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石泉蚕桑文化及鬼谷子文化内涵初探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石泉蚕桑鬼谷子文化 2012-11-03 11:03:55
今年,石泉县提出把蚕桑文化和鬼谷子文化作为石泉的两张文化名片经营打造,本文对此二文化内涵作一浅探。

   今年,石泉县提出把蚕桑文化和鬼谷子文化作为石泉的两张文化名片经营打造,本文对此二文化内涵作一浅探。

    一、石泉鬼谷子文化

    1、文化历史渊源深厚

    石泉县云雾山座落在县内东北角,距县城30公里,是秦岭南部山脉的一支,自古又称为南终南山。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峰天台观海拔高度2008.9米。历史上它是陕南的一座道教名山,山顶原建有天台观,最早建于晋代。值得称道的是,在现存天台观记事碑及四本旧版《石泉县志》中,均对鬼谷子其人其事作了记载。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泉县志》记载:“相传鬼谷子隐此”。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刻《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碑文中称云雾山为“鬼谷经历之处,唐宋迭兴之由”,“实亦汉兴一大名山”。道光二十九年(1849)县志记叙最长:“云雾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云雾四时不散。有石涧,供鬼谷子像,或云为修炼处,或云为游历处。洞不甚高,而深不可测。岁旱祈祷,投石于中,即有风从洞出,风止即雨。相传山上有一铁棺,时隐时现。又有一鸡鸣处。其田朝种晚收,盖皆无稽之谈。然其山高出众山之上,实为一县主山。俗于九月初一至初十远近烧香,络绎不绝。语言熳亵辄获咎谴。其灵殆与眉之太白相似矣。山下之水,为斜峪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帮破四旧的人带着手榴弹、炸药、雷管等来到云雾山,炸毁了天台观的主要建筑,将手榴弹梆在铁神像的颈部,把神像头颈部炸断,天台观毁于一旦。

    目前,天台观尚存《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朱元勋登云雾山诗文碑》、《南山门外石柱对联》等数十块碑文。《重修云雾山天台寺序》碑高90厘米,高170厘米,为清乾隆四十五年刻(1780),碑文记述云雾山为“鬼谷经历之处,唐宋迭兴之由,弘治八年(1496年,明代)铸成佛像,实亦汉兴(汉中、安康)一大名山”,曾“更名天台观”。证明天台山庙宇有着悠久的历史。朱元勋的《登云雾山》诗曾在《石泉县志》中记载,但没有碑文中的全面。《登云雾山》诗共4首,其中一首:“毕竟蓬壶别有天,雨晴高下隔云烟。五龙峦嶂形夭矫,百子村灯影接连。入夏山犹凝白雪,非秋稻早熟红莲。探幽直到鸡鸣处,此境无僧亦悟禅。”其“此境无僧亦悟禅”,把云雾山的自然幽静之美,登山的感悟说透。朱元勋,清附贡生,赏戴蓝翎,签分刑部河南司兼贵州司行走员外郎。南门外石柱刻字有:“凭临城十二,俯视界三千”,“笤尧壁立,河山寓目”“人在红尘之外”等。

    现在,鬼谷岭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自然禀赋呈现多样性

    云雾山的自然植被基本完整;山脚有大片的木竹林,山中间有保护完好的自然森林,林木多样,造型千奇百怪,富有观赏性和知识性,山顶则尚存千百年的原始参天古木,具有极强的原始森林视觉冲击力,令人留连忘返。云雾山的自然地理多有奇特,地貌变化多样,可开发出多种自然景点,他它们大多数有惊无险,对登山者富有刺激性。云雾山的自然野生植物丰富,可适度开发,做为旅游开发的副产品,链条互动旅游发展。比如木竹制品、食用山笋、野生食用菌,野生草药、野生山果等等。云雾山还有野生动物,如羚牛、野山羊、狗熊、野猪、山雉、麂等等。

    现在,鬼谷岭森林公园先后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三、挖掘与开发成果累累,已经引起世人关注

    2003年8月28日,一件可彪炳史册的大会在山青水秀的陕南石泉县召开了。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石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石泉县隆重举行 。

    中国先秦史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在国内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次赴石泉参加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近42名史学专家教授来自全国14个省、市 、自治区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

    这次研讨会对鬼谷子文化有新的观点和论断:

    1、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致在开幕词中说:“可以肯定地说,到石泉来研究鬼谷子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古人 ,不是为了争名人,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因此,河南可以研究鬼谷子,陕西也可以研究鬼谷子。我们希望通过各地的共同努力,使鬼谷子的形象更加明晰,使他的智慧和思想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2、时任安康市委书记王忠民在讲话中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石泉作为一个山区县,我们为他有这样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鬼谷子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石泉发掘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法感到欣慰。

    3、鬼谷子故里新论

    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先生在总结讲话中说:两天来,我们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紧紧地围绕着鬼谷子文化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地讨论。这里,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简要总结。第一个方面,关于鬼谷子其人及国别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家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性的意见,认为《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记载的鬼谷子,确有其人,而鬼谷子作为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老师,也是无庸质疑的。只是鬼谷子的国别包括姓氏等问题,多不可考。按照传统的说法,鬼谷子姓王名诩(一作栩),为楚人。有的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特别是结合近年来汉水上游的考古发掘,认为鬼谷子就为楚人。第二个方面,关于鬼谷子其书及思想问题。《鬼谷子》一书是真实的先秦古藉,非后人所能伪造。它的成书年代,可以肯定地说是战国时代。学者们以《鬼谷子》一书的思想为中心,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是从纵横家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认为《鬼谷子》一书正是一部反映纵横家思想实质与特点的代表作。二是从哲学的角度,并且结合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进一步探讨书中的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在先秦思想史的地位等。三是从军事科学的角度,对鬼谷子“不争”观宗旨与价值、鬼谷学说与和平对话、战略策略思想,以及军事后勤思想,乃至于对21世纪外交战略等,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三个方面,关于鬼谷子隐居地及故里问题。相当多数的学者认为,今天的陕西石泉这个地方,曾经是鬼谷子隐居或居住过的地方,是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也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说就是鬼谷子故里。第四个方面,关于鬼谷子文化开发及利用问题。鬼谷文化是战国时期思想的奇葩,是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的综合。鬼谷子思想在战国时有助于实现兼并和统一,在今天批判地继承,也有助于我们掌握经济规律,促进社会发展,对外交斗争也有指导意义。

    二、石泉蚕桑文化

    1、石泉古文物遗存丰富,蚕桑文化底蕴深厚

    石泉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石泉人的先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夏、商、周时期,石泉先属梁州,后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巴国、楚国,后属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东晋时始名为长乐县,北魏改名为永乐县,曾隶属过晋昌郡、魏兴郡、安康郡。西魏废帝元年改名石泉县。因县城南石隙多泉,“泉水清冽,径流不息”,故名石泉县。

    石泉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石泉县城老城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明清城墙、城门、民居,规模宏大的清代禹王宫,以及江西会馆等古建筑。县境内有马岭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雾山鬼谷岭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家湾遗址、长安坝遗址等文化遗址。还有饶峰关古战场、古子午栈道、银杏坝古驿站、银桥悬棺等人文遗迹。

    石泉的蚕桑源远流长。1984年12月,石泉历史上的古直城现在变做谭家湾村的一位名叫谭福全的农民,在池河岸边淘金时有了一次重要文物的发现。那天,老谭利用农闲时节,肩背淘金工具来到池河岸边,在挖至2.5米深处时,发现了一枚金闪闪的东西。这只金光闪闪的家蚕表面被鎏金所包裹,长 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全部完整,体态像正在吐丝,抑或是在仰头眠,尽管有些地方鎏金已剥落,但整个鎏金蚕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半年多后的1985年9月23日,老谭将这只鎏金蚕上缴到陕西省博物馆。经过鉴定,认定它是只汉代鎏金蚕,是国家级文物。专家称,古代丝绸织物及残片,各地博物馆尚有收藏,但对我国古代家蚕实物形体的收藏,除各地出土的一些玉蚕外,像汉代这样以红铜铸造,然后施以鎏金蚕体,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有一条,弥足珍贵。

    2、文史记载

    彭懋谦,同治辛未科进士。官工部主事。历署广东督粮道,惠湖嘉道。赏加按察使衔。又奏保二品顶戴。解职后,历掌关中书院教务。洁清率下,民称彭青天。总司广东厘务,应得秤余银三十五万两,悉数捐助甘饷。左文襄专折保奖,尝加职衔。曾重刻经史诗文三十余种,以惠士林。其板俱存关中书院尊经阁。光绪丙戌,乞养回籍,为地方兴利。设山蚕局,有《山蚕易简序》传世。

    彭懋谦在《山蚕易简序》一文中说:“盖闻天下大利,首重农桑。史籍流传,尝称货殖。然欲大开财源,固贵因地制宜,尤贵协力同心。我邑地瘠民贫,农桑货殖,均无足称。惟山蚕一事,较易举行。倘得家喻户晓,共兴此利。将来贫者富,富者愈富,转瘠土为膏腴,变漓风为淳厚,在此一举。尤愿各同人勿执私见,勿求近功。事期必成,不负溥利之心也夫。”

    3、现当代发展

    如今,蚕桑产业位列全县各产业之首,全县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陕南实施“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有利时机,一手抓基地建设和饲养规模扩大与科技普及,一手抓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全县密植桑园6.5万亩,2006年全年养蚕发种5.7万张,产茧1964吨,蚕农蚕茧收入6000余万元,池河镇、中池乡、城关镇、饶峰镇分别位于安康市40个蚕桑重点乡镇第1、4、6、33名,其中池河镇为西北蚕桑第一大镇。石泉位于安康市8个蚕桑主产县第二位。全县拥有2个缫丝企业,1个蚕种场和3个副产品开发企业。2006年蚕桑工业产值达1.18亿元(包鲜茧收烘环节产值)。蚕桑产业具备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并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管理的良好格局,蚕桑产业年总产值1.7亿元(含流通环节产值),占全县全年生产总值10.78亿元的16%。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县高标准密植桑园将达到10万亩,年养蚕20万张,产茧7000吨,蚕农收入2亿元,茧丝绸工业产值4亿元,蚕桑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工业产值同时翻两番,蚕桑收入占一产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蚕丝工业产值占全县二产总产值的50%以上。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