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中国教育报聚焦中小学校外培训 推出调查系列报道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中国教育聚焦中小学校 2012-10-13 15:46:44
【写在前面的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写在前面的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受择校、升学等多重因素驱动,大大小小的校外培训机构越办越多。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夸大其词,宣称为社会提供多样性、个性化、差异化教育资源,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迎合了部分家长学生升学和择校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投身其中。这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今天起,本报刊发系列调查,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重大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本,在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校教育改革路径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规范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排除干扰,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这不仅关乎孩子、家庭的前途未来,关乎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也关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积极、科学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特别是解决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冲击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等问题,需要我们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认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敬请关注。

    谁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8日(记者 钟剑都)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8天长假,但家长们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而是从繁忙的职场转向了校外辅导班这一新战场。为摸清节假日各地校外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今年中秋和国庆节假日前后,中国教育报组织记者兵分八路,深入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郑州等五地多个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点,随学生、家长一起,现场体验校外培训的过程。

    奥数反复“变脸”,校外培训仍火爆

   10月7日,中秋、国庆长假最后一天。位于朝阳区大屯路东口的瑞思学科英语,各个班级全部正常上课。在同一栋楼上,还分布有“学而思”和“智康一对一”培训学校。“学而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庆假期虽然所有的日常辅导班都停课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国庆短期精品班,这些班被冠以精讲班、秘诀班、串讲班、冲刺班等。

    不只是北京。7日下午2时许,记者走访了地处武汉的学大教育、巨人培优、明心资优等培训机构,这些扎堆在鹏程大厦写字楼的培训机构,不时有背着书包或提着文具袋的学生和家长进进出出。

   这只是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孩子们漫漫求学路的缩影。实际上,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参加校外补习,早已成为千百万中小学生的生活常态:他们不仅周末和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补习班中度过,而且平时下午放学后要穿梭于各种校外培训班。

    针对“奥数热”对中小学生的危害,今年秋季开学前,北京市教委两次向“奥数”亮剑,先是宣布将坚决禁止学校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一周后,北京市教委再次表态: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并将与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对培训机构课程要求、广告宣传、任课教师主体、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

   如此严厉的“禁奥令”之下,校外培训机构现状究竟如何?

    国庆节前夕,本报多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躲避风头,几乎所有培训机构的奥数班不仅在一夜之间被集体更名,有的改称“科学实践”,有的称为“快乐思维”,还有的培训机构将原来的奥数班改成“数学尖子班”

     北京“禁奥”后出现的尴尬,其实四川省成都市早在两年前就曾遇到过。2009年10月,成都市出台了五项禁令严厉封杀奥数,正式刮起“整治奥数风暴”。严管之下,培训机构纷纷把“奥数”改成了“思维训练”,一些学校也相应做出调整,让数学以“数学奥秘”和“数学乐园”等面目重新出现。

    然而,从2011年初开始,成都“奥数热”复燃。采访中,一位学校校长分析,这其中有培训机构在推波助澜。随着参加奥数培训的学生大量缩水,不少培训机构想尽办法招揽生源。

    从学前到高中,各科培训一应俱全

    “从儿子上小学二年级至今的6年里,我几乎没有了双休日。每天都像是在打仗,工作日在单位打拼,下班后陪儿子打仗。”在北京双安商场附近的杰睿学校门口等儿子“放学”的老胡烦躁地对记者说。

    为了让儿子能上一所重点初中,在孩子“小升初”的前一个暑期,老胡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从西四环外带孩子到中关村附近一个所谓的“金坑班”上课,随后自己驾车前往南五环外的大兴区上班。午饭过后,他只能委托中关村附近的同学帮忙接孩子去学奥数。下午下班时,他又得马不停蹄地赶在6点前,送孩子去另一个“占坑班”,继续学习两个多小时……
    这一年,老胡花在儿子身上的各种补习费超过了5万元,但是儿子最终却只进了一所“二类初中”。

   “小升初”尘埃落定后的3个多月里,老胡停了儿子所有的校外补习班,而且他的情绪比过去急躁了很多。去年学校组织的一次单元测试,儿子数学只考了61分,担心老胡生气,儿子把试卷藏在书包里,每次老胡问起,儿子就说“试卷还没发下来”。后来,老胡从班主任那里得知分数后,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前,我们父子每天有说有笑,关系非常融洽。自从送他参加校外补习起,他和我之间的话就少了。为了校外补习,儿子经常和我发生冷战,成了敌人。为了补习效果,我还得跟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斗智斗勇。我真不知道,这样的状态还要维持多久?”

    为了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像老胡和儿子这样的故事在上演。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夺去孩子童真的笑脸,也同样折磨着众多的家长。记者摊开巨人学校、学大教育等10多家大型培训机构的宣传页看到,这些机构提供的校外培训科目,不只是语文、数学、奥数“三驾马车”,舞蹈、体育、器乐、书法、声乐、科技、演讲等从幼小衔接的学前班到高中各学段的课程,都成了各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补习课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考级成了“小升初”的一条捷径,孩子的文体特长、艺术兴趣变成考级工具。一位校外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些社会机构组织的艺术特长等级测定以及艺术节的才艺选拔考试中获得名次的孩子,能够在某些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享受加分政策,拿到艺术特长证书的孩子还可以在“小升初”时推优加分。因此,一些培训机构举办的艺术竞赛类辅导课程,报名时常常爆满。

    无独有偶。家住上海闵行的亮亮今年秋季入学开始上幼儿园小班,但他的上学之路从暑假就开始了。亮亮参加了吴某教育工作室的“兴趣思维”课程,看图片学说话,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每次上课一小时,总共只有6次课,收费却高达960元。

    记者从吴某教育工作室官方网站了解到,该工作室“专业开设学龄前、小学少儿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培训课程”,拥有5个教学点。其中愿成教学点暑假开出5个面向学前儿童的“兴趣思维”课程,班额从14人到20人不等,开课之前全部报满。

    打开在上海家长中颇有人气的旺旺网论坛,扑面而来的是59家社会培训机构。从学科教学到文体活动,从培养兴趣到考证过级,从幼儿学说话到大学微积分课程,从家庭式作坊到大型连锁机构,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外教一对一”、“魔法作文”、“国学”、“宝贝计划”等充满诱惑的字眼无不撩拨着家长们的心弦。

    招生人员巧舌如簧,各种广告无孔不入

   9月30日下午4点,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柳路小学门口人满为患,汽车、电瓶车、自行车把周边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拥挤的人群中,有许多怀揣着各种培训班宣传资料的年轻人。记者在郑州市转了一遭,发现许多名校门前都挤满了培训机构的招生人员。

    在一所学校门前,记者和一名工作人员攀谈起来。“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你的孩子可以说是寸时寸金!”这名工作人员果然对教育上的政策十分了解,“就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你的孩子已经到了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我毫不隐讳地告诉你,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你的孩子很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见记者不语,这位工作人员急忙塞过来一张名片,丢下一句“有事联系我”,然后就向蜂拥往校门外挤的学生队伍跑过去。

    与郑州相似,上海、武汉等地的校外培训班广告也让人目不暇接。华东师范大学河西餐厅门口有一面海报墙,9月29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展板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广告,内容涉及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

    9月23日晚上6点多,记者走进武汉市八一路旁的樱花大厦写字楼。在该写字楼18楼电梯出口处右侧,“文都教育中小学培训部武大校区”映入记者眼帘。在一张《2012秋季开学巨献》的宣传单上,记者看到该校区2012秋季小学课表中,各启蒙班、提高班、冲刺班、择校班、特色班一应俱全,内容涵盖了从一、二年级的所谓“趣味英语”、“灵通英语”、“剑桥·新概念”,到为六年级量身打造的“奥数”、“考点训练”、“应试技巧”等。

   “你们有没有书法培训班?”记者问道。该机构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机构有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美术特色班,“书法训练比较单调,美术培训会教字体设计的,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才是关键”。

    当记者表示“回家考虑一下”时,该工作人员热情地表示要留下记者联系方式,称方便及时跟踪服务。随后,他便称他们机构是如何“人性化服务”的:市面上辅导机构众多,具有教育主管部门认证资质的不足10%,许多非专业机构夸大宣传,粗放运作,让广大家长上当受骗者比比皆是。“我们机构17个教学点遍布武汉三镇,可让孩子就近入学,您放心,届时我们将邀请您及孩子听我们的试听课,还将为他建立详细的学习档案,并让名师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在文都教育中小学培训官网上,除了传统的宣传攻势外,“各种节日”也成了培训机构叫卖的噱头,比如商业味十足的“武汉文都中秋国庆豪礼赠送”:国庆节期间到校区报名,课时大赠送;国庆期间跟文都签约,有金额不等的代金券相送,代金券可以用于以后的继续教育;介绍朋友到文都,文都赠送一定金额的代金券,用于本人的继续教育……

    【记者手记】留住那些童真的笑脸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那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童真笑脸。

    但遗憾的是,连日来,我们调查发现,在升学的压力下,在培训班诱导下,在“输不起”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和教育培训市场的裹挟下,那些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失去了本该有的天真,他们在沟通便捷的信息时代里,没有了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

    这些年,以适应社会“输不起”情绪为噱头,各种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校外培训市场越来越红火。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义务教育发展越是不均衡的地区,校外培训市场就越发达。各类培训班正沿着孩子成长的足迹,以某种潜在破坏力的方式快速发展,它助长了社会功利主义,同时又强化了“输不起”情绪在社会上的蔓延。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住那些本该属于他们的童真笑脸,记者呼吁相关部门应当尽快依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

   培训机构用什么“绑架”家长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0日(记者 钟剑都)题:各类阶梯式培训班请君入瓮,各种夸大宣传让人眼花缭乱——培训机构用什么“绑架”家长

    8月20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坚决“禁奥”,坚决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奥数竞赛等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禁奥”后,各大培训机构纷纷改旗易帜,以“科学实践”、“快乐思维”、“数学尖子班”的名目重新将“奥数”包装推出,家长们依旧热情,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所谓的名师课程,甚至彻夜排队报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

    那么,培训机构到底靠什么吸引家长的呢?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替孩子考虑”式推销诱家长入瓮

    一位熟悉校外培训机构课程营销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胡萝卜加大棒”模式是很多大机构主要的课程推销模式,“光靠课程顾问的巧舌如簧是不够的,他们借助一批网络水军,在贴吧、论坛和QQ群里冒充家长,赚取家长们的信任,并把奥数说成救命稻草,然后推销课程,请君入瓮”。

    记者加入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家长群”后,发现群主的登记信息里的职业为“教育培训”。群里一位资深家长告诉记者:“这些家长群都是机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拉客户。当时我加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其他家长交流一下心得,结果发现好多都是机构的托,经常一唱一和的,互相吹捧。”

    刚开始,培训机构都会给家长们一些甜头尝尝。连日来,记者在多家培训机构以家长身份进行咨询时,都得到了培训机构的暗示或明示:他们机构有知名学校的老师前来任职。更重要的是,他们和这些知名学校有着密切的往来,将来“小升初”时会把学员推荐给学校。

    这种闪耀着名校光芒的“请柬”让很多家长难以抗拒。学生家长罗先生曾坚持只给自己女儿报她感兴趣的辅导班,但当他听某培训机构推广人员介绍说,他们与一些名校有深度合作时,还是动了心。尽管女儿不喜欢奥数,他还是给女儿报了一个暑假的奥数班。

    除此之外,培训机构还定期给“小升初”学生家长开会,“透露”各区“小升初”的内幕,而听众仅局限在报班学生的家长中。去年,戴女士就在一家培训机构参加了一次“内部会议”。“在给家长开会的时候,对方负责人说,自己和某知名中学校长关系不错,可以推荐学生提前参加考试。”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是奥数绑架孩子,辅导机构绑架家长,我们家长是弱势群体。”

    阶梯式的课程设置“套牢”家长

     将家长“钓”进圈内,只是辅导机构招生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会利用阶梯式的课程设置、名师等长线策略将家长们牢牢套住。当记者以高一家长身份咨询报班时,某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热情地向记者描绘了孩子升学的完美路线图:“上我们这个超前联赛班的学生,高一末高考模拟达到125分,50%全国数学联赛拿奖,全部学员自主招生顺利通过,高考数学达140分,部分学员145分以上。”

    然而,进班的条件却相当严苛,“有三种途径,一是您家孩子是我们这里的暑假超前联赛的学员,可以直升。另外自主招生的优秀学员可以通过教师推荐,还有一种就是在前台做测试达标。”

     一位从这家培训机构辞职的元老级员工给记者解开了这个伎俩:“这套阶梯式的教学体系,其实就是给家长画了一张巨大的饼,将所有家长都套进来。学习成绩在中游的学生通过前台的测试一般都会被分进培优精英班,而你要想升入超前联赛班的话,则要通过一级一级地晋升。能进入超前联赛和自主招生班的毕竟是金字塔上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的学生最终都停留在培优班。”

    而在等级考试的培训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曾经笃定孩子有英语天赋的王先生,从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给女儿报了名目繁多的英语考级辅导班,仅此项投入就超过5万元。而高额的教育投资换来的却是王先生的一声叹息:“三一口语六级,PET,BETS2,能拿到的证书都拿到了,但没想到‘小升初’时统统没用上,这几万块钱最后换来的就是几张纸。”

    除了阶梯式的课程设计,更让家长深陷其中的,是名师金字招牌背后的追星效应。为了紧随名师,戴女士从二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女儿报这位名师的数学班。“这些名师的课程都相当抢手,很多家长都是通宵排号。如果中间中断一个暑假或者一个季度,想再重新报上就很难。”

  “金字招牌”光鲜背后的小算盘

    在培训机构的光鲜外表之下,是否真的如它宣传的那般华美呢?记者调查发现,越是诱人的宣传往往越容易让家长上当。

    地处北京大钟寺中鼎大厦内的学而思,经营者在接待大厅竖起了一面巨型“荣誉墙”,墙上不仅分门别类地将近几年“华杯赛”奥数、“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考等战绩一一标出,而且每位经补习考入名校学生的名字也赫然榜上。

    然而,当记者问到“如果课程结束时没有达到预期的辅导效果怎么办?”时,工作人员却解释说:“这个没办法,您也知道,学习不单单取决于老师,还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效果不好也不能说明是我们辅导的问题。”

    最让家长不能接受的,是一些培训机构存在的师资陷阱。高思教育的前台顾问自信满满地介绍:“我们这里的老师百分百都是全职老师,而且很多都是北大清华毕业的。”但是,记者在高思教育官方网站的名师简介中发现,不少教师均为在读硕士研究生。

    当记者带着疑问再次询问这名课程顾问时,她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我们高思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实习基地,所以有一部分是北大过来实习的兼职老师,不过你放心,如果你现在来报班,我绝对给你挑选一些好老师。”

   “兼职冒充名师,这是培训机构公开的秘密。”曾经在一家大型培训机构任职的教师告诉记者。记者在智联招聘网上发现了某英语教育集团贴出的招聘兼职教师的广告。这篇招聘启事只要求应聘者“30岁以内,英语专业毕业”。这与记者在向这家培训机构咨询时得到的说法大相径庭,“我们这里的老师全部为全职老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以上学历,过了专四,毕业两年以上,有两年课堂经验才能代课。”

    曾在这家英语培训机构兼职的北京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肖琼正是以这种方式入职的,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和任何课堂经验的她告诉记者,整个面试过程很简单。“主要看你有没有亲和力,和孩子合不合得来。”她还说,公司让她们兼职老师对家长宣称自己是全职老师。

    【记者手记】校外培训过度市场化之忧

  如今的课外辅导市场,几家大型的上市培训机构“划地称王”,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同时,借助上市后获得的便捷融资渠道,这些机构的分校、学习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微型分校还将触手伸进社区。

  当教育与融资、资本运作、成本控制等市场行为挂钩后,其办学的规范性就会大打折扣。记者发现,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学效果与其宣传相差越来越远,“兼职变名师”陷阱屡见不鲜,分校间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培训机构的标准化程度还不如中餐连锁店。

    然而,就是这样的培训机构却能让家长们趋之若鹜,甘愿投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正是这些家长的“热情”,造就了校外培训市场的繁荣,而这正是记者的忧心所在。

   培训机构靠什么吸引庞大生源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1日(记者 钟剑都)题:花钱“买”生源,找专家学者撑门面,工作人员频打电话推销——培训机构靠什么吸引庞大生源

    地处北京市北三环西路中鼎大厦内的“学而思”培训机构,整整占据了大厦A座和B座的8个楼层,分布着数十间教室。

    成立于2003年的“学而思”,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北京设立了40多个服务中心、60多个教学点,覆盖北京各主要城区。该机构在全国各大城市布点设校后,参加补习学生每年达数十万人次。

    这类培训机构到底是如何吸引如此庞大生源的?这些机构设立的分校为何能办一所火一所?其背后究竟折射出培训市场怎样的现实生态?

    花钱“买”生源,挖空心思争取公办学校支持

    湖北襄樊市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老杜,言谈中透出对教育培训市场拓展的自信,对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可谓是了如指掌。从最初懵然中一脚踏进教育培训行业,到如今坐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老杜用了近5年时间。

   “实际上,培训市场就是一张巨大的感情网,培训机构如果离开了公办学校明里或暗里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在市场上立足。”老杜说。几年前,老杜刚涉足校外培训行业时根本摸不着门,为了招生,他甚至进公办学校发放招生传单。后来,经过同行的再三指点,他才好不容易与几所重点中小学的校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建立起联系。

    “与几位校长第一次见面的经历,我至今难忘。首次见面,校长们就提出利益分成、回扣等问题。最终,我以每推荐一名学生,给校长10元、给课任老师40元的方式与他们成交。”老杜说,“在公办学校暗中支持下,我的培训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短短两年我就开了五六家门店。”

    这种“君子协定”式生源购买方式,在记者的多方调查中得到了佐证。据曾服务于武汉某知名培训学校的一名教师介绍,该培训机构主打作文培训,其生源主要是通过一些公办学校班主任介绍学生参加公开试听课。该机构目前与多所小学有着密切联系。

    “这类机构的套路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招生,每生每期提成约100元,然后聘请公办学校在职老师跨区带课,报酬丰厚。”这位教师透露,“班主任在班上发放宣传单时通常会采用‘饥饿营销’手段:这一次老师给大家推荐的作文培训机会,仅限于班上前15名的同学,老师去听过,效果非常不错。在这样的蛊惑下,不少成绩不好的学生,回家后要求家长给班主任打电话,争取听课名额。”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被培训机构“感情联络”过的学校教师,成了这些培训机构最得力的业务推销员。在位于北京苏州街的“学大教育”培训机构,家长李女士对记者说,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稳定,每次学校测验结束后,老师就会提示家长:“这样下去可不行哦,你们还得在课外给孩子补习补习。要是想补习,可以去某某处,那里的教学质量相对比较好。”

    拿专家学者撑门面,成了培训机构惯用伎俩

    在培训市场上,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成了许多大型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和“市场通则”。连日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学大教育”、“英孚教育”等多家全国连锁的大型培训机构内,不仅随时都能看到一些学会会长、学科教材编审、中高考命题组专家、知名专家学者与该机构负责人的合影,而且各种民间组织评出的奖牌、奖杯被高高悬挂在这些机构的荣誉墙上。甚至在多家机构宣传资料的显著位置上,还重复出现了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或学者担任顾问或为其题词的信息。

    北京某知名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些在行业内影响比较大的专家,平时很难请到,偶尔请来一次,出场费一般也得三五千元,如果安排给家长或学生开一次半天或全天的讲座,劳务费少则几千,多达上万元。只要有专家担任我们的顾问,一般每年或每个月公司就会按行业约定俗成的价格,支付相应额度的顾问费。”

    当记者进一步咨询具体数目时,该工作人员比较警觉,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说:“每位专家的顾问费、劳务费都是视其影响力不同而有所差异。”

    事实上,通过“感情”公关,组织所谓的“金牌讲师”前往公办学校举办讲座或公开课,是不少大型培训机构近几年招揽生源的新花招。“这几年,‘阳光喔’、‘新东方学校’、‘新东方优能中学’等不少培训机构曾进入学校面向学生或家长举办讲座。”武汉某中学的李老师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在武汉,自2011年3月武汉新东方启动第九轮“讲座超市”后,新东方“名师”们在短短两个多月里,辗转进入江城各大高校,为学生举办了近40场讲座,讲座涉及四六级、考研、GRE、雅思备考与出国留学规划等。

    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培训机构中,为何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培训机构能进入大中小学校园?同样是培训机构举办者的林先生说:“这几年,我们曾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花重金邀请业内专家去学校举办免费咨询会和讲座,但几乎都被学校拒绝了。其中,有学校曾暗示过我,‘在学校办讲座不是完全不能办,关键要看你们的决心。等你们的规模发展得再大一点,我们可以合作做一些事情’。”

    购买家长电话信息,工作人员频打电话推销

    在北京学院南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分布着十数家教育培训、教育咨询机构。据写字楼的管理人员透露,这些机构一般在写字楼内租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每家公司大约只安排一两个工作人员负责接听电话或收发邮件,有的公司很少看到人员进出。

    一位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培训机构先是花钱从一些大的培训机构购买大量的学生家长的电话信息,然后让工作人员,或临时雇用一些在校大学生,不停地给家长打电话,推销其培训课程。

    曾在汉口一家教育公司做过兼职话务员的王静(化名),是武昌某高校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她来到位于汉口的武汉广场写字楼的一家教育公司做兼职话务员,每天的工资30元,如果拉到一名家长来访,还可获得10元奖励。

    按照公司的安排,每天由负责人给话务员发放学生的家庭信息表。王静说,她拿到公司发的信息表后,非常惊讶,“上面不仅有学生的姓名、性别、班级,还有家长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还有一部分名单上,甚至记录了家长的工作单位”。

    考虑到学生家长上午可能比较忙,公司要求话务员每天下午2点到5点给家长打电话,要竭力劝说对方把孩子送来公司进行辅导。按照分工,她主要拨打的是武汉某中学初一学生家长的电话。每人每天要打60至100个电话。结果,一周下来,她一共打了400多个电话。

     听了王静的介绍,记者来到她工作的这家教育公司,并佯装成在校大学生来应聘兼职话务员。暗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的目标生源主要是一些省、市级重点中学学生。可怕的是,该公司掌握了这些学校几乎所有学生的名单和家庭信息。

    近日,该公司被江城一家媒体曝光后,警方介入调查。据江汉区警方介绍,他们在现场查获420张记录有学生家庭信息的名单。公司一名负责人承认,该公司掌握的学生信息约有9000多条。

    超前教育急功近利害处多

   《中国教育报 》2012年10月12日(记者 钟剑都)题:   校外培训讲难题、进度快,囫囵吞枣难消化——超前教育急功近利害处多 

    “孩子的课我一般不太去听,也听不懂,有的家长每次都陪着孩子去上课,有些是跟着孩子一起学,有的家长没地方可去,就坐在教室后面干自己的事。”一位姓张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她的孩子在巨人学校上初二数学。
 
     在培训学校,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培训机构的课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上课进度快,孩子理解起来有困难” 

     9月16日,记者随初一学生欣欣(化名)进入一家培训机构,并听了一堂3小时的数学辅导课。“先讲上次的课后作业。”下午1点半,李老师一边玩转着白板笔,一边无精打采地说。很明显,这位老师还没有进入状态。学生们也处于同样的状态,中间不时有迟到的学生推门进来。 

    “第一题的答案是……很简单,大家都会吧?”个别学生大声附和着,李老师开始讲下一道题。十道题很快讲完,黑板上也没有留下任何板书。这时,会做的同学自然高兴,但做错的同学却无从得知正确的解题方法。 

     “下面,开始进入今天的内容,正负数计算。”李老师已经开始讲新课。记者注意到几个后排的同学还在琢磨着做错的习题。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正负数。然而,在这个所谓“尖子班”的课堂上,李老师从开始讲正负数加减乘除,到让学生练习正负小数、正负分数、正负乘方的混合计算题,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每一步只讲一个例题。 

    “这种课的进度就是快,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些困难。所以我每次课都来旁听,回到家再与孩子一起慢慢消化。”一位姓刘的家长课后告诉记者。 

    “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听课是什么状态,在课外班也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在学校课堂,有些学生课堂上的东西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外班又塞给他许多东西,他就更加消化不了。”北京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冯艳说,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去课外班不但没学好,反倒结识了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反而学到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讲课进度快,不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们尖子班的课比学校的课略深一些,进度也比学校超前一些,学校初中数学一般是学两年半,我们两年就能结束全部数学课程。我们的暑期课一般会提前学习下一个学期的内容。”巨人学校数学尖子班一位姓张的老师告诉记者。 

   下课了,与记者同乘一个电梯的女孩跟爸爸说:“我听着有些费劲,尤其是后面东西太多,基本没听懂。”
 
   “那课后作业怎么做啊?”记者随即与这个女孩聊了起来。 

    “我们初一的课程比较多,学校的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做课外班的作业。”女孩回答。 

  “她一周能挤出一个晚上看看就算不错了。”女孩爸爸说。 

     记者听了两个班的数学课后感到,虽然尖子班与精英班老师讲课进度和水平不尽相同,但老师的讲课模式却大同小异:一般情况下,老师先讲上次课留的作业题,这个过程很快,马上就会进入新课。记者注意到,新课一般也是讲题,而留给孩子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很有限,有些反应快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但大多数学生是似懂非懂的。
 
     “这种授课方式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不再积极思考,反正老师要讲,记下方法就行了。一节课下来好像是讲了不少,讲的也挺难,但是不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这种‘填鸭式’教学对孩子成长很不利。”冯艳说,“课外班讲的题都是超前的或者是有难度的,许多内容与中考、与课改并不沾边,只是凭空增加难度。而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知识点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即使讲题也是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而不仅是讲解题方法,而且学校老师注重启发大多数学生,不会只重视少数学生。” 
  
 “跟风上补习班,影响孩子发展后劲” 

   牛牛是北京某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从升入初中后就没有再报过任何课外班,这与牛牛家长有很大关系。“现在的课外班老师绝大多数没在正规一线学校任过课,不清楚大纲和学科逻辑,不是教得跑偏就是教得过深。”牛牛妈说,“很多上了课外班的孩子与没上课外班的孩子比,从成绩上没看出多大优势,家长浪费了多少钱暂且不论,关键是分散了孩子的精力,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有的学生本来学得挺好的,参加课外辅导后反而成绩下降。 

    冯艳说:“去年我班上有一位学生本来学得不错,考某重点校应该没有问题,中考前,家长给她报了个‘一对一’辅导,想给孩子再提高一下成绩,孩子从中考前几个月就不来学校了,几个月后,孩子参加中考,成绩很不理想,本来十拿九稳的那个目标学校没考上,还花了1万多元,家长事后非常后悔。” 

    冯艳说,许多课外班尤其是暑期班只是把一个学期要学的内容压缩到10次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了,只有结论、应用,学生表面上好像会了,实际上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消化,真正用时并不能得心应手。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叶显发说:“当前,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盲目跟风,让孩子补习或者培优,这很可能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他建议,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未来的人才不是只偏重学业成绩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所以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才是正确的选择。”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