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将军”情洒雪域高原
时代先锋
5月10日,李素芝率西藏军区总医院“流动医院”第112次出诊。科技日报记者随同出诊采访。这次是到西藏曲松县下江乡中心小学“曲松县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点”,开展巡诊工作。刚来到筛查点,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小学师生就将李素芝围得水泄不通。李素芝脖子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与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
进藏36年来,李素芝始终坚持利用周末假日,深入农牧区、寺庙,为藏族群众带去了健康与福音,成了他们心中的“门巴(医生)将军”。多年来,李素芝孜孜以求地探索,带领他的团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项。同时,他的科研成果中,20项在世界高原医学领域中领先,36项属国内首创,87项填补了西藏高原医学的空白。
满腔热忱执着奉献雪域高原
在下江乡中心小学,李素芝为学校里的108个孩子们一一做检查。检查中,他把每个孩子们都抱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曲松县贡康沙村藏民次仁旺姆得知李素芝要来巡诊,早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在得知次仁旺姆已等候多时,李素芝中止了接受记者采访,回头对次仁旺姆说了声对不起,便仔细询问起她的病情,并为她开了张免费手术的单子。“我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内地动手术至少要五万,见到李院长,我就知道我得救了。”拿到单子,次仁旺姆开心得热泪盈眶。
36年前,李素芝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在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工作。偶然的一次,他主管了一名从西藏边防来医院救治的军人,那张被高原打下深深烙印的紫红色的脸,一双指甲凹陷的手,一个比正常人大得多的心脏,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到缺医少药的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报答党、报答人民的恩情”。就这样,在上海繁华大都市工作了半年后,李素芝就主动递交了援藏的申请书,踏上了雪域高原。
10多年前,一次心脏普查揪痛了李素芝的心,西藏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是内地的2—3倍,而一个心脏手术至少要花费几万元。随后,他排除万难,带领医院党委多次研究为西藏先天性心脏病实施免费手术。10多年来,他成功为2700余名心脏病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仅此一项,免费金额就达8000多万元。“我们医院是人民军队的医院,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解除他们病痛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无钱医治的先心病患者等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素芝动情的说。
这些年,李素芝把做好民族免费医疗工作作为事关民族团结、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不遗余力地抓好落实。针对西藏先心病、白内障高发的实际,他带领医院启动了“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等惠民工程,先后为2300余名白内障患者、560名肢体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手术。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总医院还在西藏各地发放免费医疗卡2.4万张。拿着这个卡到总医院看病,全部免费。为此,总医院每年要补贴5000多万元医药费。
“这个钱贴得值,军民深情、藏汉亲情比什么都珍贵!”在李素芝心中有杆秤:秤杆子挑着为人民服务的重担,群众的疾苦是秤砣,口碑是那定盘的星。
勇攀高原医疗高峰
目前,在高原做心脏手术是李素芝的重要工作之一,10多年来,他已经挽救了2709名患先心病的群众。但是在2000年以前,在西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做心脏手术国外没有先例,国内更是无人敢问津。
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经历了200多次动物实验失败后,李素芝探索出在高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和规律,2000年11月10日,历经2小时46分钟,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成功了,填补了国内空白。
鲜为人知的是,手术的对象,是李素芝妻子姐姐的6岁外孙女莹莹。李素芝说:“如果首例手术失败,宁负家人,也不能负藏族人民。”
为了攻克高山病防治难关,李素芝带领高山病专家,翻雪山、涉冰河,跑边防、上哨所,对那曲、林芝、山南、日喀则等不同海拔地区人体的免疫功能,对血色素超标、高原肺水肿等高原病防治方法进行不懈探索和研究,以及缺氧、严寒引发的急慢性高山病发病率对人体器官损害程度进行调研,一边采集药物标本、做动物试验。
历时10多年时间,通过对1万余例高原病发病机理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出了一整套防治高原病的有效办法,研制出预防高山病新药高原康胶囊。
如今,西藏急性高原发病率从原来的50%—60%下降到2%—3%,发病后抢救时间从原来的7—10天缩短至24小时之内,创下了体系部队官兵连续16年无因患急性高山病死亡的纪录。2006年,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造荣誉难,超越荣誉更难。面对众多尚未攻克的疾病,李素芝语言坚定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走不完的路。”
在高原医学领域,李素芝创造了许多奇迹——
2005年10月20日,李素芝成功地为那曲一名叫门巴的患者实施了高原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手术;
2006年9月25日,为一名叫边觉的患者成功地实施高原首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填补了西藏高海拔地区心脏介入术医学领域的空白……
2005年以来,他又率领全院医疗骨干,创新21项高原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其中4项在世界高原医学领域处于领先。
“高原第一刀”艺高人胆大
海拔4600多米,西藏改则县,23时30分。
手术车里的无影灯下,李素芝正为一名腹腔肿瘤患者做切除手术。对李素芝来讲,这只是他巡诊途中主刀的又一重大手术;可对病人而言,这却是救赎生命的唯一希望。
探查、切除、打结、冲洗、缝合,一个个动作如电脑程序般精确;手术刀、止血钳、针线、纱布,一次次地在他和护士手中快速传递……
“院长?院长!”手术刚进行到一半,方凳上的李素芝突然一阵摇晃:零下20多度的严寒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院长,您歇会吧!”巡回护士李琳无法预料这台手术还要做多久,担心地催促起来。然而,李素芝仿佛没有听见,定了定神,又继续进行手术。其实,已在手术台边跟随李素芝10多年的李琳心里清楚,这种时候他是不会停下手术刀的。她轻轻走到李素芝身旁,帮忙擦去他额头上密密麻麻的虚汗。
那天晚上,手术一直进行了4个多小时。当疲惫不堪的李素芝走出手术车,慢慢摘去口罩、帽子,花白的头发已被汗湿,热腾腾地冒着白雾,手和嘴唇也在不停地颤抖……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心疼不已。副院长刘厚东关切地说:“院长,你一个将军,又上了年纪,以后就别亲自干了。”
可李素芝回答道:“你们不要老想着我是院长,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你说,哪有医生不给病人治病的?”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劝李素芝不要再这么拼命的声音越来越多。特别是有这样一种劝:“你是先进典型,已经功成名就了,还处处亲自上阵,万一‘失手’出现医疗事故,不仅毁了你的名声,也砸了医院的牌子,当心在小河里‘翻船’啊!”
然而,面对功名和荣誉,李素芝真的不怕“失手”:无论科研还是手术,无论坐堂行医还是风雪巡诊,他总是冲锋在前。
在总医院病案室,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让人过目不忘的数字:2012年1月1日至4月20日,李素芝竟成功实施145台手术,其中112台是春节期间在风雪巡诊路上完成的。
一位高级领导干部,除去正常的处理公务、开会出差、专家门诊、疑难病症会诊等,每周还坚持做四五台手术。他也创造了主刀1.3万余台手术无一例失败的记录,被藏族同胞誉为“高原第一刀”。看着这组数字,记者不禁感叹李素芝的艺高人胆大。
采访过程中,李素芝不断地强调,不喜欢别人叫自己李院长或李副司令,他就喜欢“李医生”的称呼。他说,医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谓,医生是救死扶伤、为军民减轻痛苦的代名词,也是拉近军民关系、增进藏汉团结的纽带。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