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打造一流海上电磁蓝军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电子对抗仿真 2012-12-08 11:19:15
岸上,由“蓝军”组成的电子仿真对抗部队不间断向“红军”实施高强度电磁袭扰;海上,“蓝军”部队挥舞着现代“十八般电磁兵器”,与各路兵马展开激烈鏖战……
    这是一场看似无形,实则惊心动魄的实战对决。

    岸上,由“蓝军”组成的电子仿真对抗部队不间断向“红军”实施高强度电磁袭扰;海上,“蓝军”部队挥舞着现代“十八般电磁兵器”,与各路兵马展开激烈鏖战……

    作为海军首支“电磁蓝军”部队,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利用构建的立体多维复杂电磁环境,连续多年对海军主战舰艇实施实战化训练演练,一大批新型舰艇指挥员和电子战职手在这里“加钢淬火”,叱咤祖国万里海疆。

    抢占信息高地,决胜未来战场。近年来,该中心在国内仿真界创造了近20项第一,开创了新型电子装备试验、训练、演练一体化新模式,突破了部队难以构设复杂电磁环境的训练难题,被誉为我军海上信息化仿真训练领域的先行者!

    “曾经的名不见经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信息化建设大潮中无所作为!”

    那年,当海军某“电子对抗仿真试验中心”成立的命令正式下达后,这支曾在装备试验场上大显身手的部队,开始了一场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大变革。

    面对全新的使命课题和刻不容缓的建设进度要求,仿真中心的官兵没有退路。

    中心科技人员瞄上了刚刚出现的“分布式网络技术”。通过3个月艰苦攻关,他们掌握了关键技术。仿真系统各个分系统集成联网成功,军内第一个具有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仿真试验训练指挥控制系统诞生。

    依靠新技术,中心科研人员不断为现代化仿真训练打造“十八般兵器”,被称做当时国际上第一个“异类复合型微波暗室”建成投入使用后,它能模拟出几百种目标及环境信号,使各型电子装备试训越来越接近未来战场的真实电磁环境。

    那次,第一批部队官兵走入仿真试验中心,无不大开眼界:大量复杂信号突然生成,数据如瀑布流泻,噪声似暴风骤雨……面对逼真战场环境下强弱交替、纵横交错、疏密交织的海量电磁信号,舰上官兵真正见识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凶险。

    这次体验,让官兵在训练中有了许多“新发现”:单舰反导,决定胜负的反应时间只有短短几十秒。官兵在逼真复杂电磁环境中反复摸索,经过几番仿真训练受益匪浅:与“电磁蓝军”过招,能逼着自己练就一双看透电磁迷雾的“火眼金睛”……

    伴随着打响的一场又一场信息化仿真系统建设攻坚战,他们在全军率先建成了复杂电磁环境网络化训练系统,即利用仿真中心构设的高密度、多体制和可调、可控的复杂电磁环境,实时传输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驻地和训练舰艇,实现了远程异地共享复杂电磁环境资源,使受训部队不离港口、不出营区就能实施全系统全流程的复杂电磁环境下练兵砺剑……

    如今,仿真试验中心既是新型电子装备试验场,又是操作新装备的训练场、探讨信息战新战法的演练场。迄今,已有驱逐舰部队、潜艇部队、岸舰导弹部队的有上百名新型舰艇指挥员和近千名电子战职手到这里训练,使这里成为扬名万里海疆的“电磁蓝军大本营”。

    “搞科研可以学习借鉴,但自主创新的思想必须融入血脉成为永不懈怠的追求”

    中心党委态度坚决:“搞科研可以学习借鉴,但核心技术买不来,依靠引进将会受制于人,惟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走活信息技术革命一盘棋!”

    为突破重重技术难关,课题小组连续日夜奋战,因常年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30几岁便满头白发的高工李辉,在实验室一关就是7个昼夜……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显示系统终于成功研制出来,并且掌握了当今主流开发平台的核心技术!

    在这个中心,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普通的科技干部,人人都自觉把保持创新热情、传承创新精神作为一种追求,铭刻在骨子里,流淌于血脉间。该中心综合计划处处长贾宏进告诉记者,几年前,某仿真指控系统建设立项后,在核心技术上究竟是依靠外援还是立足自主研发上,中心领导横下一条心:“搞科研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硬骨头精神,就不能为部队提供一流的服务!”

    中心总工程师张鸿喜亲自挂帅,带领技术骨干打响了一场科研攻坚战。700多天的“大会战”, 涉及数十项分系统、上千条信息链路的该指控系统如期完工。这一役,赢得了军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

    为了构建近似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下仿真训练演练系统,他们从兵种知识、战场环境、战术运用甚至到军事术语等,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一点一滴积累,一招一式过关。当现代战争的综合“因子”被充分吸收消化后,一幕幕紧贴实战背景的信息化仿真训练课题从实验室直通“战场”,一项项科技成果成为演兵砺剑的现代“利器”……

    几年来,这个中心先后自主开发重大创新成果11项,自研大型信息化装设备100多台套。通过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落户中心,成为驱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有力引擎。

    “抢占信息技术高地,需要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策马盘弓’的舞台”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平均年龄34岁,最大者刚满40岁,最小的20出头;6名技术室主任,35岁的张安民已属“前辈级”,最小的“80后”张志勇,担任室主任已近2年……

    一个只有70多名年轻科技干部的团队,接连涌现出一批最能代表当代前沿信息技术的仿真领域专家型人才,靠的是什么?人才的创新活力源自哪里?该中心政委安胜利说:“仿真技术是信息化的顶端,谁抢占了信息技术高地,谁就占得了先机……我们积极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前些年,中心党委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专门挤出经费,针对不同层次的科技干部,建立了学术贡献奖、青年成才奖、科技创新奖,使每名科技人员都有攻关的方向、承担的课题、激情创业的平台。同时,从建立导师帮带制、每月举办科研学术交流会、定期邀请院校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授业解惑,到积极协调优秀科技干部参加军地高层次学术交流大会、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入院校学习深造……四通八达的成才之路,延伸在中心每名年轻干部的脚下。

    正是在中心党委这种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观念影响激励下,大家一往无前冲锋在仿真建设的最前沿——

    当年还是中尉军衔就被任命为某项课题组组长的研究室主任刘丽明,承担某型雷达装备仿真系统研制任务后,为攻克一道道难题连续奋战一个月没有回过家,每天干到凌晨2、3点钟,系统研制出来后,仿真训练试验从数据记录、技术处理到结果评定,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年轻女科技干部朱丽,大学毕业一年后便自告奋勇担任某仿真对抗演练现场考核组组长。在昼夜对抗的“战场”上,为严格考核职手的真实作战水平,朱丽曾连续24小时不合眼战斗在对抗一线,被战士称为“黑脸女考官”。一次演练中,某雷达操作职手在对方突袭干扰时,迅速实施应急对抗,但朱丽还是当场判定他失败,这名职手很不服气。“你反干扰的时间延迟了几秒,要是在战场,可能会因你的失误输掉一场战争……”

    某技术室主任张志勇,为尽快完成某训练导控系统研制,这名以前的训练门外汉为提高军事素养,有针对性地构设未来复杂战场环境,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撰写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并连续2个月在演练场上“淬火加钢”,了解真实战场环境。当该系统“亮相”部队后,受到官兵一致认可,当年,他荣立了二等功。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该中心每名科技人员却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还任重道远,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满足,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