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心中存大爱 无私天地宽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心中大爱 2011-01-23 12:47:19
作为专家,他是我国消化学科领域唯一的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他领军的科室为世界同行所瞩目;作为现代医学理念传播者,他的医学、人文学讲座轰动百所校园。

段晓宏 张华勤 李伟伟 李艳玲


樊代明校长谈“精品工程”

    作为专家,他是我国消化学科领域唯一的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他领军的科室为世界同行所瞩目;作为现代医学理念传播者,他的医学、人文学讲座轰动百所校园。

    他就是樊代明,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从学员到院士、从战士到将军、从医生到校长、从一名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到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主席,他的传奇人生,鼓舞和启迪着各行各业正在实现梦想的人们不懈追求和探索!

    “四医大现象”、“樊代明做法”,成为四医大近段时间热议的一大话题。近几个月来,笔者曾多次以敬佩之情采访本文主人公樊代明院士,帮助读者寻找这位医学专家的成功足迹。


医生可以救人
好医生等于救命


    采访者(简称问):樊院士,您好!听说您早年在西藏当过兵,这和您成为世界消化病专家有联系吗?

    樊代明(简称答):有。一是吃了很多苦,人生吃苦是很重要的。没有苦,没有艰难,就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世界观,科学的攀登更需要吃苦。30多年前我曾在那里当过两年多的兵,做过饭,喂过猪,当过卫生员,也站过岗。3年前,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西藏,昔日的营房已经看不到了,但曾经陪伴我一起站岗的那颗大树还依然在。当年19岁的我背着钢枪,在大树旁站岗。以后我做了卫生员,大树见证了许多故事。二是有些难忘的事,令我终生挥之不去。记得有一次,卫生员把一个战士送下山来,他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医生诊断不清楚,直到下午,才确诊是肠梗阻。这名18岁四川籍的小战士没能血洒疆场,却因医生的误诊,长眠于雪山。他临终前最想见到的亲人是妈妈,却永远也见不到了。晚上卫生队没有电,我提着煤油灯,同大树一起,为他站了一夜的岗。第二天,我们含着泪水把他安葬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离开那个地方时,我来到了这个战士的墓前,暗自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绝不能让无辜的生命白白死去。30多年后,我又回到那个地方,来到那棵大树前,百感交集。医生可以救人,好医生就等于救命;要做就做一个救命的医生。

    就是这两条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每当遇到困难,回想西藏经历的,我就觉得根本不是什么难题。科学研究遇到难题,想起那些战士无辜地牺牲,我们的责任重大,所有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了。


没有大的思路
就没有大的突破


    问:您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5年,您到日本癌症中心学习期间,有一位日本人说过:中国医生搞中医还行,但搞高科技项目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这位日本医生您还联系吗?

    答:前几年还联系,但现在不太见到他,应该说如果有名的,一般学术上都能见到,会议上也会遇见。当时大家一起喝酒,那个日本人说中国人在先进的技术上做起来比较困难,我深受触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要做高科技项目对中国医生来说虽有困难,但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努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我被选为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主席和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我们建成了自己的消化病医院,将来我们还要办亚太地区学习班,让来自全中国以及部分国外的高级消化病医生从我们这里培养出来,使西京消化病医院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消化病医院。这是我们的理想,绝非幻想。

    问:目前,中药出口仍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日韩等国用廉价的原料加工成“汉方药”或“韩药”,再高价返销中国。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们的中药,人家廉价买去做成“细品”,加精美的包装高价再卖给我们,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能力。中医药能否振兴发展、走向世界,取决于现实中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国粹”,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四医大仅仅看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制药。陕西秦巴山区有很多上好药材,当地人却拿去做柴火,或者卖到南方,然后让别人再把丹参、黄芪制成药以后买回来,人家一年挣上百亿。把道地药材开发做成精致的东西,需要因地制宜。地道药材在山上,拿到平地上来种,长得跟萝卜一样大,但功能也跟萝卜差不多,拿去卖没人要,因为里面成分不够。我们把西京消化病医院搞这么好,就是因地制宜。老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学不到,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让别人认可的事情。伟人创造世界,能人改变世界,常人适应世界,庸人抱怨世界。

    问:您认为高明的领导要具备什么素质?

    答:高明的领导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看到十年、二十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站在西安要看到北京,而不能光看到郑州。当然这样做是要受到很多非议的,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看得这么远。有些人会认为我们是错的,要不就是好高骛远。这就需要动员,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要做成大事业、大学问,需有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人生境界有3个,第一个是去掉一切你所不喜欢的东西,这个是要踩钢丝的,要担风险的。在现实中这会得罪人。我们现在要搞改革,舆论是最重要的,舆论跟上了就是节节胜利。所以你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站在山顶上,山顶的高度以你的头为准,你就会迈步众山低,放眼天际远。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第二个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光有目标,光有策略是不行的,要奋斗。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所以我崇尚唐朝的精神,唐朝精神包容开放,最重要的是干,是做。第三个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只要你站得高看得远,只要你努力奋斗,你就会取得成功。没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历史只承认精品
历史只能记住精品


    问:您提出的“十大精品工程”在四医大竞相争妍,请谈谈精品战略,其核心是什么?

    答:精品战略包括精品讲座、精湛医术、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尖成果、精英人才、精品党课、精彩年华、精良设备、精细管理,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又推出了精品学科、精品年会、精美护理,发展成13个精品工程,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精品工程。大家还会创造。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情况,因时制宜去解决其他的问题。精品工程中,每一个工程都是有针对性的,其核心是人。精英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人才,其他一切都会有。没有人,一切都会失去。我们要办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精英人才是关键,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现在不仅要讲精品,更要干精品、出精品,使精品战略成为科学发展观在四医大的生动体现。当然,今天的精品,未必是明天的精品,所以我们还要精益求精,精中求精,精后求精,求精不止,把精品办学的理念坚持和发扬下去。

    问:四医大选择精品战略的原因何在?

    答:唐诗三百首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是精品!历史只承认精品,历史只能记住精品。精品战略,就是要创造不随空间的扩展而缩水,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值的精品,精品讲求的是事物的最高质量。

    四医大选择走精品发展之路,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靠拼资源、拼人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靠创新赢得发展;二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赋予军医大学新的使命,我们必须对“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作出具体回答;三是军校精简与地方扩招的反差日益拉大,我们需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四是要想与世界强手过招,更要求我们练就绝技绝活。可以说,精品战略的实施,较好地回答了四医大未来发展的“靶子、路子和步子”的问题。从精品立校、精品兴校、精品强校入手,把优势集中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把品牌树立起来,使精品成为文化理念、价值追求,成为推动发展的载体、检验发展的标准。

    问:那么,您又是如何营造“人人学精品、人人做精品”氛围的?

    答: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质量是大学的生命。这个灵魂不能受干扰,这条生命线不能疲软。精品战略从2004年第一场精品讲座开始,我们尝试给老师10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金刚钻”。从附属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开讲,当时听众只有数十人;然后到学校的科学会堂讲,听众数百人;最后到长乐大礼堂讲,听众能达到两千多人。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学术活动每一个人必须带一个好朋友来,思路的变化,氛围变了,促进了交流。通过下大力气抓学术,把学术冲上去,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精品风暴。现在,校园里有的人为听讲座,不得不提前40分钟去占座位,来晚的只能站在过道上。精尖成果、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等报告不仅浓厚了学术氛围,更使全校人员形成了对学术的信仰和崇拜。

    问:实施“精品战略”给四医大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精品战略”的实施,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上的巨变。“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把一批人的水平给逼出来了,把一批优秀人才给逼到世界舞台上去了。在四医大,精品战略已经深入人心,精品发展的标准要求已经贯穿于教医研、司政后各个领域,精品建设的成效已体现于全面建设的各个层面,精品建校、精品强校已成为四医大目前发展的主题。精品战略的发源地就是西京医院,它的践行者也是西京医院,尝到甜头最多的还是西京医院。比如说SCI论文,有的医科大学一年不到100篇,而我们一个西京医院超过了200篇。再比如说,我们拿到了优博论文,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西京医院国科金达到65项,总经费7000多万元,医疗收入19.7亿元……这些都是历史辉煌,这都是可圈可点,前人没有做到的。


不做庸人 不当闲人 不成懒人


    问:您要求师生树立“不做庸人、不当闲人、不成懒人”,争当“推车人、拉车人、引路人”的价值导向,在您心中精英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觉得不一定要按一个标准去衡量,因为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只要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开一大步,不管这一步和别人比怎么样,对你自己一定是一大步。关键是要有思想,要有真才实学,要真抓实干,这就是我所说的“不缺人,缺人才;不缺想,缺思想”。

    问:四医大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培育精英团队?

    答:现在四医大有3位院士,12名长江学者,5个国家创新团队,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在国际学术领域独领风骚的精英人才。我们的人才工作出台了30条措施,以“百万”和“十万”为数量级资助奖励科技“帅才”、“将才”和“英才”;全面启动了科室主任竞聘上岗,不只是校内竞聘,还面向校外、国外竞聘。我们对100多个科主任普遍实行军内外及国内外的公开竞聘,通过评审答辩择优上岗,不光看资历,更要看业绩,我们对拟选升的高端专家进行公开答辩,对已经选升的金牌教授中“无课题、无论文、无成果”的“三无”教授公示亮相。所有的措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滚动发展、能赢得世界军事医学竞争的精英队伍。

    问:请谈谈您对用其心还是用其人的看法好吗?

    答:我认为一个人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人”,一种是“心”。一个人的本能是不可取代的,比如说智商。借助他本身的本能和本领启发他,调动他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能力是不行的,心再好事情越做越糟;但有本事不用心去做也是不行的。四医大对“厌岗不敬业、轻岗不尽责、荒岗不进取、废岗不育人”的不良作风是坚决杜绝的。我们不用庸人、不养懒人、不要闲人。一种就是你所说的“心”,我觉得这是智商和情商的问题。没有智商光有情商是不行的,没有情商光有智商也是不行的,有了智商和情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解决不了,就需要精神。精神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它是高于情商与智商的,事实上是没有的,但很多时候是很重要的。人要征服困难取得成就,无外乎智商情商加精神。为什么我的话大家容易听,我多数在大会上讲的是情商,如果还不够,那就用精神了。

    人生哲理有三条: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妈妈教的,是本能;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加了人为的因素在里面,说了些违心的话,做了很多违心的事;三是回到最初,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了精神境界。有人一辈子搞不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以遇到好的领导,他会指引你去爬山涉水。

    问:作为西安市科协主席、四医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医生,您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您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并且游刃有余?

    答:我觉得这是一通百通,科学和社会学的结合。给病人治病时,我也把社会的管理学融进去了,我当管理者时,把科学也带了进来。把所有的知识集聚到一起,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不单纯只完成一件事,所有的事情都可完成。很多人老是叮嘱自己只会做这个手术,其实你把手术做好了,也把身边人了解了。服务的对象不单只需要一种,他可能需要你全方位的服务。谁的本事最全,谁的服务最好。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我研究的东西可能会用到临床,反过来我在大学的管理可能用到学术,学术也可以拿到大学去搞管理,一通百通,游刃有余。

    问:听说您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点,您怎么能保持这么旺盛的精力?

    答: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能这样,也许跟身体的底子有关系,我在西藏当过两年兵,喂过猪、做过饭,身体在那个时候得到了锻炼。还有一个是,我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我太太很辛苦,我的岳父、岳母很辛苦。我起得很早,但每天有3次睡眠,使我处于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状态,更主要的是我在主动地工作。主动工作很重要,就是说你一天安排好事情,要主动去做,被动工作的话就很累。我做工作时精力很集中,会抓重点,所以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把以前的事情迅速忘掉,包括我刚才说的话、遗憾的事弹指一挥间,一下就过去了,失败的、胜利的都不去想,一直往前走。这样你就很轻松,精力总是非常旺盛。


敢把自己推上高山峻岭


    问:据了解,您在第三军医大学求学期间有一绝,就是背英语词典,背完一页撕一页。能否给青年人谈谈您的求学体会?

    答: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自己什么事情都做到极致。词典要是不撕掉,老认为这本书还是自己的。如果我撕掉一页,明天已经没有这一页了,迫使自己下狠心把它学会,直到记住为止。包括在科学研究上,我也这样要求自己,就是要把自己推上高山峻岭,推到断崖绝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智商。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越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常常就是胜利的曙光,从来如此。

    问:世界瞩目的西京消化病医院由一个科室发展而成,这个过程中最让您难忘和感慨的事情是什么?

    答:消化内科由很小的一个科发展成了一个消化病医院,经历了三十多年。如果我不是当副校长,可能这个楼建不起来;如果我不当校长,这个楼建不到这么好,当时很多人说,这个楼建成后将是空楼一座,建12层就足够了。事实上,最后结果是好的。怎么样想办法?不解决问题依然存在,解决了尽管我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最后成功是我的。无论再大的困难,也要想方设法解决。当你胜利以后,你就不觉得困难了,把一切都甩在后头。我曾在长江上游即兴写了一首诗:“波涛翻滚浪激天,横流穿泻只向前;轻舟踏波飞身去,回笑岸松空等闲。”

    问:从事几十年的科研工作,您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科研要以全球为背景,以世界定水准。眼睛应该看到全世界,把世界整个覆盖了,那你肯定知道需要做什么,这是第一点;二是科学家要靠自己的兴趣,靠对科学的忠诚度、好奇心,由好奇进入研究最后能得到结果。为了科学工作,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在我的心目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不是最好的,还有更好更大的工作等着我去努力。


永远向前走
否定到最后


    问:您能用简短的话来说一下,您是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和科研之路的?

    答:我的人生信条是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每一天必须前进,这是我做人的准则。因为停留在某一点上,生活并不光彩。无论对于我自己的生活或事业,都是这样的。在对待友谊方面,我们要做到“涛声依旧”,但在科学方面我们要力求创新,“不要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坚持否定到最后,不要跟随。光紧跟是出不了大成果的,也不会有创新。其实否定就是在创新,就是不满足,就是在前进。我是用否定的眼光看所有的事物,从来没有权威,从来都不觉得最好。当你否定到最后否定不了了,它就是正确的,那更是其乐无穷啊。

    问:您鼓励学生可以否定您,就没有担心过他们会超越您吗?

    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科学是无止境的,永远学不完。老师的生命是靠学生的生命延长的,老师的事业是靠学生的事业来延续的,只有一代成就一代,一代胜过一代,科学的生命才是永恒的。没有信心的人总会留一点“绝活”给自己,我不这样想。要当领头羊,对自己就要有信心;要永远往前走,不停留在一个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前方的路会有更多精彩。即便是我把事情教给学生去做,只要他们往前走,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提倡能者更能,后来者居上。所以人家说我,你相当于上了高速路,前头没有红灯,后头有追上来的,你必须跑,只有有朝一日没有油了才停下来。我告诉他们,有些人看到这种情况是一种悲观的失落或焦虑,我觉得,前头有走不完的路是我最

大的快乐!
采访手记


    记得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极其个性的。所以,学者的严谨并不排斥他的个性。”作为学者,樊代明院士博学、严谨,率性睿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作为领导者,他敏锐、果敢,高瞻远瞩,又虚心听取来自基层的谏言;作为医生,他具有大医精诚的风范,又不乏激情、幽默和风趣。然而,“说话显智慧,行动表真诚”,则是樊代明院士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