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80后女海归钟情“夕阳”事业拼房办托老所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海归钟情夕阳 2011-10-08 09:51:03
  新闻晨报报道:在浦东东方路上的一栋商住楼里,“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并不显眼。然而,这家以“养老”作名称的服务社,却有一位1986年出生的海归掌门人——杨磊。
  新闻晨报报道:在浦东东方路上的一栋商住楼里,“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并不显眼。然而,这家以“养老”作名称的服务社,却有一位1986年出生的海归掌门人——杨磊。
  
  2年的创业经历,让杨磊比同龄人成熟、干练得多。她消瘦的身体里,蕴藏着一种力量,让她选择且执着于一个“托老梦”——让老人在保姆、养老院之外,多一种养老选择。
  
  理科海归,钟情“夕阳”事业
  
  杨磊属于年轻的“资深海归”,读高中时就负笈英伦,本科毕业回国。她学的专业是与高科技相关的生物化学,回国创业却选择“夕阳”事业,天天和老年人打交道,如此“另类”的选择曾让很多人看不懂。
  
  也许这个选择和杨磊人生的两个片段有关。
  
  从大二开始,杨磊兼职了一份护理老人的工作。“那时服务的老人都有智力障碍,有的会莫明尖叫,有的大小便失禁,有的还有臆想症。尽管如此,因为有专业的服务机构,他们仍然过得不错,我们会陪他们去街边喝咖啡,去海边散步,这才是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这份兼职她干了3年,也在她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然,最终触动杨磊的,是家中老人的相继患病离世。“爷爷肠癌去世前的那段时间,全身水肿,爸妈都不敢看。我每天给他按摩2小时,那是老人睡得最好的2小时,后来也是我帮他换尿布”。这段经历,让杨磊充分体会到,老人在病中的无助。
  
  经过半年多的调研,靠着向父母借来的1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还有在国外打工的积蓄,2009年2月,杨磊注册成立了“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
  
  杨磊说,希望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让老人过得有质量,走得有尊严。
  
  尊重细节,为开浴室写计划书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一个坐落在绿树掩映的普通居民区底楼的“托老所”。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拉着家长。“子女也没有噶好!”81岁的林阿婆由衷地说,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因笑而生动的脸上。
  
  当初,这家老人日间中心由街道委托杨磊的服务社管理,这也成了她“托老梦”的起点。眼下,中心里有18位老人,平均年龄82岁。
  
  81岁的胡伯伯是进驻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的第一人,三年前老伴去世,孩子又在浦西,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了,如今过得很惬意。“杨磊传播了很多好知识,也作为青年创业者,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值得佩服。”平日里,老人们在这里做康复训练,上养生保健课,看电影,最近还在计划去中国馆秋游。
  
  细看这里,每一处都透着专业与关怀:家具拐角都打磨成了圆角;每一位老人都有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其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参与活动情况等;康复器材的使用频率、理疗服务等也专门立册……
  
  老人生活最忌讳跌倒,因此很多托老所或老人日间中心是没有浴室的。在源竹,有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浴室,原来一直铁将军把门——原因很简单,怕老人洗澡时出事。杨磊接手后,决定把浴室用起来。
  
  杨磊和同事们写出一份改造计划书,为浴室铺上防滑地砖,加装扶手、换风装置和警报器;订立员工“为老助浴守则”:每位老人洗澡前,都要先做健康评估;洗浴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老人要独自洗澡,同性工作人员必须等候在浴室门外,每隔两三分钟敲一次门……
  
  在源竹老年人日间中心“站住脚”后,服务社又将目光瞄准了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不便出门的老年群体,为他们提供上门护理、康复等服务。
  
  拼房养老,执着寻梦
  
  日托中心和上门服务办得有声有色,但这并不是杨磊梦的终点。当年她兴冲冲跑去工商局登记,要注册的是“居家养老”。这个新名词的意思是,让社区里的三四位独居老人集中住到某一位老人家中结伴养老,同时把空出来的房子出租,租金用来支付专业养老机构的家政、看护服务费用。
  
  这种在国外渐趋成熟的模式,却被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配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报名的老人分散在各个区域,很难就近配对;大多数老人希望能住到别人家,愿意提供自家住房的极少……
  
  跟老人们交谈,杨磊进一步发现,上海的老人对依托社团组织“拼房养老”心存疑虑:无论是搬进陌生的新居,还是改建自家的房屋以迎接同伴,都涉及财、物、人身安全等问题;对于仍属新生事物的社团组织,老人们难投信任票。
  
  杨磊说,她不会放弃推广“居家养老”这种模式。“正如乔布斯说的,引导客户需求才是高手之道,我们也是在引导一种养老需求,希望有一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老年人们会有这样的共识,除了保姆、养老院、日托所,还有其他养老选择”。
  
  [在基层]
  
  留学经历
  
  ■小杨自评
  
  创业是在逆境里生存,走一条还未有人开拓的道路,坚持下来,生存下来,才能真正成为行业内的强者,才能真正为这个行业做些许的改变。
  
  ■第三只眼
  
  杨磊的员工石陈祺:很年轻,很真诚,这是杨磊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放弃了比现在工资收入高一倍以上工作的小伙子。
  
  采访杨磊时,她的留学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杨磊在读预科时,假期很多,她利用这些时间勤工俭学,因为年龄小,她能从事的只能是一些低端且辛苦的工作,比如厨房清洁工、机场服务员、酒店客房服务、税务局杂工等。杨磊说,她想体会一下国外孩子从小打工赚零花钱的辛苦,而且这也是接触英国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与之相反的,出国留学混中国人圈子的学生不在少数。
  
  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多人都选择了热门的商科,杨磊却因此问自己:“这是我喜欢的吗?”经过咨询学姐,她判断自己对商科并不感兴趣,于是转向了基础学科,最终攻读了生物化学专业。杨磊说,她身边的国外同学都是凭兴趣去选择专业,这对她深有影响。
  
  也正是基于此,她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从而不至于很快就倦怠,只为那点高工资而劳碌。由此看来,她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与质疑,坚持从事养老服务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
  
  当然,国外同学给予的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她们相当早熟。杨磊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们的话也要选择性地听”,这让她在独立的留学生活中有了免疫力。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一届教育讲坛上,一位专家提出“垃圾留学”的概念,杨磊的留学经历,算是一个正面的留学案例,值得思考与借鉴。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