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新疆高崖神秘建筑奇观:高台民居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新疆神秘建筑 2011-08-16 10:42:41
  核心提示:这是高崖上的建筑奇观。迷宫般的小巷深处,褐色的神秘面纱;蓝色的清澈眼眸,银髯白发的土陶老艺人,组成一幅生动的异域风情画。走进新疆喀什走进高台民居。
  核心提示:这是高崖上的建筑奇观。迷宫般的小巷深处,褐色的神秘面纱;蓝色的清澈眼眸,银髯白发的土陶老艺人,组成一幅生动的异域风情画。走进新疆喀什走进高台民居。
  
  新疆喀什是中国版图内最西陲的城市,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城。它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诸山与沙漠环绕下的喀什是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之城。喀什地处南疆,凭借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被誉为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好莱坞电影《追风筝的人》曾在喀什老城取景,因为这里有着与阿富汗相似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有民间俗语说,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喀什老城的高台民居,是对时光的一次挽留,穿行在民居小巷,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几百年过去了,高台民居的容颜似乎从未消减。
  
  “阔孜其亚贝希”是高台民居的名字,维语的意思是“高崖土陶”。这是一个占地80多亩的大土台,上面生活着6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土台原来是和喀什老城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被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冲出了一条大沟,将它与老城分隔开来,其实整个老城都在一个高台之上,但现在人们所说的“高台民居”指的却是这里。
  
  刘家杰:在这个以前它不叫高台民居,它就叫维吾尔自治街阔孜其亚贝希,阔孜其亚贝希就是“悬崖上的土陶”,现在仍然是,它的门牌上面贴的阔孜其亚贝希多少号,多少号,高台民居是汉族人,可能有点文化水准的人叫,而且居然叫响了,叫了十几年,成了一个现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旅游景点。
  
  高台民居内的小巷四通八达,像迷宫一样,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游客一定会迷路。其实这些小巷的铺砖是有讲究的,六角形砖路表示“前路通畅”,长方形砖路表示“此路不通”。民居的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
  
  刘家杰(走访):这个叫过街楼,什么叫过街楼呢?就是一个小巷,这个房子就是在两个小巷的墙壁上搭上几根木头,凭空盖的一个房子,为啥要盖这样的房子呢?因为这个小城城区面积太狭小,他们的人口又多,住房特别拥挤,这就是老乡自己动脑子想办法,搞的一个空间的高空的住房,给自己开辟的一个房间,小孩可以在这里面住,看起来很悬,没有地基,就在两个墙壁上临空盖的一间房子,所以我们叫过街楼。因为下面还可以,人车都可以通行
  
  “过街楼”的巧妙之处在于,既不影响楼下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极大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人的聪明才智。除过街楼外,还有平街楼与悬空楼。
  
  刘家杰:这个它跟文化有关系,居住理念有关系,一般不分家。我们汉族长大就要分家,现在维吾尔族也开始分家了,过去不分家,都要在一个院子里生活,老大的房子两间,老二的房子三间,都在一个院子生活,老三到楼上去,他们一个大家庭生活,它有一个家长的一个观念,
  
  传统的维吾尔族人无论一个家庭有多大,人口增加到多少,一家人都居住在一起。当院落中人口继续增加到平房住不下时,为扩大住房面积,有些人家在建楼时会将楼延伸出去一些,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推广开来,数百年后,渐渐形成了高台民居特有的风景。
  
  刘家杰:在这个生存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你看大高台、小高台,包括其它维吾尔文化里面它都有,它都具备了。没有因为住在恶劣的天地里面,狭小的天地里面扣分、减分、淡化,没有,仍然保持着很浓厚的维吾尔建筑特色,生存特色,饮食特色,服装特色,语言特色,礼仪文化特色,它都具备了,和其它地方没有出现差别。
  
  解说5:这位维族老人叫土尔孙·肉瑟泰木,他的家就在高台民居上。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土陶艺人。他的家里摆满了已经制作完成的土陶,我们希望他从中挑出最满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
  
  土尔孙·肉瑟泰木:对于我们来说,用心制作的每一样东西是最好的。但是花费时间最多的是这个东西,从这面看能够看到另一面的人,这个原来是八块组成,最后变成现在的这么一个整体,从这吹,它的风不会在这出来,水是装在它的周围,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水壶,由于外观很美,汉族同胞也喜欢这些东西摆在家里面,我们喜欢这个东西。
  
  高台民居最早形成于八百年前,当时的喀什在喀拉汗王朝统治之下。王朝的手工艺人大多集中在这里,由于土陶艺人居多,所以这里就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高崖土陶”。陶土就取自高台,尤其是高台底部的沉积胶泥。不过,现在高台下的陶土越取越少,已危及建筑,陶土艺人用的陶土取自喀什郊外河道里的沉积淤泥。
  
  土尔孙·肉瑟泰木:这是我祖传下来的,我的父亲我的爷爷都是做这些的,我是第八代继承人,我是从十七岁开始学这个手艺,然后我就对父亲说由我来做这些东西,让他来卖这些东西,从此一直做到现在,我还有一个愿望,这个手艺我有的是,我希望不管是本民族的人也好,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也好,能够继承我的这个手艺,把我的这个手艺传下去,这是我的一个愿望。现在没有人愿意当徒弟学这些东西,我希望给三四个人教我的手艺,把我的手艺继续传下去,到目前为止在我的这个范围,据我所知,没有我这个水平的人。
  
  土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基本退出喀什人的日常生活,现在高台民居只有两家土陶艺人还在从事传统的土陶制作。他们仍然沿用几百年前的传统方法,木制的脚踏旋转坯盘,手工琢雕刻花,质朴泥土经由巧手慧心渐渐有了形状与美感。千百年来,喀什人住在泥土与杨木建造的民居中,使用着泥土烧制的陶器,他们对泥土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也许老艺人脸上专注的表情,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喀什的全称是喀什噶尔,喀什噶尔在古突厥语中意为“美玉般的地方”。喀什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丝路明珠”,讲喀什就不能不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早是19世纪晚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从此,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喀什重新进入世界的视野。“丝绸之路”上处于咽喉地位的古城共有两座,其一是从西域入阳关、玉门关后的河西走廊重镇敦煌,另一座就是总括塔里木盆地南北两路的西域重镇喀什。自西汉起,直至明代海运大开之前,喀什既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也是我国西疆最早的国际市场和门户之地,其历史地位和作风,并不亚于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国际商埠。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喀什巴扎,是如何繁华与壮观,我们已经无从想象,在今天,逛巴扎仍然是喀什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巴扎”一词源自波斯语,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中亚民族都用“巴扎”来指称“集市”,但“巴扎”并不等于集市,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商品博览会,是社交场所,是手艺人的舞台,是孩子们的乐园……维吾尔谚语说“巴扎是父亲,巴扎是母亲”,巴扎是千年历史前绿洲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
  
  与喧闹的巴扎相比,高台民居的古巷似乎太过安静,土墙和过街楼挡住了阳光的直射与曝晒,穿着艾德莱斯绸的姑娘象团彩色的火焰,打断了安静的节奏,款款走入小巷深处。当我们习惯了古巷的朴素后,却转眼又为民居内部的华丽惊叹。[page]
    刘家杰:外粗内秀,这是它最大的建筑特点。它的建筑的要素,就一个是砖雕,把砖头雕刻成各种几何图形、花卉图形,很好看,还有木雕在木头上雕刻、雕花。还有一个是石膏雕花,你们注意到了石膏雕花,壁龛墙壁都是石膏雕花,有淡粉色的,淡青色的,有白色的,很雅致很阔气,还有一种就是绘画彩绘,在木梁上,木头上用彩色绘画些风景、植物、花卉,你注意到它没有人物,他们不搞这个东西,在坟墓也好,在任何作品里面不能出现人物,就是动物也不能出现。
  
  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在沙漠背景下诞生的,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沙漠,最终传入新疆沙漠。在阿拉伯语中,“沙漠”和“宗教”都是“恐惧和敬畏”的同义词。当人受困于沙漠中,出于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信仰就会变得更加虔诚。九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当时都城在喀什的喀拉汗王朝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到了十五世纪,伊斯兰教在塔里木盆地彻底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喀什这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显赫一时的城市早已归于平静,但这里的信众仍然用最朴素的方式,坚守着他们传承了千百年的信仰。
  
  做礼拜的时刻到了,宣礼塔上传出阿訇召唤教民的声音,人们开始陆续走进艾提尕尔清真寺,在阿訇的带领下进行礼拜。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历史最悠久且形制最大的清真寺,它保持着传统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却又融入了其他文明的特征。
  
  刘家杰:喀什噶尔的文化就由中原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再包括我们的南亚的印度文明,都有很大的关系,他就带着一个强烈的多元色彩,就是你比方说清真寺里面的一些柱子上的建筑,你就可以看到那里有莲花宝座,莲花宝座就是佛教文化,他雕琢的很明显,既有伊斯兰教的滚摆子形状,什么叫滚摆子?上圆、下方,伊斯兰建筑里面很明显的特征也有,佛教文化的特征也有,在清真寺的柱子里面都能看到,还有内地的一些很多文化,对喀什噶尔本土的文化也是有影响的。
  
  除艾提尕尔清真寺外,整个喀什有大小清真寺110多座,这些清真寺分布散落在老城民居中间,与喀什人的生活亲密地融为一体,他们是维吾尔族人进行礼拜宗教活动和婚丧嫁娶的重要场所。
  
  刘家杰:比方说修的一些礼拜寺,他就有中原庙宇里面的一些建筑元素,都用到礼拜寺里头,就有呢,窗棂,花格子窗棂,伊斯兰教原来没有,建筑里面没有,内地庙宇里面有,它都借鉴过来了,还有绘画,内地的庙宇彩绘是很普遍的,但是维吾尔四大建筑艺术特征里面有绘画,他也借鉴过来绘画,也运用了,所以他的文化就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纯伊斯兰文化,不是的,也是东方、西方,周围各种文化元素对他的影响,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独有的文化。
  
  与清真寺的庄重严谨相比,高台民居就随意了许多,虽然满眼都是土黄色,道路仿佛是某段历史的延伸,大大小小的方格房子像是随意组合在一起,楼上楼,楼外楼错落有致,这样的随意,这样的自然,正如同维族人包容而热情的民族性格。
  
  刘家杰:这是一个伊斯兰教很浓重的城市,这个少数民族几乎百分之百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就是,但是这个地方的汉族女人的打扮,露肩、露背、露腿他们认可的,他们从来没有提出抗议,或者说这个穿着打扮不行,这个是我们伊斯兰教很隆重的地方,你这样穿着打扮不行,(他们)认可的,而且还属于欣赏,挺不错的。
  
  1894年,一位特殊身份的探险家第一次来到喀什,他就是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斯文·赫定带着他的探险队从喀什出发,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找到了传说中的古于阗国故城,他们在这里发掘出相当数量的佛像、壁画、木板画、古代手稿以及钱币。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深入研究,斯文·赫定得出结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从敦煌到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被四种古代文明熏陶和浸染过的喀什,因此才有了它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关于喀什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喀什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疏勒,汉武帝的特使张骞在他的竹简上记下了三个字“有市列”,这是张骞对于疏勒城印象的高度概括。
  
  刘家杰:当时张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很惊奇,因为他穿越了几千年的戈壁沙漠以后,他突然发现这么遥远的一个地方,在这个绿洲异域还有这样一座很有规模的城市,他大为惊叹,他看到是万贾云集,店铺栉比,货物如山,车水马龙,繁华热闹,而且是服饰各异,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商埠,就是说2140年前喀什就是一个国际商贸城。
  
  喀什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在喀什交汇,并从这里继续向西延伸,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再从克什米尔向西踏上通往西亚和欧洲之路,向南则进入印度次大陆,自然条件的险恶从来不能阻挡文明的往来。
  
  刘家杰:从西边来的商队,就是西方的商队,包括中亚、北非、南亚的这些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或者翻越喀喇昆仑山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在疏勒城停留,为什么要停留呢?因为他们翻越了一二十天的高原很惊险,这个路很惊险,活着下来很不容易,他们要稍定惊魂,稍做休整,一个是把货物分散,批发给当地的土著商人,一个他还要继续往中央王朝走,继续朝东走,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停留,要休整,所以这个地方就无疑成了一个货物的中转站和一个集散地。
  
  在张骞之后的两百年里,汉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东汉名将班超的名字也与喀什联系在了一起,班超曾经在疏勒盘橐城驻军达17年之久,南平北抚,东征西出,收复西域36国,平定了匈奴。
  
  刘家杰:这个南疆的势力整个是匈奴的天下,你想班超带36个人到这个环境很恶劣,政治环境很恶劣,自然环境又很恶劣的情况下很不容易,东征西杀,用各种英勇、谋略和绝然的手段,他能够立在这个地方,然后把亲匈奴的势力一个一个地干掉,培植的是亲中央王朝的势力扶植上台,班超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班超在西域生活了31年,在他70岁的时候,他的妹妹班昭代兄上书,希望班超能够告老还乡,班昭的文章写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于是七十高龄的班超得以回朝。此时班超年事已高,加上旅途劳顿,回到中原后一个月就去世了。
  
  刘家杰:他(班超)找了一个本地的少数民族做妻子,给他还生了一个小孩叫班勇。张骞找一个匈奴的女人生的娃娃叫张勇,他找的少数民族的娃娃生下来叫班勇,都取一个名字叫勇敢,在这个地方不勇敢是不行的,全靠勇敢,班勇最后继承他的父业,在这也干了有一二十年,把西域局势稳定住,所以他们父子二人在西域的统一大业上,稳定上怎么说他的功绩都是不为过的。[page]
    古代中原政权掌握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时,会对这里进行汉化渗透和管理;以游牧文明为代表的中亚文化在西域处于上风时,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就会影响到这里的方方面面,当这些文明在古老的喀什噶尔交汇时,维吾尔族这个民族还没有形成。
  
  刘家杰:就是回鹘的形成,就是维吾尔族古老民族回鹘,它的先祖的形成,喀什噶尔这个城市的名称的形成几乎是同步的,大体就产生在1100年到1200年。
  
  在高台民居的小巷里,有一家小小的私人博物馆,它的主人叫艾尼·阿布拉,其实这也是一个古董店。艾尼喜欢收集古董文物,他把多年的收藏都摆放在这里。
  
  艾尼阿布拉:这是和田于阗出来的,这是喀什的,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这是维吾尔族从历史上一直用过来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壶,这是喀什的花瓶,上面有章子、有文字,它这个花瓶上面的章子在丝绸上面也有,您看这个章子跟上面的一样。
  
  翻译:(以前)我们喀什的人用那个,这是装水用的是吧?我们维吾尔族以前不是没有水龙头,原来那时候,我们盛水的东西,然后说这个。它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前我们维吾尔族用的装水壶。
  
  听过艾尼和翻译的介绍,我们吓了一跳,原来这些貌不惊人的收藏竟然都有几百年历史,如此珍贵的藏品,艾尼在做介绍时,竟然把它们敲得邦邦直响,我们着实为这些陶罐捏一把汗。在我们的善意提醒下,艾尼在介绍他的其他藏品时,手里的木棍温柔了许多。
  
  艾尼阿布拉:这是当维吾尔族家里面来客人的时候,给他们洗手用的水壶,它的历史很悠久,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叫克堪,这是克堪的水壶,是古代时期用的,这是维吾尔族的水壶。
  
  翻译:它们的名字是不同是吧?
  
  艾尼阿布拉:这叫沙马碗尔,是烧茶水的。是喀拉汗王朝时期用的,这也是沙马碗尔,这也是,这是油桶,这是喀拉汗王朝时期用的花瓶。
  
  喀拉汗王朝,这个名字我们已经提到过多次,它是我们关注喀什历史、高台民居历史不能逾越的重要内容。喀拉汗王朝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建立的政权,公元9至12世纪的西域是属于喀拉汗王朝的,它长达371年的统治在新疆和中亚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公元9世纪,喀拉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全部集中在了喀什噶尔。喀什噶尔以确切名称出现,是在公元10世纪。在1804年成书的《回疆通志》中记载:“喀什,初也;噶尔,创也。”这句话可以分两层意思理解,一则指喀什噶尔为初创之大都,一则指喀什噶尔初创喀拉汗王朝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
  
  在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之前,这里的各个民族除了信仰佛教以外,还信仰萨满教、袄教、摩尼教、道教、景教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宗教是多元存在的。直到公元9世纪,喀拉汗王朝的统治者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这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开始向佛教盛行的西域其他地区传播。
  
  刘家杰:和田是我们整个新疆接受佛教最早的地区之一,比喀什还要早几十年,所以那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全部信仰佛教的,他的王朝大汗姓李,叫李胜天,实际上他是回鹘族,少数民族,他为什么要姓李呢?他追随唐朝,我是唐朝的下属一个王朝,所以他对唐朝很敬仰,很耿忠,所以他把姓都改了,改成姓李,唐朝皇帝姓李嘛,好像他是汉族,不是,他还是少数民族,这个喀拉汗王朝就向东部,向东南部,向和田,那个时候叫于阗,进军,这个战争打了47年,打了半个世纪,几乎你来我往,打得很惨烈,有时候喀拉汗王朝失败了,于阗佛教军的大旗就插在喀什噶尔城头上,你来我往拉锯战,而且在离喀什七八十公里的疏勒县英吉沙那个大戈壁上血战了好几次,这个战争打得很惨烈,
  
  佛教在西域有近1000年的历史,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四大佛教中心。喀拉汗王朝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离它最近的于阗佛教政权,持续数十年的战争残酷而血腥。
  
  刘家杰:喀拉汗王朝的首领第二个可汗,就是阿尔斯兰汗,第二个大王亲自带领部队,他的姐姐,就是阿尔斯兰汗的姐姐也亲自作战,你想一想这个战争打得女人都上战场了,皇宫公主都上战场了,最后他的姐姐战死在疆场上,阿尔斯兰汗自己也战死在疆场上,而且他死得很有趣,他是头和身子是分离的,他的头就挂在现在我们盘橐城,就是班超城那个城头上,叫佛教军给他挂在城头上示众,他的身体被埋葬在疏勒县的奥达木麻扎那个地方,身首分离,最后才把他的头颅安葬在咱们东湖小区后面一个高坡上。
  
  塔里木盆地南缘和昆仑山北麓留下的不计其数的麻扎和被破坏的佛教遗址,可见当年战况之惨烈。伊斯兰教在塔里木盆地彻底占据统治地位已经是15世纪,那是喀拉汗王朝消亡几个世纪之后的事了。
  
  刘家杰:伊斯兰教在南疆流行了五百年以后,在五百年之后才推行到北疆,才穿过天山以北,所以天山以北的伊斯兰教的资历比南疆要短五百年,所以这个佛教也很强大,在北疆都是佛教政权,抵抗得厉害,伊斯兰教过不去,过不去天山以北,所以在天山以南伊斯兰教就大体停留了五百年,然后五百年以后才扩展到北疆去。
  
  智慧是明灯,给盲人赋予眼睛,它赋予哑人以语言,死人以灵魂”。这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写在《福乐智慧》里的诗句,他是喀拉汗王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和学者,《福乐智慧》是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的文学作品,福乐智慧就是能够带来幸福的知识。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墓就在喀什市内,在诗人墓室的四壁上,用维吾尔、汉、英、阿拉伯4种文字镌刻着《福乐智慧》中的警句格言。
  
  刘家杰:他写的《福乐智慧》是公元一千零几十年代的事情,据现在也是一千年的历史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劝诫当朝的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的作品),要用法治来治理国家,要对老百姓要善良,很有劝诫性的,他编了几个人物,又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处事,从他们口中所表达出的一些语言,来揭示我们要用法治来治理国家,要用良政,不要用暴政,我们对老百姓要宽容,要学知识,要抓教育,所以他的观点理念是非常进步的。
  
  喀拉汗王朝时期另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和语言学家,是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拥有王子身份的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逃离了喀拉汗王朝的宫廷内乱,流亡十多年,遍访中亚地区的突厥语部落与部族,最终编纂成世界上第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大词典。
  
  刘家杰:他在中亚到处流浪,到处采风,收集整理了上万条突厥语的(词汇),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卫生、政治等等等等,农业、天象这些词汇,就是辞典就是辞典,他汇集了一大厚本子,现在汉语本已经翻译出来,有了,10年前我还找不到这样的汉语本,几年前已经有了,所以这个突厥语大字典,它和福乐智慧是同时代出现的,他们这两个人是同时代,这个作品也是相差一、二十年同时代才出现的,所以喀拉汗王朝是一个有出息的王朝,是一个有品位的王朝,就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和两个伟大的作品就说明喀拉汗王朝的文化是发达的。
  
  迄今为止,所有写喀什噶尔或与喀什噶尔有关的书,似乎都在向这座古老的城池致敬,其中包括已经失传的《喀什噶尔史》,还有流传至今的《拉失德史》,当然还有《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尽管时光已经给喀什抹上了一层异样的光彩,但它骨子里依然珍藏着古老的个性,这个性是姑娘身上五彩的艾德莱斯绸,是老妈妈戴着的褐色面纱,是银髯白发老者脸上的沧桑与从容,是孩子稚气大眼中深深的蓝……我们似乎已经认识了喀什,却又感觉它仍旧是那么地陌生。复杂跌宕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喀什的丰富与内涵似乎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完全说清楚。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