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家庭农场:看起来很美,干起来很难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家庭农场看起来 2013-03-08 12:32:5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意在解决农村家庭经营低小散,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

     四川成都双流县,富民葡萄技术专业合作社社长付加林,这几天正在为家庭农场发愁。

    “合作社运行了十多年,主体地位依然难获承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家庭农场又该怎么办?”付加林诉苦,“在2004年创办了合作社,申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但操作起来与现代企业仍有差距。”

    距离双流千里之外的北京,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和付加林同样的问题。

    “现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的一员,它本身的法人主体是模糊的。家庭农场还继续模糊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意在解决农村家庭经营低小散,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家庭农场在认定标准、登记办法等方面仍有待明确。一些来自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一线的代表呼吁,支持农业人才创业办农场,扶持政策一定要跟上。

    经营主体不明确:家庭农场贷款难、招标难

    付加林认为,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如今面临着与合作社一样的困惑。

    他告诉记者,双流县永安镇红提葡萄合作社,拥有会员140余名、种植面积超过500亩、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赶得上一个“中小企业”,但依旧受困于体制瓶颈。

    “农民组织起来,采取货币、土地、技术入股,但合作社还是没法和公司相比。当我们出去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设施时,大老板一听不是公司,就不敢签合同。我们想要扩大经营规模,去贷款却没有抵押主体;想直接办成企业,又没有懂财税的人和经营场所。”

    在他看来,作为新生事物的家庭农场,目前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尴尬。

    按照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的解释,“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并不具备法人资格。所以,在从事农业经营时,家庭农场很难获得金融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旦贷款,家庭农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是个人,抵押担保就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是企业,它的法人主体就必须确定。”四川自贡仙市镇马丘村村支书陈燕代表这样说。

    刘永好建议,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工商营业执照,在确立法人资格后家庭农场就可以获得融资支持。“在城市里面,两三个人几万块钱就可以注册公司。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家庭农场当成农村里的小微企业?”

    劳动强度大赚钱难:家庭农场由谁来干

    “在我们村,80、90后的年轻人就不说了,像我这样40多岁的人都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50岁以上的占九成,有见识、知道科学务农的‘能人’都在外挣钱,家庭农场由谁来干?”熟读一号文件之后,陈燕还是为家庭农场感到担忧。

    陈燕所在的马丘村,属于山区农业村。近年来,村上虽然办起了蔬菜合作社,但现代农业发展依然缓慢。陈燕认为,村里缺能人是一个重要因素。 

    她在谈到家庭农场时感慨:“国家农业政策这么好,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全村一千多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剩下的技能、体力、观念等跟不上,新政策实施起来很难。”

    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造成大量土地撂荒。经过几番调研,四川宜宾学院教授魏琴代表发现,宜宾目前耕种的土地不足集体农耕时的三成。“即便有人耕作的土地,往往也是象征性地随便种种,主要收入还是靠子女外出打工。”

    现任湖南省株洲龙华畜牧公司总经理龙秋华代表说:“在南方人均耕地不到1亩,农民增收只能依靠种植和养殖两个途径。农业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成立实体经济,将成本降下来,既可以带动就业又可以解决农村中只有老弱病残没人种地的问题。”

    谈到家庭农场,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董事长温鹏程代表举了个例子:在农村五六十岁的农户越来越多,新生代农民往往嫌在家务农劳动强度大,不愿意做家庭农场。为此,他们推出了“农户效益倍增计划”,帮助农户购买农机、进行技术培训。

    “一旦劳动强度下降、规模提升、收入增加,农民自然不愿背井离乡。”在温鹏程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模式是“农产品生产依靠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依靠企业,采取公司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分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他告诉记者,现在和自己公司签约的家庭农场已达8672户,占到合作农户的15.4%。

    “只有让外出务工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在农村有‘搞头’,他们才会愿意回来。”陈燕说。(记者 盛利 马爱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