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亟待拯救的鄂伦春民族语言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喜看新变化系列报道民族语言 2013-10-04 17:46:07
茫茫兴安岭,滔滔黑龙江。祖国版图最北端的一抹绿色,是莽莽八万里浩瀚森林。森林的上空,飘动着远古的白云,林木王国里,游弋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气息。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九——

  亟待拯救的鄂伦春民族语言

  东北网10月4日讯(记者 王蕊 侯巍 王忠岩)茫茫兴安岭,滔滔黑龙江。祖国版图最北端的一抹绿色,是莽莽八万里浩瀚森林。森林的上空,飘动着远古的白云,林木王国里,游弋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气息。作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两个民族乡之一的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就坐落在这里。走进村里,远远地就能听见白银纳乡新村小学校的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如不及时拯救和保护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传统语言,鄂伦春语的传承将变得岌岌可危”

白银纳鄂族学校设有鄂伦春族文化馆。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按照课程安排,孟林琴老师这个下午正给小学生们上鄂伦春语课。对待鄂伦春语言,她并不乐观,“目前,鄂伦春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族语言已处于消亡边缘,如不及时拯救和保护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传统语言,鄂伦春语的传承将变得岌岌可危。”

  作为鄂伦春族教师,孟林琴是地地道道的白银纳乡人。在父母一代的影响下,她精通鄂语。而在她看似简单又动听的鄂语,“孩子们学起来很费劲,会的不多,说的就更少了。”

白银纳鄂族中心校教师自编的鄂伦春民族特色教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现在的鄂族孩子只会简单的问候和称呼,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平时使用鄂语交流的机会少,往往过了一个学期,学会的鄂语就生疏了。现在的鄂族家庭里,会熟练使用鄂语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

  中国鄂伦春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是目前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最具活力,保留也最完好的语言之一。

鄂族小学生在课堂上。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鄂伦春族定居前,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民族内部主要使用鄂伦春语,少数人兼通汉语和满洲语。定居后,由于与汉族、蒙古族及达斡尔族广泛接触,并多聚居在一起,因而都兼通汉语。随着鄂伦春人的生产方式及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他们在其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中鄂伦春语使用范围越来越小。[page]
 

小朋友学习鄂伦春民族舞蹈。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我是上学后才学的汉语,之前在家里都说鄂语。现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时,还是交流地道的鄂族家乡话。”孟林琴坦言,自己的女儿虽能听懂一些鄂语,但会说的鄂语已经不多了。如今小外孙上小学一年级,孟林琴还是在课堂上才教会小外孙鄂语的。

  白银纳乡新村小学校有在校生162人,其中鄂族学生23名,分为9个年级。为了保留和传承鄂族的民俗文化,近几年,学校把鄂伦春语、桦树工艺品制作等教学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并从在校鄂语教师中选择了同时兼任这些课程的教授。52岁的科任教师孟林琴被选中给小学3至6年级的小学生教授鄂语。

  “鄂伦春语作为古老而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应该有其保留和存在的价值”

  鄂伦春语言研究学者孟淑珍说,鄂伦春语流失很厉害,尤其在20岁以下的孩子中更是严重。学校虽然一直开设鄂伦春语课,但由于不是考试科目,学生重视不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聚居的鄂伦春族村屯已出现20岁左右的青年人虽然能听懂但不会说或说不好,而10岁左右的孩子稍懂或不懂鄂伦春语的情况。

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民族特色教材。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孟淑珍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历史变迁,鄂伦春族被称为“北半球狩猎民族的活化石”。鄂伦春语词汇量大,表意丰富,尤其是对自然状物的描述有独到之处。近年来,不断有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到白银纳学习、研究鄂伦春语。但目前使用的“用其他语言的音标拼写鄂伦春语的方法”也并不科学。

  由于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无文字,没有音标帮助学习,孟林琴在传授学生鄂语的时候颇有难度,只能借助一本《鄂伦春语》课本作为教材,并标以国际音标辅导学生,孩子们不理解的时候,还要借助拼音。由于学起来复杂,难倒了没有语言环境下的孩子们,生涩的字词只能凭记忆和想象来完成,因而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在没教这门课的时候,我没意识到,这个语言消失得这么快。鄂伦春语作为古老而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应该有其保留和存在的价值。”孟林琴说,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语言规则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语言的语法及形态,呈现出从简到繁、从古到现代的发展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鄂伦春语代表的是满—通古斯语族比较早期的语言形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鄂伦春民俗学者关小云告诉记者,鄂伦春语属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历史上的女真、靺鞨、勿吉等古代民族的语言也同属这种语言,具有共源。因此,鄂伦春语的保留与发展对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诸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及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鄂伦春语是早期某人类集团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和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那么也就等于基本失去了民族特征和精神。可以说,一个民族语言能否保留和存在,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谈及鄂伦春语言,关小云满怀忧虑。

  【记者手记】

  9月的一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东北网“喜看鄂乡新变化”报道组来到了刚刚入秋的大兴安岭,在塔河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与呼玛县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与鄂伦春族群众把酒言欢。

  大兴安岭深处,房屋上缕缕炊烟袅袅而来。在这儿,我们见到了鄂伦春族群众经历了4次生活大变迁后的生活新貌,看到了他们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开拓出的新局面。

  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街上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洒在互相追逐的孩子身上,洒在放下耕作回家团聚的幸福的鄂伦春族群众身上。这里热闹而不喧闹,安静却不寂静,淡泊、恬静的氛围在空气中蔓延开来。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林立的新房,不是儿童身上的新衣,而是捧着腿、望着远方,为我们唱上一首鄂伦春族山歌的爱说爱笑的鄂族文化传承人,以及坐在一起拿着针线、用鄂语说说笑笑的老乡们。

  听着山歌,看着鄂族妇女穿着民族服装,手捧着针线做着狍皮衣服、搭着“撮罗子”、用鄂语笑着对话,我仿佛见到了往日鄂伦春人的生活——爱说爱笑、能歌善舞,在艰苦而有寒冷的山林,以力量驱走严寒、制服猛兽……

  这里的群众却告诉我,随着语言的缺失,除重大节庆外,这样欢乐的场景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这特有的语言,没有这特有的曲调,鄂伦春族的味道又从何而来?这份缺失又由什么能来弥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