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展三秦古韵风采 助华夏文化腾飞

——访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三秦古韵风采 2011-08-05 22:36:19
文化,是一种泛义的称呼,大到地域,小到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理念。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民俗风情,自然也有其独有的文化底蕴。近两年陕西省在文化传播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很突出的成绩。为此,笔者找到了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女士,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近照

  文化,是一种泛义的称呼,大到地域,小到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理念。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民俗风情,自然也有其独有的文化底蕴。近两年陕西省在文化传播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很突出的成绩。为此,笔者找到了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女士,想要对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蒋惠莉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她,在人文历史这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一定的研究。当笔者走进蒋惠莉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房间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衣着简单朴素的蒋惠莉是那种一见之下便觉很干练,能做学问的人,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山水赋予了她温文庄淑的气质,跟她谈话,也时常会被她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要,更需要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有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升华,更需要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如何传播文化方面,蒋惠莉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一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需要用文化产业来带动:比如陕西有丰富的书画艺术,拥有很多专业书画家和业余爱好者,他们通过活跃的书画市场,带动了陕西书画艺术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交流,代入太多的商业元素和市场元素会让文化“贬值”,蒋惠莉则认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文化产业需要依托于文化,因为文化是它的“根”;文化则需要借助产业的平台传播,文化要传播,要传承,就要寻找一个载体,有了产业化的平台,文化才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正所谓行有所及,业有所专,蒋惠莉曾多次实地考察陕西的物质文化遗产,在谈到陕西省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的时候,蒋惠莉详细的为笔者介绍了陕西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 她谈到,陕西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独特性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时段的完整性。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是文化种类的丰富性。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三是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不但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又有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四是文化地位的至高性。陕西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是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不可比拟,不可复制和替代。六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按地域可分为陕北黄土文化、陕南巴楚文化,以及南北融合的关中文化。

  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资源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38416条,其中有62项列入国家级名录,例如西安鼓乐、秦腔、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华阴老腔、蓝田的水会音乐、安塞腰鼓、剪纸、皮影、泥塑等。二是种类非常繁多,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三是意义价值非常重要。四是保护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蒋惠莉还提到了陕西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因为中国革命是从这里转折最终走向胜利的。“延安革命旧址是灿烂的红色文化,这也是我们陕西旅游的首选地,这里的特色也非常鲜明。” 蒋惠莉说。

  除了传统文化,陕西还有着丰富的科技文化,杨凌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阎良航空城等一些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示范区。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也代表了陕西人立足传统同时又锐意进取的科学观、价值观。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如今在骊山华清池,每晚都会演出名为《长恨歌》的歌舞剧,再现千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霓裳轻舞,山水相映,长袖善舞的贵妃在华清池起舞弄影,仿佛人间仙境,华清池旅游景点也因此更加饱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千年前的文化在千年后再现辉煌,也是古人思想与现代人思想的深层次交融。蒋惠莉说:“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结合十分紧密,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公民的在物质文化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更多的追求在精神层次上的享受。”因为人们在文化素养上的提高,已经不满足仅仅的游山玩水,以前出门旅游,看山看水,现在更多的追求一种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对人文风俗的融入,对历史的解读等。

  这些年,陕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 在2004年的香港陕西经贸合作周以及去年的台湾陕西周,陕西省文化厅都曾与旅游部门紧密合作,为宣传陕西的文化旅游做过不小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曲江已经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大雁塔,以及现在的楼观道文化展示区赵公明财神庙,都已经将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为推动陕西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出了成效。

  蒋惠莉说,这几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很迅猛,有很多大型的旅游区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产业是依托于文化资源的,在这一点,陕西有着独有的优势;省文化厅在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上,主要是研究制定政策,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并进行一些日常指导服务,总结发展的经验,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这两年,陕西地方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这其中省文化厅做了很多的推进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需要传承与传播,就需要吸收新鲜血液。在今年新华词典的重编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一些现在的流行词汇。不少人觉得这是传统文化对新兴文化低头的体现。蒋惠莉认为,社会与文化都在日新月异发展,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的停滞不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需要保护,需要传承,但文化要发展,就要不停的接受新的东西,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文化要发展,要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我们在接受新思想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传统文化,不能忘本。

  还记得早些年,我们的爷爷辈,都喜欢在晌午的时候,拿着老式收音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摇头晃脑的听着秦腔;再联想到前两天看的新闻,陕西涌现出的许多80后秦腔表演艺术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换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喜爱西方名著、钢琴曲、小提琴,同时也被我们传统的民间音乐、古典诗词、民间戏曲所吸引,他们通过网络的方式学习诗词,传播戏曲和民间音乐。

  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开始喜欢传统文化,并将国外的文化与国内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风,但也丢了传统文化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蒋惠莉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如今文化的发展是跨民族、跨地域的,只要是美好的、健康的文化,都会很快很好的传播,我们在接受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同时,他们也在吸收我们的文化精粹,这是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我们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有不输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只要是美好的文化都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总而言之,文化在这一点上是不分地域的,当然我们在喜爱传统文化、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要吸收外来文化优秀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一些糟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乘凉风冬听雪,不同层次的人对文化的有着不同的欣赏方式,有些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些人则喜欢下里巴人。但很多人却将文化分为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蒋惠莉觉得文化不应有高低之分,“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欣赏什么样的文化,这取决于每一个人的需求,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自身文化素养有关,阳春白雪是一种文化,下里巴人也是一种文化,如同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高雅艺术;而老年人则喜欢秦腔,喜欢皮影,喜欢看腰鼓一样。” 蒋惠莉说:“他们都是对文化有着真正的喜爱,文化不应分高低。”

  蒋惠莉对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她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很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因为它保留着形成这个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群体或者社区对自身特性的认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所以它也是维系一个群体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纽带。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在提及今后我们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时,蒋惠莉坦言,这几年我省一直在为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改革,包括体制的改革,目的是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要改革,但是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事,并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为了促进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会一直努力的。

  清风十里送新曲,古韵朗朗奏秦声,祝愿蒋惠莉能在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好的带动陕西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也祝愿我省在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方面能谱写一曲新的篇章,在科技与文化方面齐头并进,实现陕西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腾飞!



(王松)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