学英语就是反对改革开放……
不管是貌似有理的论证,还是毫无道理的判断,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的呼吁:全国孩子学英语不符合国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荒谬至极;制止全国孩子学英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法治周末:那么,您所基于的一种常识指的是什么?
王旭明:就我国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统一要求小学开设英语课、片面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既不实际,也毫无必要。
毫无疑问的一个常识是,每一个中国儿童的母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不分区域和身份。但对英语的要求则不同,不一定必须学、必须学好。
现在许多小学甚至学前班,把学英语当成一项必须的要求,既不符合中国孩子身心成长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中国国情,结果毁了英语,也毁了汉语,更毁了教育、毁了孩子。学英语的合理范围应该从小学高段或初中开始。
法治周末:既然孩子过早学英语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什么低龄儿童学英语的情况还很普遍?
王旭明:毋庸讳言,首先是不合理的公办学校择校现象。遍布中国城乡的重点小学、中学以英语好作为诱饵和标准之一,引来全社会孩子及家长对英语的追风。
二是为了迎合升学、择校的需要,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以过度开发的形式,使学习语言变成商家谋利的工具。有人统计,我国英语培训产业价值150亿元,全国有5万多家语言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只顾追求生源和利益,忽视母语的保卫和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性。
三是当下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盲目跟风,无节制、失理性地随大流,使得全国孩子学英语日渐其盛。
保卫母语是全球共识
法治周末:这种全民学英语的现象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彼时的中国人迫切想打开国门、融入世界。
王旭明:没错。全民学外语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我们的外语人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另一方面,让全体人去学习一门外语,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使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很多学科其实根本无需懂外语,通过翻译就可以解决。所以,学习英语,要适应形势。顺势而为才是最明智、理性和科学的选择。
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学好母语—汉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学英语必须以汉语为基础,还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反问,一个不会或没有好的汉语基础的中国人,学了英语或英语再好,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又有何意义?
法治周末: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孩子是否面临与中国孩子同样的处境?
王旭明: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保卫母语几乎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共同的决策和纲领。据了解,虽然也有如韩国一样,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但人们围绕早期英语教育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日本的学校里,外语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日本外务省从2011年才规定,要在小学的五六年级开始全面实施外语教育。作为必修课,一年有35个课时,也就大约一周一次。
在德、法这样的国家,很重视对本国语言的保护。德国学者不断呼吁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德语、德国以及各州文化部提高德语教学质量。法国人以用法语讲话为高贵。如果到法国旅游,用英语问路,有人会装作听不懂、不搭理你。
相比之下,有人评价:“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英语强调到比本国语言还重要的程度,这绝对是一种悲哀。”
汉语应用滑坡
法治周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母语—汉语受到了哪些冲击和挑战?
王旭明:稍有常识和观察力的人都会感到,我们的母语—汉语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不会说好中国话以及不会用中国话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科技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汉字和汉语也逐渐被边缘化。
我有一次接待朋友引荐的求职者。对于我提出的问题,这位求职者均由朋友代答。我很惊愕。朋友告知:“求职者是学舞台美术的,会动手,但不善表达。”我听了十分不解。难道表达这样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技巧,还要分人而学吗?
生活中更多见的,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滔滔不绝;讲了半天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以及提问比回答还冗长的啰唆等。在我们的书面表达中,词不达意或空话连篇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由于当前我国语文教学总体上质量低、效果差、人为因素干扰多和教材、教师存在诸多问题,汉语教学滑坡的情况正在日益加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提高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以为,学习母语并用自己的母语正确表达和交流,这必须引起重视,并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降低甚至取消全国孩子学英语的要求,刺激和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无疑是保护汉语的现实举措。
法治周末:有人担忧,如果小学不学英语,孩子的英语基础不牢,会影响孩子将来考大学;也有人担忧,从小放松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会导致我们与国际的“脱轨”。
王旭明:这要分情况对待。孩子是不是从小就该学英语,要看孩子未来培养方向的定位。如果出国、在国外定居,当然要学,但13亿中国人真正走出去的有几人?
外语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培养一批优秀合格的翻译,专职做好语言的转化工作就足够了。中国社会发展有许多行业是无需英语的,比如考古、艺术、文学、古代汉语等,这些领域用翻译完全可解决跨国交流的问题。中国今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全都是所谓“接轨”、却不适应国情的孩子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