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年近古稀夫妇囚儿30年 当年儿子高桥跳水后发疯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年近当年儿子 2013-08-23 10:41:49
漳州龙海董歪头夫妇,年近古稀,没能享天伦乐,却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30年——30年前,他们“囚禁”了家中唯一的儿子——16岁的少年阿海。因为那年秋天,阿海莫名发疯。中年的他们乱了。

 与世隔绝。这是一间五六平方米的石屋,也是阿海30年的“卧室”。担心儿子乱跑惹祸,父母只好借钱建起小石头房关着他
 

  人世间,总有太多无常事。

  漳州龙海董歪头夫妇,年近古稀,没能享天伦乐,却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30年——

  30年前,他们“囚禁”了家中唯一的儿子——16岁的少年阿海。

  因为那年秋天,阿海莫名发疯。中年的他们乱了。

  此后,董歪头和妻子肖红婴带着疯儿辗转厦漳两地求医,一年里所有积蓄没了。一家人只好中断治疗。

  担心儿子伤人,夫妻俩咬牙决定——关着儿子。

  30年里,关阿海的地方,从厕所变猪圈,最后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与外界隔绝的小石房。

  变化,一点点蔓延。董歪头老两口也愈发不安,总放不下一件事:“我们死后,阿海怎么办”?

  这几天,我们多方奔走,想让阿海有个明朗的未来,想让阿海年近古稀的父母宽些心。

  听了董家这30年来的境遇,龙海市民政局昨天给出这样的答话,只要监护人同意,年底阿海就可以收治到龙海中医院神志病科收容强制治疗。

  这,也许是董家一个新的开始。

  【看这一家】关儿30年,苦楚过后触碰“晴天”

  5㎡石屋里与世隔绝的生活

  董歪头家住龙海港尾镇沙坛村内一间普通的石头房。沿着狭窄的村道,老厝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看起来并不太显眼:屋内正中是客厅,左边是储物间,右边是卧室。

  而“囚禁”阿海的地方,是他家屋后一间五六平方米的石屋。铁门用一匝铁线牢牢拴在房门口的几根石条上。

  30年前,阿海住进石屋后,就再也没出来过。而“囚室”侧面有一个洞,阿海每天的食物,就从这个小洞被母亲递进。

  石屋里,除了简陋,没有别的:地面铺了一层水泥,夏天,阿海直接睡地面;天冷了,才会在上面铺一层牛皮袋。平时,阿海在房间里大小便后,母亲每天都从铁门外冲洗一次房间。

  昨天,屋外阳光洒地,刚冲洗过的房间里却还是阴暗潮湿。

  30年,苦难让他们白了头。

  除了阿海,董歪头和肖红婴老两口还有两个已嫁人的女儿。

凝望。30年了,石屋里关着儿子,更囚禁着铁网外老董夫妇焦虑的心
 

  几年前,因为土地开发,夫妇俩无田可耕,只能去打零工求生计。

  去年,董歪头给村里的一个工地看门,因为司机酒驾,董歪头开门时被推倒,右肩和右腿股骨头粉碎性骨折。现在,右腿上还落下一道明显的长疤痕。也因此,他不能干重活。

  母亲肖红婴,主要管儿子的一日三餐:把饭菜装到红色的小铁罐里,再把罐子放在石屋的一处缝隙里,让阿海自己取来吃。

  “天比较热,最近吃少了。”肖红婴说,平静时,阿海能把饭菜都吃完,要是心情不好就不吃,甚至用拳头把小铁罐从石缝打出来,撒得满地都是。

  “阿海疯了,走亲戚时常常被问起。这是好意(关心),但老两口始终觉得跟别人不一样,会难过。”邻居杨阿婆说,阿海是这个家唯一的男丁,疯了后,让老两口在村民中抬不起头。

  谈到这里,肖红婴红了眼圈。抹一抹眼角,老人没有流下泪。“不说了,再说又受不了。”顿了顿,老人又说,“这些年,眼泪都流干了”。

  不过,大多时候,两位老人会站在“囚室”前凝望,发呆。

  30年间,他们就是这样看着儿子,打量着自己曾有过的少年、青年、壮年和中年。

  “我们死了以后,阿海怎么办?”一说起未来,两位老人一声长叹,眼眶又红了。

  一次次宽慰人心的相助决定

  苏启辉,龙海市民政局社救科科长。听说了阿海的事后,昨天和我们一起到了他家。

  苏启辉说,阿海家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2006年,龙海市民政局审批后,阿海成为“五保户”,三年后,阿海的父母也已被列为低保户。除了正常的新农合报销外,阿海被收容后的治疗费,民政局可以给他承担。

  龙海市政府投建的精神病人收治点基本建成,轻微精神病人病床已经向社会开放,而重度病人由于看护起来比较复杂,还要等医护人员培训完成后才能开放。

  考虑到阿海的病情,到时候要送到收容强制治疗病床,平时还要专人看护,预计收治时间在年底。

  这一番话,让阿海的父母触到了希望,也宽了心。

  昨天,两位老人和龙海市民政局达成初步收治意向。

  阿海的未来,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忆那些事】 父母心中,一直住着个“少年”阿海

掏粪。在细竹棍上绑根“铁勺”,父亲每天总要这样,伸进石房内掏出阿海的粪便
 

  阿海,45岁,依然蜷缩在石头房的角落里。

  “他很聪明,脑子很灵活……”

  “歹命啊!可怜啊……”

  这几句话,董歪头夫妇常挂嘴边。

  30年了,忘却了早就忘却的,忘不了的却怎么都忘不了。老两口单薄的记忆里,儿子永远是那个能干、会赚钱、懂事的小伙——少年“阿海”。

  创业:懂事能干 曾拿钱买果树苗种

  若要对少年时的儿子做个归纳,父亲董歪头总能给出这几个关键词:个不太高、瘦、机灵、数学特别好。

  有一年春节前,家里养的一头大猪要卖。一旁的阿海默不作声。看见大人抬起大猪要称重,阿海问了问重量,就抓起一枚石子,在地板上算起来。待大人将大猪放下来,阿海已经准确算出了价钱。这一年,阿海9岁。

  “阿海还从家里偷钱,去买芒果树苗,种在后山。”董歪头说,这是阿海发疯前一年做的“大事”。原来,阿海在那一年辍学,听说芒果卖得好,想赚钱贴补家用。这事让董歪头夫妇俩很生气。“他说,几年后芒果长出来,就有一份收入。”听到这样的争辩,夫妇俩放下了手中的扁担,阿海躲过了一顿打。

  其实,董歪头夫妇舍不得打阿海,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个宝贝儿子。阿海的两个妹妹都没有上学,阿海是唯一的“读书郎”。

  变故:高桥跳水 当天夜里莫名发疯

  30年前的那个夏天和秋天,少年阿海过得有些沉闷。

  在这之前,阿海从父母手中拿了一笔钱买了渔网,和另一个伙伴一起出海捕鱼。运气好的话,他们一天能捕到30多条鳗鱼。

  “多的时候,常唱着歌回来。”母亲肖红婴至今记得,儿子阿海每次捕鱼都有收获。阿海曾跟她说,想多赚点钱,添更大的渔网。

  这一年,阿海还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不读书了,出去打鱼讨生活。村民们至今仍相信,如果没有发疯,阿海定会成长为当地最出色的渔民之一。

  变故,猝不及防。

  这年夏天的一个早晨,阿海和伙伴准备出海,却发现渔网不见了!

  最后,伙伴放弃了找渔网。但是,这个固执的少年并没停下。渔网丢了,阿海变得消沉,不爱说话,也吃不下饭。

  阿海的父母都说,这可能不是儿子发疯的直接原因。那么,这年秋天,阿海怎么就疯了?

  收割秋季稻赶上了“秋老虎”。一天,阿海帮邻家收割水稻,中午停工时,从一座五六米高的桥上跳下去,钻入河水中,想寻份清凉。

  这之后,没人发现任何异常。

  但在当天深夜,阿海来了疯劲,发作了。董歪头说,阿海突然惊醒坐起来,抱着头一直叫。不久,阿海就把父亲踢下床,自己也从床上下来,一会儿翻来滚去,一会儿手舞足蹈,怎么劝都不停。

  大床上,一块侧板被砸破,有个大窟窿。哪知30年后,它却成了痛苦的凭证。

  “估计是从桥上跳水,伤到脑子了。”30年后,阿海的父母只留有这份猜测。

  求医:花光积蓄 只好中断接回家中

  阿海疯了。一个懂事的16岁少年,莫名疯了。

饭盒。关了这么多年了,母亲用来给阿海装饭的铁罐,已经用坏了好几个
 

  最初的一年里,父亲董歪头,在一名识字邻居的帮衬下,辗转漳州、厦门两地求医。看病一年,花光了董家的所有积蓄。

  筹钱无门,这个悲苦的家庭只好中断治疗,将阿海接回家。

  从厦门到龙海,要坐客船。董歪头说,阿海经不起颠簸,一上船就发作,到处躲避,到处追人。担心阿海伤到人,也担心他失控跳入海里,董歪头只好死死抱住他。但是,挣扎几次,阿海发怒了!他抡起拳头打父亲。“脸上、胸口、肚子、大腿,一直踢打。”回到家将阿海关起来后,董歪头才发现全身是伤,是痛。

  无力:被关30年 逃跑两次只懂怪叫

  “阿爸,我已经傻了。你再把我关起来,我会越来越傻的。”阿海曾这样说。父亲董歪头心生怜惜,就对他说,“我就关你几天,等你好了,就放你出来。”

  记忆中,这是阿海被关后,董歪头跟儿子的最后一次对话。后来,奇迹没有出现,阿海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被囚的30年,阿海曾两次逃出来,其中一次,伤了人。两次出逃后,董歪头借来2000多元,在自家房后盖了一间石屋,用来“看管”儿子。

  邻居杨阿婆说,邻居们常常到石屋门前看阿海,但无论怎么叫唤,阿海就是不肯应答。只有被叫烦了,他才会发作大叫,这场景吓得邻居们都害怕。于是,来看望阿海的人,越来越少。

  慢慢地,阿海不再开口说话。

  再后来,阿海的声音,仅仅是夜深人静时,从石屋里传出的怪叫和歌声。(海峡都市报记者 朱加良 白志强 见习记者 肖和勇 实习生 洪淑恋 文/图)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