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十八大前夕全国各地出台科技新政聚焦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十八前夕全国各地 2012-11-14 09:54:49
11月8日开幕的十八大,不可阻挡的刷新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毫无争议的“国家大事”“世界大事”。

    2200多位代表参加的会议,涌入了2700多位中外记者。

    11月8日开幕的十八大,不可阻挡的刷新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毫无争议的“国家大事”“世界大事”。

    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经济的持续增长,关注十八大,“经济发展”当仁不让。在代表发言和媒体报道中,大凡谈到经济,都离不开一个热词——“创新驱动”。

    “只要中国领导层能够把精力集中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就能够引导中国经济走向成熟发展的道路,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外媒如此评述。

    事实上,“创新驱动”的引擎已经开启。7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至今4个多月,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召开本地科技创新大会,一系列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体现鲜明区域特色的政策措施井喷式出台。细数这些新政不难发现,又一个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仿佛听到了“创新中国”巨人的脚步声。

    倾斜:为确立“企业主体”浓墨重彩

    十九世纪末,原本靠林业资源艰难度日的芬兰,因为诺基亚在通信领域的成功开拓,带动了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这个北欧小国迅速蹿升为发达国家。

    不仅仅是芬兰,翻开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通用和福特等公司之于美国;索尼和丰田等之于日本;三星和LG之于韩国……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再三证明:正是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创造了国家复兴的神话。

    “企业强则国家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

    企业,企业,还是企业——如何更好地锻造、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中这个最关键也最具活力的要素,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占据了各地新政中最大的篇幅。

    为了壮大技术创新群体,呵护那些刚冒头的嫩芽,政策催洒甘霖,开拓育苗造林的沃土——

    北京发起科技型小微企业10亿元专项融资行动计划,光照小微企业“缺钱”的老大难问题;

    江苏设立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稳步扩大资金规模,形成省市联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投入;

    天津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针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给予支持,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为了激励研发投入,针对不同企业类型,支持创新,政策捧出“真金白银”,扯起风险共担的支撑——

    “国企大、外企强、民企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平均投入额仅为0.82百万元,全国排名第22位”……针对上述困局,上海宣布实施“企业加速创新计划”,同时,上海市国资监管部门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国资收益,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3.5%左右。

    支持研发,黑龙江政策力度同样惊人。该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规定: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给予300万元奖励;对承接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成果并在省内成功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或贴息……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创新,产学研合作、市场、资本一个也不能少——

    深圳对促成科技成果在深圳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也“高看一眼”,由市科技研发资金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江苏鼓励企业按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计入企业研发费用;

    湖南省专门成立“企业科技特派专家行动计划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组织科技特派专家队伍,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列举的不过万一,就像广西的“1+66”一样,更多的政策单个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融入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系统工程,成为地方从科技金融结合、创业服务体系的搭建、人才发展机制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力的一部分。

    突破:充分释放科研生产力

    11月5日,深圳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1+10”政策文件强势推出,一时四方震动。

    为了显示“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在“1+10”文件中,分别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科技和金融结合等多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允许深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3年”“促进前海建设开放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等措施频现新意。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先行者,深圳从来不乏“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驶入深海”的豪情。然而,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在体制、机制上竭力探索和突破,早已不是特区的“专利”。

    今年1月末,南京出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措施》,向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宣战,因为以9个条文的形式出现,被坊间称为“南京9条”。

    “包括担任行政领导在内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

    “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50%—70%技术入股”……

    9条,可谓“条条有料”,因其大刀阔斧且多与现行常规制度相龃龉,政策一经推出便夺人眼球,引发热议,以致两会期间成为被媒体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

    但看似已经很“出位”的“南京9条”作为“孤本”的优势并没有保持太久,杭州、西安、济南接踵而来,其中尤以济南势头最猛。

    “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按至少60%的比例分配给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

    “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科技创业企业,注册资本中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最高可允许70%的比例”;

    “申请设立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内资公司(1人有限公司除外),其资本注册实行‘自主首付’办理注册登记,允许‘零首付’”……

    10月30日,作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济南正式发布《关于发挥省会优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济南“十一条”,相关规定直追“南京9条”,被评价为“抓住了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及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1月2日,已经出台9条的南京,再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19条新政……

    接着,稳居中部的安徽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提出10项主要指标,志在全国争先进位。

    在科技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动大手术,不再是因一些意外事件的偶然碰撞,或者个别地区间简单的“比学赶超”。突破, 为的是构建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创新体制的新一轮探索,为的是充分释放科研生产力,所有的“突破”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

    特色:从各自区域的实际出发

    幅员辽阔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差异,怎样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政策,无疑是对各地政府智慧和执着程度的一场考验。

    而以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办大事,历来是中国特色的优势所在。在尊重“市场之手”的前提下,一只灵巧的“政府之手”,正瞄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东部,作为先发区域的典型代表,上海无疑是国家经济版图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但上海的决策者却清醒的把目光投向了更远。

    “当前,上海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结构性减速难以避免,应对结构性减速的关键是创新。”在8月15日举行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如果不从五年、十年或更长时期的发展着眼,布局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如果不坚决采用新技术、新机制建立商业的新业态;如果不能下决心在新兴产业的若干领域实施若干重大专项,上海将在一些重要新兴领域丧失发言权。”

    上海制订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五位一体”的思路和目标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在东北, 致力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为了促进产业“由大变强”,响亮地提出加快实现由“辽宁制造”向“辽宁设计”“辽宁创造”的飞跃。9月24日,辽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 》,推出25条新政,为辽宁5年后的科技愿景铺路:到2017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授权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项指标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在南方,广东抓住专业镇的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业镇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针对困难,广东出台《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决定》《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制定“一镇一策”特色产业生态与科技创新规划,政府强力引导人才、科研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西部,陕西省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从发展目标与主要原则;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设西部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引导全社会创新创业落实财税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六个方面,用24条新政详实勾画了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型陕西的目标、路径和具体实施举措与政策机制。

    ……

    十八大报告要求“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各地的科技新政正在成为激发企业、高校、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正能量。(记者 谈琳 记者王春、张晔、吴长峰、李丽云、刘昊、韩义雷、史俊斌等提供相关资料。)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