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首次“载客”探海
科学家惊睹深海石笋阵
周怀阳拍摄到的冷泉区石笋
周怀阳出舱。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18日电(特派记者高博)周怀阳钻出“蛟龙”号,头上被浇了一桶海水以示祝贺。他笑着说:“终于尝到了海的滋味。”今天,这位海洋地质学家目睹了从未听说过的地貌。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下潜南海冷泉区的科学家。
像昨天一样,“蛟龙”号上午潜至海山区,接着爬坡到达山顶。在半路上,周怀阳见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象。
一些碗口粗的石笋,四五十厘米高,间隔二三米,稀疏地直立在一片二三十平方米的空地上。周怀阳看到,柱子周边没有大型生物。柱子表面上面覆盖着乳白色和黄白色的一层,船上的科学家认为那可能是“菌席”——由古菌或细菌构成的毫米级厚度的表面。
“就好像外星人布的阵。非常漂亮,它们的照片是能上杂志封面的。”周怀阳说,“让我震撼的是,海底竟有这样的东西。干我们这个行当的人,从未见过或听说过。”
本来“蛟龙”号准备用机械手采撷一根石笋,但海流推远了“蛟龙”号,只得放弃。
周怀阳说,石笋周边是一片有气孔的泥巴地,没有大型生物。船上一位科学家认为这是正在生成的冷泉地貌。
在昨天确定方位的海山顶部的生物区,“蛟龙”号采集的东西比此前多得多。除了88个贻贝,“蛟龙”还用网兜捕获了18只月饼大小的毛瓷蟹。听科学家说,收获物中还有7只叫做“帽贝”的螺类。更多生物还在梳理中。今天也带上来了3块冷泉区特有的碳酸岩石。
周怀阳是同济大学教授,52岁,短发,戴眼镜,经常微笑。他也是南海航段的首席科学家。他几年前曾搭乘过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
“‘蛟龙’比‘阿尔文’宽敞。相片里,我好像在自己家卧室一样。”周怀阳描述今天的感受说,“一开始舱里温度比较高,下潜后就会降温。整个过程比较舒服。几个小时过得很快。”
此次驾驶“蛟龙”的唐嘉陵说:“如果说以前下潜看到的是星星,这次看到的就是银河。”
“蛟龙”采集的岩石样本被冻在船上的冰柜里,以保存其中的生物遗传物质。明天“蛟龙”还将下潜,香港浸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邱建文将搭乘探海。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