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蛟龙”所获生物如何处理?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蛟龙所获生物 2013-09-06 10:43:19
“向阳红09”船实验室里,现场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一只十三腕海星,喜不自胜。“过去‘蛟龙’号取回的样品多为六腕海星,十三腕海星还是第一次采集到。”他说。


 图 现场首席科学家王春生将生物样品放入保存容器里。本报特派记者 付毅飞摄

    紧随“蛟龙”再探海

    中国科技网讯 “向阳红09”船实验室里,现场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一只十三腕海星,喜不自胜。“过去‘蛟龙’号取回的样品多为六腕海星,十三腕海星还是第一次采集到。”他说。

    此时,这只罕见的海星已被大卸八块,一部分被冷藏保存,另一部分被福尔马林浸泡,准备用于不同研究。在4日实施的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取回了多种生物样品,除了这只海星,还有竹节珊瑚、海绵、海蛇尾、海百合等,这些样品均被以各种方式妥善保存着。

    王春生介绍说,生物样品被取回母船后,有四种保存方式。其中常温保存的样品,主要用于种类、形态鉴定,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泡进福尔马林,可以使样品形态保持完整;而海绵之类生物含有钙质,一般用酒精保存,以免使其钙质溶化。同时还有两种低温保存的方式,一是用冰柜存放,温度约零下20摄氏度,如此保存是为了接下来检测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或通过同位素分析技术,分析它的食性,即所食何物;另一种方法是用液氮保存,温度达零下196摄氏度,以便进行DNA和RNA提取。

    王春生表示,DNA分析是了解深海生物基因流的重要途径。如通过对不同种群基因组成差异的对比,可以了解该生物在大洋中迁移的路径。还有一些种类从形态上难以辨别,通过DNA分析则可以研究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将其区分开来。

    现场指挥部初步决定,“蛟龙”号于6日实施第71次下潜作业,主要任务为近底观察、拍摄,采集生物、富钴结壳、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择机在采薇海山山顶附近进行微地形地貌测绘。下潜人员为唐嘉陵、杨波和国家海洋局二所副研究员董彦辉。(特派记者 付毅飞)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