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宿松县,山高水阔,孕育了闻名海内外的黄梅戏及其孪生艺术——文南词。文南词是根植于民间的一枝艺术奇葩,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
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宿松县,山高水阔,孕育了闻名海内外的黄梅戏及其孪生艺术——文南词。文南词是根植于民间的一枝艺术奇葩,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卖唱形式,发展为完整的民族艺术,成为全国三百多种剧种之一,被《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收录。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文南词经历了生成、发展和衰落等阶段。在世纪交替的曙光中,文南词开始复苏,并展示出重放异彩的希望。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最初表演形式是一人手持渔鼓、击节而歌的沿门卖唱,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先与本地灯会歌舞、民间音乐相结合,后由田头地角、街头巷尾的卖唱、坐唱形式发展为地方戏曲。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记载清末时期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中有诗曰:“翁操四胡桂树下,妹弄渔鼓唱‘思嫁’。妇孺迷恋文南词,日落西山不归家”。可见当时民众对文南词的喜爱。2006年11月8日,中国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的《妇孺入迷文南词》,就是根据这首诗作为创作背景而编排的,受到专家组及观众一致好评。
为什么文南词能够穿越几百年的时光存续,为什么深受群众喜爱,它的魅力何在?
首先是唱腔有特色
文南词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文南词曲调丰富,饱含泥土芳香,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存大小曲牌120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文南词的声腔发展,大体经过坐唱时期的“单曲叠用”“多曲联缀”,形成正本戏后的板腔体,唱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部分。进入宿松后,文词逐渐成为“当家腔”,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解放后经音乐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词”“小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等五种,各以润腔和音色等特点而异。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为“男文词”与“女文词”,男腔高亢稳健,女腔委婉跳跃。特别是文词中“商”与“徵”的调式交替,突破了本地以“徵”为主的局限,从而色彩大增。“南词”过去多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宫”“羽”互补,所以曲调幽雅脱俗,别具韵味。
其次是演出形式有特色
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文南词大量保存着鄂、赣、皖三省交界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樱桃”等,至今还在当地农村中流行。文南词之所以在民间广泛流行,持久不衰,并且登上汇演舞台和广播电视台,也与盲艺人常在村头集镇演唱、广泛传播分不开的。文南词在走村串户依门卖唱时期,主要是演唱民间小曲。盲艺人连唱带念,胡琴伴奏,又以空弦上的大滑音代替说唱鼓点,颇有情趣。进入村社搭台“坐唱”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曲艺形式。则由一人(多为盲艺人)操四胡,一人(多为少女)主唱,敲锣打鼓者围坐两旁,复句帮腔,演绎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兴致来时,台下观众随声附和,气氛异常热烈。特别是“断丝弦锣鼓”的融入更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宿松“断丝弦锣鼓”的形成与文南词基本同期,人们对“断丝弦”特别喜爱,艺人们便将它融进了文南词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艺伴奏形式,极大地增添了舞台艺术效果。
文南词生成在民间,流传在民间。在不同的时期,其传承方式也有所不同。
早期宿松的文南词是以文词腔为主,由流动的民间盲艺人走村串户、沿街卖艺而流传的。当时这种艺术流传的范围很广,基本上是师徒相授。
至发展初期,文南词又以灯歌、灯戏为传承基础,彩船、秧歌、高跷、莲湘等舞蹈形式被融进了文南词。当时一些大的村落几乎都有自己特色的灯班及龙灯头(热心组织者)。每逢春节都要从正月初一闹到正月十五。从乡村游到集镇,家家户户抢着接灯。玩灯人玩得汗流浃背,看灯的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气氛异常活跃,热闹非凡。这种承载着文南词的灯歌灯舞,深受百姓喜爱,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文南词的发展。
农村的这种灯戏也就成为文南词的最初雏型。随着这种表演形式在民间不断创作、翻新、改进,使文南词的艺术日益成熟,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舞台艺术。
民间艺人和民间戏班是文南词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文南词进入发展中期也是其成熟期,这一时期依然以民间传承为主,但呈现多元性特征。这个时期民间艺人及戏班众多。民间艺人以方玉珍、王士林为代表。两人都是宿松人,在家乡组织戏班唱文南词和采茶戏,并收艺徒。1931年,民间艺人虞正兴创建了宿松第一个文南词戏班,一般春节和农闲时进行演出。除到本县各地演出外,还应邀到邻省的湖北黄梅、江西九江等地演出。1949年冬,该戏班正式定名为松峦文南词剧团。尔后宿松县许岭、复兴等乡镇民间文南词剧团也相继成立。按照自愿加入和依靠文艺爱好者的原则,积极自发组织起来。没有资金就按股捐献。
演一本文南词戏需要很多道具、服装。民间戏班没有资金,穷则思变。他们自制道具,服装就简,上市场买来便宜布匹,自制戏袍。蟒袍上的龙凤绣不上,就采用牛胶对颜料的办法,既牢固又美观。
到上世纪60年代,文南词开始从乡村走出来,登上大雅之堂。1965年冬,复兴文化站高荣义曾将文南词商调式花腔配上新词,编成小节目《县委书记下队来》,在地、县汇演,广受称赞。1957年,文南词改编的《抛球舞》,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节目创作奖及优秀演出奖,同年3月又被选送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再次获此殊荣。安徽省文化厅又将此节目录相保留。2005年11月,宿松艺术团体演出的文南词《服务三农真情多》,参加安徽省第三届曲艺节获节目银奖。2009年同乐艺术团文南词表演唱《贾瞎子算命》参加安徽省曲艺调演获优秀演出奖。2010年5月宿松县夕阳红社保艺术团文南词歌舞《渔家乐》参加全国中老年“夕阳秀”舞蹈大赛荣获菊花金奖。6月该团文南词《渔家乐》又应邀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再次荣获优秀剧目奖。同年,该团被评为首届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节)目展演十大创新奖。
文南词走上了省、市和全国的大舞台,展示了地方戏曲的风采。
文南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从唱腔到表演不断成熟,艺术性增强,推出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在不同时期文南词有其不同的代表剧目。文南词明末清初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时,剧情简单,表演手段单一。在这种曲艺形式的生成阶段,以小戏为主,大多是在曲艺坐唱的基础上改编的。其创作素材取自民间,唱腔以小调为主,十分优美,较为普通百姓所欣赏,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渔网》等十多出。其中《想郎》《游江》《宋江杀惜》《陈姑追舟》等文南词小戏仍然在民间流行。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其剧目由曲艺和小戏扩充而成,剧情丰富,注入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在表演手段上也借鉴融合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表演上吸收了灯会的诸多形式,音乐伴奏上融入了宿松“断丝弦锣鼓”,表现力大为增强。代表剧目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解放前夕相继又有《戏牡丹》《宋江杀惜》《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等50余出,其中犹以《苏文表借衣》经宿松县历代艺人修改打磨,从剧本到唱腔都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八十年代仍盛行于城乡。
文南词真正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还是解放以后的事。一批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进行文南词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文南词通过推陈出新,赋予时代感和艺术性、思想性,走上了全国的大舞台。其时文南词开始同黄梅戏部分地融合,同时也保留了艺术上的独立和自己的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宿松县黄梅戏剧团兼演文南词大小剧目20余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民间剧社除上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演出了现代戏,深受观众欢迎。1978年,文南词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演、导演等奖励。1982年,文南词现代戏《抢木匠》获得省戏曲会演的多项奖励,并作了电视录播。古装剧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浪子抛球》改编的《抛球舞》,在1957年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汇演,获优秀剧目奖,并受到了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中央首长的亲自接见。1983年安徽省文化厅又将此节目录相保留。《大审玉堂春》《苏文表借衣》参加安庆会演,获得奖励和好评。1980年,江丽娜演唱的《秋江》《窦娥冤》等,经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89年又制成磁带,向国内外发行。由文南词曲调演唱的《游江》《你说呀说呀》《田埂小路》等,已录入《安徽民歌集锦》,并制成唱片和磁带,向各地发行和播放。1987年秋,由宿松县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刘达刚编剧、陶演作曲、县剧团演出的清装戏《布衣青天》拍成舞台艺术片,在五省市播映,11月该剧组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荣获五项大奖;1989年该剧又获田汉戏剧三等奖。该剧唱腔基本采用文南词曲调。2012年11月,新黄梅演艺公司新编文南词清装大戏《杨馥初》成功参加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并获好评。同时文南词表演节目《妇孺迷恋》参加开幕式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同年,文南词传统小戏《借衣》参加安徽省文化厅小戏调演,分别荣获表演二等奖和剧目演出奖。
文南词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戏剧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上。文南词和其剧目所反映的内容,以其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被众多的艺术专著所记载,其代表剧目的唱本、音像资料被馆藏。《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用专门章节介绍文南词,内容包括剧种沿革、唱腔分类与结构、演唱风格与语言音韵、伴奏形式、板式曲牌和唱腔等。《安徽戏曲音乐集成》刊发了文南词音乐简介。《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收录了“文南词”条目。《中华舞蹈志》对文南词“抛球舞”进行了高度评价。文南词对黄梅戏、京剧、赣剧等戏曲剧种唱腔的丰富,文南词同宿松“断丝弦锣鼓”“宿松大鼓”和“宿松灯戏”的结合等,均成为艺术专家研究的课题。 (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