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拟投3万亿造国际大都市 融资主要靠卖地
200亿复活西安汉代昆明池,未来10年拟投3万亿打造国际大都市, 融资渠道主要是卖地。
本报记者 杜光利 发自陕西西安
西安一场接一场的秋雨,并没有减轻一个地方的躁动。
位于西安市西南15公里的斗门镇,通往新常庄村的道路上,重型汽车载装着大型施工机械蜂拥而来,焊花飞溅,成群结队的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处于一片喧嚣声中。这里正为重现消失了1100多年的人工湖做着施工准备。
预计9月底,西安汉代时期最大的人工湖—昆明池将正式动工重建,到2020年,昆明池修建完成。依据规划,完工的昆明池水面面积达10.4平方公里,其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湖面面积。
修建昆明池,这只是西安强力改造城区地理现状的一角。今年8月16日,媒体称西安决定恢复其“八水绕长安”的旧时美称,拟投百亿在区域内造28个人工湖,打造以昆明池为重点的“八水润西安”工程,预计完工后湖水总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
据称,与昔日的“八水绕长安”相比,“八水润西安”包含了“润、进、惠”的新内涵。西安今天投射的治水构想和方略,显然不是复制,而是远远超越了旧时的文明。
长期以极度缺水示人的西北城市,却想打造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今日的造湖、治水之举,被媒体称为“造湖运动”,规划项目的水源和资金从哪里来?如此大举造湖是否过度安排?除了一片质疑,也有人指其为打着旅游开发、建设公共设施的旗号,行地产经济之实。
千年昆明池将重现西安
从新常村走出来,西边是一片片青翠的玉米地,看来这准是个丰收的秋天,但70岁的村民李新柱(化名)却显得异常愁闷。
在道路南侧,新筑的一条宽约20米的路面直通田野深处,沿着这新路走过去,可见不少人忙于田野勘探工作;附近,昆明池规划布局图展板一字排开。这些天,一些村民都来这里一看究竟,有的聚拢一起探讨热议着,李新柱一声不吭地听他们说话。
这是一个充满了祖先奥秘的地方。新常村和齐曹村的一些村人的祖先也许从唐朝末年就移居到这个不断干涸的地方,世代繁衍生存;也有祖上是清朝年间来这里落户的,周围都是客家村。可这里是属于水的,这多少有些宿命,如今退出这片富饶之地的时候到了。
因为计划修建的昆明池将淹没这块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池区水面内用地共涉及村庄9个,人口1.8万人,这意味着整个村庄不得不搬迁到其他地方去,正因为如此,所涉及区域的民众对昆明池项目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根据最新的规划布局图,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昆明池距西安西三环直线约5.5公里,形似一水葫芦。紧密围绕昆明池的,是滨湖绿地和环湖公共服务带,预计9月底先期动工1.3平方公里水面。依据规划,到2020年,昆明池修建完成。此外,环绕着昆明池,还将出现四个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兴起一座60万人工作生活的田园新城,总规划面积达31.56平方公里。
“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这是唐诗中所描绘的昆明池盛景。
据史料记载,昆明池开凿于公元前120年,是汉武帝当时为征讨南方诸国操演水兵而凿。当时汉武帝得知古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难以攻取,故仿造它开凿湖池模拟训练水军,因此名曰昆明池。
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据考证,当时其池周长40里,面积320顷,有称,昆明池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杭州西湖。是汉唐两朝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主要构成部分,亦兼有摹拟天象和蓄水供水的功能。
有水利专家介绍,四川今称“天府之国”,其实“天府之国”最早是用来形容关中,后来才延伸到四川。
昆明池在唐末逐渐干涸并最终消失,前后共存世950余年。考证称:因战乱,迁都,关中衰败,常年未进行维护,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时,为昆明池输水的石堰堵塞废弃,昆明池遂干涸为陆。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有湿地和涝池,至当代,昆明池遗址已全部变成农田或村民住宅用地。
昆明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些专家认为,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的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石公石婆像就是牛郎织女的原型。
从去年11月开始,有关昆明池要扩大修建的传闻,就像被风吹散似的,一直在斗门镇的周围传播。齐曹村的几百亩农地抛荒了,最近,所处昆明池池区的村民被告知,收完这茬玉米,接下来就不让种麦了。
其实,2011年底《西安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昆明池规划水面面积还只有4.5平方公里,然而今年方案做了大的调整,该规划将湖体向东扩大至10.4平方公里,调整方案已经上报。
对于规划调整后整体形成10.4平方公里的湖面,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依据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为进一步优化历史岸线的利用,突出原真性而重新规划的,也有人干脆称,这是领导的意见,“领导说既然要做,就要恢复到历史状况”。
据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称,已完成了昆明池池区起步区2000亩的土地储备工作。但多位村民介绍,池区都是农田,所涉用地没有被征用,只是以租代征的方式,按每亩地面附着物一次性赔偿6000元、每年2000元的青苗补偿费的标准,从村民手里拿走了地。
根据规划,未来的昆明池将被打造成一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人居天堂,2020年昆明池景区将形成规范化运营。如此规模和速度,一个庞大人群的生存都会因这次“大行动”而改变。
一些村民说,他们整天琢磨最多的事情,就是离开了土地后,他们将如何安置,未来生活怎样才能变得光明。
造湖不避地产经济之嫌
不仅是昆明池水面规划经历了“大跃进”,今年8月前,根据《西安市“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未来将用5至10年时间建设改造“八水九湖”,呈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盛景。而到了8月16日,该计划中的数字大幅跳跃,9湖变成了28湖。
“八水润西安”总体规划布局被称为“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规划中不仅把环绕西安的八条水系全部引进城内,还要引进黑河水系和引汉济渭水系,实现十大水系“水润西安”的美丽图景,而“八水”是沿用历史文化的概念。
据记载“八水绕长安”一说中的“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近年来,西安对“八水”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形成“八水”的畅流。目前,西安已经拥有生态水面4.5万亩,计划修建的28湖中,已建成13个,规划在建的15个。
按照西安市水务部门的设想,修建的28湖通过“长藤结瓜”的方式引水进城,将西安城内的湖泊、河池等水系连贯起来,届时,城市景观水系全部循环,形成东有广运潭、南有曲江池、西有昆明湖、北有汉城湖、中有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格局。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将逐步变成“水在城中、水绕城转、水畅湖清”的新胜景。
据8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西安将投入600亿元用于水系生态建设,目前,西安已经拥有生态水面4.5万亩(包括湖泊、水库与河流形成的水面),计划到2020年达到6.5万亩。但事实上,如果西安区域内28个人工湖修造完毕,届时预计西安拥有生态水面的总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
2011年底,西安市出台了“十二五”水利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安市预计将对水利建设投资达到900亿元;将利用5-10年时间,基本建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现代水务四大体系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大水利工程。
和以往不同的是,以令人咂舌的投资为推力,西安为何建湖、治水的规模和劲头越来越大?
熟悉当地政情的一位学者告诉记者,西安市有一个好的传承,每位市领导都能留下造福市民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新一届西安市领导班子组成中,市委书记和市长都出生于1956年,按年龄估计,任期可干满一届,为此他们雷厉风行地推出了任内乃至更长时期西安发展的五件大事,以恢复昆明池为重点的“八水润西安”工程就是这五件大事之一。
上述学者认为,到2020年,西安提出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若没有大的基础设施,没有这么大的水面,是难以支撑的。
但西安大举造湖,被指主要是为地产开发造势。西安东郊新挖的雁鸣湖修建尚未完工,周边已房产林立,且房价不菲。当地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政府看到了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尤其是拉升房地产开发,人们喜欢傍水而居,导致水面周边土地升值。
南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那里曾经是一片荒地,但现在南湖游人如织,其周边的地价最高已达600万元/亩,而周围的房价亦水涨船高,已为西安最高。
对此,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认为,拿造湖来说,引入地产是必要的,不敢说自己是搞房地产的,是完全错误。比如昆明池的规划布局,1.59万亩水面,它本身是一个公共服务带,这么大的湖面总不能闲置着,它周边可以搞旅游地产项目。否则没有地产引入,昆明池根本挖不了。西安今后10年要投3万亿元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通过景观、规划、建设,用卖地来搞城市建设,也不能说就不对。
在西安市一位水利专家看来,对人工湖的建设有个认识过程。挖一个湖,不单单是喝水、浇地的水利问题,还涉及环境、景观、宜居,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挖了湖,周边的地价成倍增长,通过水面周围土地的开发,也给水利建设带来了资金的涌入。像渭河通过治理,原来河堤岸两旁的荒地荒滩,人们也愿意去买,“变成好地块了”。有什么不好?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