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连续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跨界组合”打造国家级精品
(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6日头版)
■本报记者 柯昌万 通讯员 赵贽 段晓宏 纪鹏
“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系统与标准”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辟了我军兵员选拔与评价新途径,成为国防兵役法规修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1月14日,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徐勇勇等专家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系统与标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四医大继2008年度、2009年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实现了该奖项“三连冠”。
自2007年以来,四医大连续4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发表SCI论文数量,均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茅;连续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创造了“四医大现象”。
用世界眼光打造精品
第四军医大学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00余项,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唯一、首例、首创。“九五”期间,尽管学校获得了2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但质量高、转化应用前景好的成果却较少。一位“211工程”建设评审验收组的院士委婉地说:“四医大人才济济、成果很多,如果有一个国家一等奖就更好了。”这话很刺人,但很客观。说白了,就是没有国内外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2008年年初,学校作出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掀起了精品风暴,先后实施了18项精品工程: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什么叫“精”?用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的话说,精品就是“品质最好、价值最高、为数不多且难以企及的部分,不是要保地方名牌,而是要创全国名牌、世界名牌”。精品战略,就是一种追求第一或唯一的战略。
打造精品的前提,是要有世界眼光,其中一个硬指标是发表SCI论文,博士无SCI不授予学位,教员无SCI不晋升技术职务。如此“硬”了3年,全校111个有科研任务的科室实现了“满堂红”,有些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发表了SCI论文。
当初反对发表SCI论文最强烈的竟是征兵检测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苗丹民。开始他与另5名教授联名反对,后来别人不吭声了,他成了“最后的堡垒”。找校长谈不通,他就找政委,结果两位领导的意见很一致:“该保密的保密,该写论文的写论文,不然,谁知道你在世界上算老几呀!”按苗丹民的说法,对SCI论文,他经历了从反对到被动再到主动的过程,他的团队先后发表SCI/SSCI论文30多篇,成了发表国际论文的“大户”之一。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系统与标准”,开辟了我军兵员选拔与评价新途径,成为国防兵役法规修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每个项目都是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的
四医大的3个一等奖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个项目都是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的。
“四医大党委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合力进行攻关。”樊代明说。
第一个一等奖胃癌项目,是以樊代明领衔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为主完成的,但这个消化内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化内科,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消化学界无可争议的全国第一;截至2008年,已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内的24项奖项。高层次人才中,除樊代明、吴开春两位领衔者外,还有被誉为“八大金刚”的顶尖人才,涉及肠胃、肝胆、影像等8个学科,他们在学术上人人有基金,科研上人人有成果,临床上人人有绝活。
知不易,行更难。四医大改革奖励办法,淡化排名,在校内同等贡献同等待遇,在政策上偏向于排序后面的人。疼痛项目中,李云庆是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长,从解剖学上对疼痛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军是“973”疼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蜜蜂毒疼痛模型,并研制出镇痛新药;胡三觉开展疼痛研究最早,首创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效应,并阐明了其组成和作用机制。谁比谁厉害,谁的贡献最大?在研究报奖署名时,谁先谁后呢?校长、政委反复和他们沟通,胡三觉高风亮节:“让年轻人在前面,我排最后。”老教授做出了榜样,年轻人还有啥说的,问题迎刃而解。
阳光操作教学科研“打擂”说了算
翻翻四医大3个一等奖主要完成者的简历,他们都曾被破格提拔,至少坐过一次以上“直升机”,30多岁就当了教授、学科带头人。陈军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来时还只是位助教,当年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申报教授职称要考英语时,恰逢他要到丹麦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按规定英语考试不合格就不得参评,但像他这样的人还用考英语吗?在规定与实际的矛盾面前,校党委请示上级机关,采取了特殊办法,先任命后补考。
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平均主义永远不会出人才。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直属校长、政委领导。没有办公地点,就把常委学习活动室腾了出来。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学校决定,对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六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破格晋升的是你,得这奖那奖的也是你,好处不能都给一个人啊!其实条件只有一个,阳光下“打擂”。3个一等奖的完成人都是经过层层“打擂”打出来的。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说:“知识分子对公平公正看得最重,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
评选精品课教员要“打擂”,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博士生留校、申请课题经费、竞聘科主任都要“打擂”。简单地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搞阳光操作。从教学、科研、人才工作上来说,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打擂”说了算。“打擂”使一些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也让按部就班的人坐不住了。
如今,四医大拥有4名两院院士、5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次在国际性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樊代明院士当选2013年亚太胃肠病大会暨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李云庆主任当选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委员会轮值主席,附属口腔医院赵铱民院长当选世界军事齿科大会执行主席。
仔细研究一下第四军医大学几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项目是从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专家凭个人兴趣来申报。
学校党委在研究制定“十五”科研计划时,提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思路:瞄准国际医学发展的前沿,围绕国家、社会发展和军队保障的重大需求,转变在国家科研体系中擅长基础研究的传统角色,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实现“从单步大跨到双步竞奔”的华丽转身。目前,该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开始走上一条“转化、运用、应用、升级”的科研创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