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亦是西方的机会
本报记者 卞晨光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校长斯丹凝博士
今日视点
认识斯丹凝博士已经好几年了,他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还因此获得了2006年度的中国“国家友谊奖”,记者曾在多种场合就各类话题采访过他。然而,当听说他准备撰写一部有关中国对外科技政策方面的专著时,记者还是萌发了再次采访他的意愿。
在宽敞明亮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校长办公室里,说起即将出版的新书,斯丹凝博士难掩一脸的兴奋,宾主刚一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聊了起来。交谈中得知,斯丹凝博士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开始动笔写作,该书计划于今年夏天完稿,并拟于今年年底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这将是西方国家首部论述中国对外科技政策的英文专著。目前,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事宜正在商洽之中,新书的书名也尚未最终确定。
话题很快转到写书的初衷上,斯丹凝博士表示,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到访中国时,中国在国际科技事务中的参与度还不高,影响力也很小。时过境迁,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内的作用已不容小觑,并且越来越关键了。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变化调整使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对西方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中国打算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何种因素可能影响到中国处理问题的方式,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可能且愿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不仅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所有致力于科技进步的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他相信,新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西方国家与中国开展更积极有效的合作,从而造福全人类。
根据斯丹凝博士的介绍,新书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外科技政策在整个外交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探讨了中国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缘由,不同时代、不同提法的思想根源和组织实施形式。该书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分析了1949年至1979年,以及1979年至今两个不同阶段内的各项方针和做法,而且从国内需求的角度给出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另外,该部分还讨论了对中国的政策制定影响较大的一些外部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谈中国在科技领域内的国际及地区合作伙伴与相互关系,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国家、韩国、澳大利亚、俄国(前苏联)、印度和巴西等,也描述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在其中所呈现出的关键作用。第三部分则涉及技术引进、外国投资和国际组织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影响力,概述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国机构、中国与第三世界科学院(世界科学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并讲述了中国在国际科技事务中的重要议题上,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问题、核不扩散和太空探索等的政策主张、态度变化和核心价值观。
斯丹凝博士指出,当前的国际科技合作已呈网络结构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知识的建立和技术的创新往往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文化、跨越了民族,中国现已是其中活跃的参与者,加入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内的知识创新过程,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上,还体现在新理念的引入、下一代产品的开发和新服务形式的创立上,中国的积极参与加快了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中国正在国际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采访中获悉,为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新书的写作参阅了大量中英文资料,既从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多个机构的年度报告中获得了丰富的信息,也从《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和其他报刊中甚至网络论坛上获得了大量有用的素材,而英文资料则主要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斯丹凝博士表示,写书过程中,叙述清楚事实较为容易,但通过这些信息来说明背后的问题、解释政策变化的原因和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则非常困难,为了弥补不足,他也采用了访谈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书中的内容。实际上,这本书不仅是四年来基于海量相关信息的研究成果,更是斯丹凝博士三十多年来与中国各级政府、公司企业和民间人士密切交往的经验总结。
说到该书可能产生的影响,斯丹凝博士说:“我希望新书能够帮助其他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全面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处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想法,进而愿意积极地与中国进行合作,视中国的崛起为一种机会。毫无疑问,若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任何全球性科技问题是无法获得圆满解决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