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畅谈建设海洋强国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代表: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 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读报告首提“海洋强国”的意义,阐述国家海洋局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上的具体部署。
刘赐贵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刘赐贵指出,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刘赐贵指出,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刘赐贵表示,力争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
海洋生态文明方面,刘赐贵表示,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刘赐贵表示,2012年,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举措,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新华社电)
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代表:打造蓝色领军城市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让十八大代表、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倍感振奋”。他说,青岛将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李群表示,这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的英明决策。围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李群说,当前重点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即: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提高“蓝色国土”的意识,同时强化海洋科技支撑,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整合海洋科研力量,着力突破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海洋开发利用技术。青岛将发挥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集中力量建设“蓝色硅谷”,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科研和实际应用水平。要建立综合管理体制,转变海洋管理模式,整合涉海行政资源,建立协调、控制、监督、引导综合管理体制。要积极走向深海,进一步提升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开拓更广阔的海洋资源利用空间。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随着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下一步,青岛将突出 “蓝色、高端、新兴”方向,依托青岛的港口优势,突出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这两大载体,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水养殖,积极推进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快建设拥有100艘以上大马力远洋渔船的船队,巩固海洋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着力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优势高端产业实现更大突破,强化海洋第二产业支柱作用。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等,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三是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青岛围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提高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强化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将坚持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注重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坚持不断完善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重点监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推广海洋环保技术,遏制海洋污染,防御海洋灾害,修复海洋生态,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好海洋。(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张屹卿)
“蛟龙”号主驾付文韬代表:期盼“蛟龙”早点有个窝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11日电 “这个用机械手就能抓上来吗?”11月7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前,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的韩喜球代表拿着一个鸡蛋大小的黑矿石找到了来自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付文韬代表。
付文韬对韩喜球并不陌生,对方是鼎鼎有名的中国大洋科考第一女“首席”,打破了大洋科考史上男性独霸天下的局面。他对韩喜球带来的名叫“锰结核”的黑矿石也不陌生,2011年,“蛟龙”号5000米海试时,作为“蛟龙”号3名主驾之一的付文韬搭乘“蛟龙”号,在5000多米海底,抓上来了20多个这种深海里的宝贝。
“通过机械手直接抓比较难,我们用一些特制的工具就能抓上来了。”付文韬自豪地说,“我是在舱内睁着眼睛在5000多米海底取到了锰结核。”
两人都来自海洋系统,付文韬和韩喜球之前在多个场合见过,但从来没有就业务问题进行过如此深入的交流。
“她是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有着丰富的大洋调查经验。我们的技术装备很先进,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要做好大洋调查。”付文韬解释。
“海底黑烟囱”是韩喜球近年来关注的重点。2005年,站在“大洋一号”科考船的控制室里,韩喜球和其他中国科学家一起,第一次从屏幕上亲眼观察到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生命活动的景象。
在韩喜球看来,这已是巨大的进步。“10年前我国的海底采样设备可以说是‘不长眼睛’的,捞上来什么是什么,现在我们的科考设备都是可视化的,看准了才下手。”
但付文韬描述的情形更加诱人: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地形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进行地质、化学、环境和生物科学考察。
按照之前的计划,“蛟龙”号将投入应用,有望明年4月—5月执行南海深部计划。之后“蛟龙”号可能在明年晚些时候奔赴东太平洋开展多金属结核区详查,为日后的开采圈划采矿小区。
“与其他深潜设备相比,‘蛟龙’号最适合‘解剖麻雀’,明年有望带1到2名科学家下到海底,观察、甄别取样。”付文韬说,“这意味着‘蛟龙’号将在海底实现精细化作业,为科学家提供全新的视角。”
“我很期待,希望有这个机会。”韩喜球满怀期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付文韬今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要建设海洋强国,就要加速发展深海技术装备。他呼吁,加快“蛟龙”号的“窝”——为其提供陆地支撑保障的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
他告诉记者,国家深海基地有望明年开工。一期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初步满足业务化运行要求,届时,“蛟龙”号将在国家深海基地“安家落户”。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记者 陈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