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人成长培育沃土
人才强院
短袖格子衬衣,方框眼镜,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南方口音的年轻人看起来很普通。他叫王建华,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主任。
细数他获得的荣誉,立马儿会让你意识到他的不简单: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
“在水科院工作,我觉得非常开心,也很感恩,单位培养了我,给了能给我的一切,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工作。”采访中,王建华不止一次这样说。
作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代表,王建华和他的年轻同事们正逐渐成为水科院人才梯队的中坚力量。水科院院长匡尚富介绍,目前水科院45岁以下科技人才占44%,35岁以下科技人才占1/3。“青年人是希望之所在,无论科研还是生活方面,尽可能地创造好的平台和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培育沃土,是我们‘人才强院’的一项重点工作。”
“药引子”基金牵出科研大项目
对如今的王建华来说,发愁的已经不是如何去申请科研项目,而是如何在众多的科研项目中找准定位。但工作之初,他也和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样,面临过申请项目的困难。“年轻人在经验、业绩和资历方面都相对欠缺,在申请项目时会有些劣势。”
正是考虑到年轻人申请科研项目的困难,水科院专门设立了院青年专项基金,面向35岁以下的年轻人。“青年基金每年拿出200多万元支持20多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10万元。”水科院科研处处长阮本清介绍。
王建华是院青年专项基金的受益者之一。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申请并获得批准的项目: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设计与总结分析。“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研究课题,我现在还一直在做,当年申请的青年基金项目可以算作是个‘药引子’。”
从院青年基金项目开始,王建华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研究日趋深入。该项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他日后申请到这一领域更大课题和成果的取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5年,我们申请到了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财政专项重大项目”,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与实践应用,“是该专项里面最大的一个项目,对于推进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阮本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经费数额上看,10万元的青年基金项目只能算个小项目,但正是这些小项目培育了科研的“火种”,其中一部分慢慢滚动发展成了日后的大项目,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据悉,在设立院青年专项基金的同时,水科院还两年评选一次45岁以下青年科技英才,给予专项基金资助,并推荐参加水利部科技英才评选;两年开展一次青年学术交流及优秀论文评比。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水科院共评选院科技进步奖105项,其中1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人获“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称号,呈现出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局面。
不论资排辈给青年人更多机会
对年轻人的成长来说,平台和机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王建华深有体会。博士后一出站,他就被任命为水科院水资源所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室主任。那一年,他刚满30岁。3年后,他又破格晋升为教授。
“在选用年轻人上,所长王浩院士不拘一格,甚至会有悖常人眼里的规则,只要他认为你有这个能力,就会把任务交给你,给你最大的信任,给你相应的条件,而不是论资排辈。”王建华说道。
不搞论资排辈,给青年人更多机会,在水科院已渐成共识。匡尚富介绍,为了给青年人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水科院选用一批40岁以下中青年担任科研所的总工、技术负责人,推进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之间的交流;遴选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有计划地放到科研一线重要岗位上锻炼;资助16名年轻人赴美国、荷兰等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同时选派青年赴上级部门和行业单位交流,通过实践锻炼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
得到特殊“关照”的不只是王建华。在广东东江分水方案评审会上,职称只是工程师的李海红博士,被王浩力荐进入了专家组,一起参加项目技术评审。在别人看来,这位年轻人初出茅庐,博士刚刚毕业,没有任何资历,连高级工程师都不是,而专家组其他成员全部是教授级高工,甚至还有两名院士。
基于只按能力不按资历、只考虑成效不考虑形式的非常规思维,水科院给了许多青年科技人员“不可思议”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年轻人的才华在不同的舞台上得以展露。
据悉,“十一五”期间,水科院有3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在国家973、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每推进一个阶段,就实现一批人才的跟进和储备。此外,通过公开招聘和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人才,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后备人才。
院士垂范凝聚创新团队
王建华和水科院的缘分要从10多年前说起。1999年,他还是中科院地理所一名博士生,偶然去听了一场报告。报告的主讲人是水科院水资源所王浩教授,后来的王浩院士。
那场讲座给王建华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顿时萌生了师从王浩的想法。能成为王浩带的第一个博士后,王建华觉得自己很幸运。“老师的言传身教,无论是学术上的点拨,还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都让我获益终生。”
在王建华看来,王浩就是将整个科研团队凝聚在一起的灵魂人物。“我见到过一些单位,许多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由于团队和合作方面的问题,在承担一些大项目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水资源所有王院士,能够以他创新的思维和人格的魅力,把大家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干大事。”
在王浩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包括申请到了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个973项目、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
谈起对年轻人的培养,陈厚群的殷殷期望溢于言表。“我非常羡慕他们,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水利水电的好时候。水利科技的发展,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水科院院长匡尚富表示,包括水资源所在内,结构材料所、泥沙所等也都形成了以院士为带头人的创新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科研成果,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我院目前共有7名院士,一直非常重视发挥院士在培养人才、凝聚人才、带领团队和弘扬科学精神的旗帜作用。”(记者 唐婷)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