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年轻人死磕编制出不了下一个马云
谈起最近网上很火的“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谈起哈尔滨几千名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者为编制报考环卫工的新闻,广西大学校长郑艳林委员,忍不住为学生说了几句话。
“把这种执着于编制的怪现象,全都归咎到年轻人身上是不妥当的。”在郑艳林看来,一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是事实,但更重要的是要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当前,就业形式严峻、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整个社会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
在当前社会,编制成了一个符号,在它背后隐藏的是各种利益,比如户籍、子女教育、医疗,这些都可能随着编制的解决迎刃而解。对于这一系列复杂因素,诸多委员表示忧虑,年轻人死磕编制,下一个马云何时才能出现?
人才挤向编制大门:编制背后是“隐性福利”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社会现象。”在郑艳林看来,哈尔滨环卫招工一事,反映了传统事业编制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仍有着较大影响。
当然,大学毕业生不是不能应聘这一岗位,只是数量之大让人惊讶,郑艳林认为,在现行人事制度下,一旦获取编制,其实就获得了一种特殊身份。
一项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进行的调查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体制内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也被认为是“最幸福的群体”。
这从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考热中可以一探究竟。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桑百川认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各项改革措施常常意味着放权,然而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政府时代。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能力有了广阔用武之地,政府行政权力成为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这是报考公务员热的体制基础。”
在我国独特的体系里,编制背后是“隐性福利”,户口、住房、医疗、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几乎囊括生活各个方面的优厚福利,只有在体制内才能享受到。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认为,当今社会把编制和身份捆绑在一起,这表明我们的人事制度需要改革。
从“编制内”走向“编制外”:鼓励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杭州电子工业大学教师马云,从“编制内”走到“编制外”。今天,他拥有了自己的商业王国阿里巴巴。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期待着下一个马云的出现。
然而,类似数千本科生挤进编制当环卫工的事,在呼唤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今天,反复敲击着人们的心门。
对此,原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委员呼吁,“求稳定是个人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不要刻意为之,要把事业和理想相结合,不要让人生跑道越跑越窄”。
在国内外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蔡建国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开放力度,推进平等竞争,鼓励并支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去”。
一项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成了蔡建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注脚。
在这份调查中,目前,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成我国科技进步的主体和主力军。
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把就业问题列为新一届政府将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在他看来,新一届政府每年面临600至700万大学毕业生,要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支持毕业生创办小微企业方面想办法。
如何走出编制,如何出现下一个马云,郑艳林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价值观,“高校教育应改掉过去‘一厢情愿式’的培养路子,强调面向社会和面向应用,制定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与社会进行全程互动,找到适合切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记者 吴晋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