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两院院士:奥数之害猛于毒品 与升学必须脱钩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两院院士奥数 2012-08-01 16:34:55
为了小升初、为了高考(微博)加分,奥数竞赛成了学生上好学校的“敲门砖”。与高中数学竞赛相比,小学奥数竞赛问题尤甚,奥数成绩已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参考标准。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委员潘承彪就直言:“学校看成绩‘摘果子’,家长就拼命给孩子‘施肥’。

    为了小升初、为了高考(微博)加分,奥数竞赛成了学生上好学校的“敲门砖”。与高中数学竞赛相比,小学奥数竞赛问题尤甚,奥数成绩已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参考标准。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委员潘承彪就直言:“学校看成绩‘摘果子’,家长就拼命给孩子‘施肥’。如果考不好,上不了好的学校,就是天和地的差别,你能责怪家长和孩子着急吗?”

    然而,奥数竞赛的功利性并非与生俱来,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各国都没有这种现象。中国“奥数热”究其本质,还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是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考试和竞争机制的催化作用下,弊端就产生了。过早的慢性压力逐渐抹杀了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他们到了大学后劲不足。

    潘承彪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政策措施,让小升初与奥赛不再挂钩。教育部在2001年发文,禁止公办学校以奥数成绩选拔学生,民办学校不能出现奥数试题。然而,明令禁止之后,各学校的奥数“占坑班”却转入地下,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

   “国内外有名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袁隆平,哪一位考过奥数?中国搞奥数搞出来几个数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志明反问道。

    据统计,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奖以后,很少有人继续从事数学研究。我国154位IMO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其中一多半在国外发展。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指出,当前奥数已经与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的初始愿景相左,变成了扼杀儿童数学兴趣、剥夺他们童年幸福的罪魁祸首。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说,“搞奥数就像搞传销一样,把家长和学生都‘骗’进了一个漩涡,花了大价钱,反而把学生的兴趣磨灭了。”这位院士表示,正是因为教育制度存在问题,才让很多学校私下钻了“漏洞”,秘密办课后班挑选优秀学生,导致家长、学生为了“占坑”忙得焦头烂额。

    “奥数的祸害不比毒品差,现在是全社会‘吸毒’。它让家长疯狂,让学生煎熬,最后把优秀的学生都搜集给个别学校。这是很肮脏的交易。”他认为,“教育部应该下决心,把利用‘占坑班’招生的名校校长撤职,把名校的教师全都解散、对调,不下狠心不行。”

    “利用奥数升学是违背科学基础的,人脑的回路不是只为奥数准备的。让青少年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中,是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说。

    很多人都批评或支持现代中国教育体制与机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却缺乏实证性研究。“教育一定要求有实证性研究,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拿孩子做实验。因为教学就是改变学生的脑部结构,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韦钰强调说。
 
    她认为,教育要对孩子负责,家长有权利要求教育者澄清所教授的内容对孩子有什么益处。主张奥数的人应拿出科学研究基础,否则,这些人要为孩子的一辈子负责。

    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10年前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了,变得急功近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丧失殆尽。“我们的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中国的儿童几乎是世界上学习负担最重、最没有童年欢笑的。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人才?”她感叹说。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