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评论:学术造假处理不彻底如何挽回信心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评论学术造假 2011-02-12 10:04:58
是什么就终究会是什么,这样的信念需要不断有正义的个案处理结果来加固和重申。日前,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通告,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因存在严

是什么就终究会是什么,这样的信念需要不断有正义的个案处理结果来加固和重申。日前,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通告,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撤销奖项,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该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已经被西安交通大学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的该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原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

这是中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尽管有舆论认为,科技部的高调处理显得“严厉”,但其实很难说这是什么令人欣慰的胜利。与此次被撤销的国家级奖项存在因果关系的其他荣誉与待遇,省级科技奖项,甚至包括“长江学者”名号等等,都依然罩在造假者头上。不仅如此,被西安交大处理之后的当事人李连生,转而任职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并且还身兼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看不到学术共同体对不端行为的人神共愤,看不到摈弃学术不端成为普遍的共识,探究举报者的当下内心感受,究竟是拨云见日多一些,还是无可奈何多一些?

后续的处理结果当然可以再给一些时间,因为从一群年迈教授奔波于举报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四年时间,等了这么久,不在乎再等些日子。况且一个正义的结果,无论何时、以何种名目给出,其实都丝毫不会影响早已有之的公论。借由这次科技部的高调处理,其实有必要回顾和梳理一下,这起学术不端事件从被举报到被处理的个中细节,往大里说是期待制度破冰、对其他个案有借鉴意义,往小里说起码也可以深挖个案的责任归属、让本来已经迟到的正义有一个相对彻底的实现。

学术本身有它的一套规则,规则如果能够得到普遍遵守,那么一切便不存在藏污纳垢的可能。但问题就在于,规则不起作用,违背和篡改规则成为学术圈的体制行为,被人们所热切期待的所谓“零容忍”便只会成为天方夜谭。举报者说,没料到举报学术造假竟然这么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学术造假早已脱离了个人行为这一初级阶段,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起码是在集体默认和保护下的行为。举报者不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还极有可能遭遇威胁、利诱,甚至是赤裸裸的打击报复。

如果不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旁观者可能会想当然地以为,在科技部追回奖项之前西安交大解聘当事人的行为是自我纠错。但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举报一开始便遭遇到了校方的打压,西安交大校方曾“告诫”举报者,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不该大惊小怪。举报不仅涉及到学校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甚至以维护学术声誉为己任的学术委员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站在学术不端者一边。直到事件被中央级别的舆论监督节目曝光,才紧急召开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对造假者做出处理。直到目前,除了造假第一责任人李连生外,其他曾经协助打压举报者的责任人,并未得到应有的处理,“连相关的处分文件也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传达”。四年的不停举报,那么多封投向各个主管部门的举报信,那些曾经用沉默来应对的责任机构和个人,现在是否也应该有个起码的交待?

因此,即便是现在看来由科技部出面作出的严肃处理,也可能依然是不可复制的,针对其他不端行为的举报依旧会遭遇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对待。其实完全可以环顾一下四周,被那么多人呼唤的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有多么不切实际。造假、抄袭、剽窃……各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变得习以为常,成为任何一所高校都几乎无法幸免的噩梦,不同在于,是不是总会有那么一群人适时地出现,与那些学术圈的丑陋行为宣战,当然还包括,宣战的成本有多大,胜算又有多少。

期许学术环境的整体性变革,不能算是个别人的个别妄想。问题在于,是否有勇气对每一个被揪出的个案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处理?对学术毒瘤是不留情面还是遮遮掩掩,不仅是态度,而且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学术环境趋向良好的起码信心。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