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话有益双方建立互信
中国科技网北京5月2日电“我在中国待了多年,很喜欢这个国家。”访问一开始,丹尼斯·西蒙博士就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他此次是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校长的身份,来京参加第三次中美创新对话。
通过创新对话建立双方互信
谈及对今日创新对话的评价,丹尼斯·西蒙抛出了积极的观点:“中美双方通过此次对话,作出了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目标的承诺,这有益于双方建立互信。我认为中美之间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长期的信任和理解,此次对话在这点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丹尼斯·西蒙还谈及,对话确认了两国部分尚有分歧的问题,可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此次创新对话的专家组就提出了包括技术转让、地方和企业创新、定义创新、创新绩效的衡量和创新政策的设定等议题。
谈话间,这位“中国通”已将思绪扯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他刚刚步入中国时的情景。“那时候美国公司与中方开展合作,多是为了廉价劳动力而来,但现在,他们将不再为‘手’而是为‘脑’而来。各大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300多个研发中心,就是因为中国具有十分诱人的人才库。他们的知识和脑力令人赞叹,而这正是创新的源泉。”丹尼斯·西蒙说。
他表示,中国在过去的30年内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下一步应继续以知识和智能作为驱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事务的解决。如此一来,中国将实现与世界经济更为密切的关联。
“很多美方代表都急于解决十分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都是短期且微观的,还有更多长期而宏观的问题值得重视,例如如何将中美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创新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中美创新对话能为两国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也正是双方开展长期互动的重要基础。”他强调道。
宽容对待创新失败
丹尼斯·西蒙还指出,真正动态的创新大多源自地方和企业。地方政府需要做好准备,通过发展自身能力来促进地方性的创新,并做好创新绩效的衡量。届时,人们将不再期许大城市或政府交上创新答卷,而是去地方和企业寻找答案,将创新的重要角色转移到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身上,通过产学研的动态结合,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
此外,丹尼斯·西蒙还在肯定中国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一体系的构建给出了若干建议。他认为,目前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创新之中,硬件设备也在逐步改善,但科研创新系统的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对创新资金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在兼顾对国有企业创新资助的同时,也使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经费。
他还指出,目前中国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对于人才也十分渴求。更有效地分配人才,也对完善中国的创新体系大有裨益。
丹尼斯·西蒙还鼓励中国的科研人员跳出“盒子”,进行自主创新,并勇于面对随之而来的风险。他说:“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应对失败抱有宽容的态度,大力支持个体创新,使其发挥主动性并勇敢冒险,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这对于创新体系的改进亦十分重要。”而这一论调与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总结会议时提出的“宽容失败”的观点不谋而合。
寻找双方存在广泛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
对于中美创新合作如何实现共赢,以及改变部分美国议员对于双方合作竞争更多的偏见,丹尼斯·西蒙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认为,可以寻求两国存在广泛共同利益的领域,来达成共赢的目标,例如中美在核安全方面的合作等。“没有人愿意看到日本核泄漏事故的重演,双方合作不仅有益于彼此,对维系世界的核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丹尼斯·西蒙表示,美国人通常以结果作为导向,通过使美方官员逐渐意识到共同合作的益处更多,也能有效地消减他们的偏见。“例如美方基于和中方相关机构在预防流感方面的合作,能够在流感到达美国前,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疫苗,这对保证美国民众的安全和健康,都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另外,他还强调了两国青少年彼此进行文化、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从小就能互相了解两国的文化和历史等,就能将彼此的背景差异降至最低,为中美之间高效开展合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记者 张巍巍)
《科技日报》(2012-05-04 二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