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蛟龙”下潜海山区 采样喜获大丰收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蛟龙海山区采样 2013-07-06 11:27:42
“蛟龙”号今天取得了在海山区的最大成果,获得了各种生物与岩石样本。下潜人员为傅文韬、张同伟、冯东。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7月5日电 “蛟龙”号今天取得了在海山区的最大成果,获得了各种生物与岩石样本。下潜人员为傅文韬、张同伟、冯东。
 
    “蛟龙”号今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616米。本次下潜,“蛟龙”号在古火山口内部巡航作业,不仅拍摄到了火山熔岩、铁锰结核分布区和大量深海生物,而且采集到了5块火山岩石、3只不同种类的海参、1只苔藓动物、1只海百合,1只深海海绵和8只共生虾,以及6粒铁锰结核,全面完成了下潜任务。
 
    “沿途一直有比较多的生物,包括鱼、虾。”傅文韬说,“我们抓了几个海参回来。上坡的过程中有一堵石头墙。我们在墙缝里抽了5块松动的火山石。说实话,悬停在那里取样不是很容易。石头壁上生物非常多,包括各种海绵。‘雪莲花’也是在那里抓的。”
 
    在甲板上,一系列生物样品让等待的人们惊讶。海洋生物学家李新正对这些生物进行了讲解。上次下潜看到的紫色叶形物被证明是海参,它捞上来后有一些缩水。“海底雪莲”的确是一种海绵,从照片上看,它有长长的细茎,长在岩石上。海百合是一种跟海参近亲的棘皮动物,菊花状,很容易脆断,这次取得了几个“花瓣”。另外,“雪莲”突出部的小洞里,有共生虾,也一起采集了回来。
 
    除此以外,“蛟龙”号还在岩壁上发现了密集的苔藓动物,并捕获了一株。苔藓动物独成一门,得名因其形似苔藓,是颇为高等的靠进食海水里的有机物微粒为生的动物。另外,岩壁上还发现了随海流摇摆的“鼻涕”状生物体,李新正认为可能是某种动物的卵群。
 
    “亲身感受到‘蛟龙’独特的技术优势,比如悬停作业能力。”声学技术保障人员张同伟说,“能取到这么多东西,我们很惊讶。过程中我们说得最多的词是‘perfect’(完美)。”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冯东,曾经在美国多次出海做深海研究。他说:“我做海洋科学研究差不多十来年,以前样品都是从海底采集的。但自己亲自下潜采样的感觉很不一样。希望我们能尽快申请到项目,用‘蛟龙’先进的采样能力帮助科研工作。”
 
    首席科学家周怀阳说:“这个海山,我们怀疑比附近十几个百万年前喷发的火山要年轻。以前还从来没人做过调研。今天在上次下潜的基础上,得到了以前没取到的样品。”
 
    “这两次下潜有三个收获。第一个,没有想到海山有这么丰富的生物群落,即使生物专家也没见过,可能会鉴定出新种;第二个,海山现在看来不会比我们想的年轻,真正的年龄只有等回去才知道。样品会帮助我们了解岩浆的来源,地幔深部的物质成分和海山的演化历史。第三个,外沿比较高的地方有比较大面积的铁锰结核分布,分析结核成分,对搞清楚结核的生成规律有帮助。现在看来,潜器真的是利器。”周怀阳说。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