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科技日报] 第四军医大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连冠”的启示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媒体 2011-01-23 09:37:57
2011年1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教授、徐勇勇教授等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征兵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校长樊代明院士在指导科研


 
政委戴旭光在办公室

 
科技大楼
这一天,注定让更多的目光聚焦第四军医大学!这一天,注定让第四军医大人无比骄傲与自豪!
2011年1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教授、徐勇勇教授等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征兵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又是一个一等奖!“三连冠”——第四军医大学连续第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首个获得“三连冠”的军队院校。
回眸此前两个一等奖,分别是:2008年度,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等完成的“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胃癌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09年度,李云庆教授、陈军教授、胡三觉教授等完成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疼痛项目),攻克了慢性痛治疗这一世界性难题。
拿一个国科一等奖也许并非难事,连续两年拿国科一等奖也许有些偶然,但连续三年都拿国科一等奖,却应该有某种必然性了。特别是这三个一等奖,分属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三个不同领域,实在太难!
位处西北、前些年颇有些“低调”的第四军医大学,如同一匹“黑马”冲出重围,连拔3个头筹!这一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启示一:传承历史与开拓创新
四医大合校50多年来,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00余项,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唯一、首例、首创,硕果辉煌、大师辈出。她曾经是排在全国头20名的重点大学之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22所大学之一。虽然进入新世纪后,她有些似陕北的地形——“塬多峰少”。低不低,俯视平原;高不高,仰视高山。但正是这“塬”的沉淀与积累,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如今,条件成熟,以至井喷!
“我们能够获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精品战略。”征兵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苗丹民谈到获奖话题时如是说。
胃癌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校长樊代明说:“连续拿到三个一等奖,校党委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的《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起了重要作用。”
是啊,对他们来说,不少重大突破都是在精品战略大平台中得到推进的。
精品,“是事物品质最好,价值最高,为数不多且难以企及的部分”,这是字典上写的。精品,“不随空间拓展而缩水,可随时间推延而增值”,这是樊代明说的。
精品战略从何而来?樊校长娓娓道来:“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很强烈的危机感。改革开放以来,竞争不断加剧,很多优秀人才优先选择东南沿海。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新使命,不向先进水平看齐,我们是要吃亏的。国际上,西方军队科研发展很快,跟不上就要落后;横向和兄弟单位比较,地方院校整合,军队院校受到不小的冲击,四医大不上不行啊。历史是个接力棒,我们不能吃老本,必须改革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子。”
危机在肩,时不我待!
2004年,樊代明推出“精品讲座”。不管你是大教授还是小医生,每人8分钟,讲你的学术观点、成果转化,不能说多余的废话。为了讲好这8分钟,每人需要在底下排练四五十次,多数历时3个月以上。
几年下来,百场讲座,从一个教室到会堂再到大礼堂,最多时人数达数千人,每有讲座还需要提前占座位,来晚了只能站在过道上、窗户外听。
2008年,校党委总结经验,在多年学术科研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决定把精品战略确定为学校未来40余年的办校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
这个精品战略包括18项精品工程: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英人才……一时间,刮起“精品风暴”。
精品战略中有一项精品工程是精优论文,其中一个硬指标是发表SCI论文,博士无SCI不授予学位,教员无SCI不晋升技术职务。
这个指标一出来就遭到很多人反对,反对发表SCI论文最强烈的竟是征兵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苗丹民。找校长谈不通,他又找政委谈,这两位领导的意见很一致:该保密的保密,该写论文的写论文。不然,谁知道你在世界上算老几呀!在这种“逼迫”下,苗丹民的团队先后发表SCI论文30多篇。
如今,全校111个有科研任务的科室实现了“满堂红”,有些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发表了SCI论文。
2008年,学校获得各种基金达到4.5亿;2009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249项,发表SCI论文达500多篇,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2010年,发表SCI论文近800篇。近年来,四医大连续四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发表SCI论文数质量,均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并且连续3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造了国内医科大学中令人赞叹的“四医大现象”。科研实力可见一斑,如此获奖也就不足为奇!
回头再看,“塬”与“精品”,看似有些不融,其实两者是非常关联的。“塬”是蓄积,是等待,借助平台、力量,即在精品战略的催生下,自然会成为“峰”!
启示二:“高端的”和“有用的”
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年发表SCI论文也是世界第二,却为什么整体科研水平依然很低?为何搞不出当年人工合成胰岛素那样的科研成果?四医大提出,科研必须坚持两条标准才能有出路,一是研究高端的课题,二是研究有用的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适龄青年中社会心理问题逐步增加。而随着现代战争高科技要素的增加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对军人体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带兵的人都知道,就算一个单位只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战士,也会大大影响部队日常建设。四医大苗丹民和徐勇勇等历经19年,首次建立了我军完整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征兵项目在全国应用后,阻止了77.1万有明显躯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应征青年进入部队,为特殊兵种多输送优秀兵员23.8万,飞行学员训练成才率提高12.4%,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兵员质量。
这个项目就是典型的“高端的”和“有用的”课题,胃癌项目和疼痛项目也同样如此。
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无不是大协作的结果。为实现“高端的”和“有用的”这两个目标,樊代明提出学术发展过程需要“四聚”的战术理念,第一个是聚焦,即聚焦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问题;第二个是聚集,即聚集发展力量,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科研力量;第三个是聚合,就是相互间的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第四个是聚变,即产生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成果。
疼痛研究是四医大传统优势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三支从事疼痛研究的团队。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李云庆教授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脊髓内与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研究,神经科学研究所胡三觉教授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下行抑制系统镇痛和交感神经调控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研究,附属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陈军教授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生物毒素致痛的研究。为促进疼痛研究早出成果,出大成果,校领导专门召开了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专题研讨会,“聚集”“聚合”的策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并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在这一策略指导下,“聚焦”神经病理性痛协作攻关的方向和课题,很快便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大奖,产生了“聚变”。这给人很多启迪。
四医大对科研和人才的支持与推动是很给力的。他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科研本身规律,组织学科群建设讨论,凝练了130多个学科方向。对于科研,党委是给钱、给物、给条件,特事特办、快事快办,在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苗丹民的课题研究,校科研部支持、参与,多次与总部协调沟通,提供专项经费资助苗丹民建立了心理测评实验室,此实验室2000年被评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校对苗丹民的教研室是要编制给编制,要人给人。1999年,心理教研室博士生被确定为转业对象,苗丹民坚决要留下这个人才,学校最终同意。如今,苗丹民能在这个边缘的边缘学科扎根,并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离不开四医大一次次“施肥”与“浇水”。
要有“高端的”学术成果出现,必须具备世界眼光。尽管编制少、任务重、工作忙,但在四医大,不仅学校派留学生,科室都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选送学生到国外深造。三个一等奖获奖者的单位中,骨干差不多个个都是海归。他们在紧盯医学前沿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攻关方向。
国外上有一本《临床医师肿瘤杂志》,影响因子高达87.92。如果你对其中的论文有质疑,得到杂志和原作者的认同后便能以读者质疑(非论文)的方式发表。2010年前4个月,这本杂志共刊登全球提出的39个质疑,其中26个是四医大提出来的。
拿了奖不是最终目的,拿了奖首先要否定自己,要彻底地否定自己,这样才会有新的开始。每次获奖庆祝大会开完后,紧接着学校就组织获奖者谈获奖后的遗憾。胃癌项目列出五大缺憾,疼痛项目讲了六大缺憾……都刊登在《医学争鸣》杂志上;李云庆的题目是《“痛”己之不足——谈疼痛项目“国家一等奖”之“痛”》;苗丹民则是反思,“我们只解决了谁能当兵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谁能当什么兵的问题。”
这应该给所有科研者很大启发:一个缺憾就是一个新的堡垒,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就会催生一个新的技术进步,“高端的”和“有用的”就这么进一步升华。
回头再看,“高端的”就是前沿,“有用的”就是应用,这是科学研究的两大方向。前沿是世界的,应用是成果转化,四医大抓住了科学两大“命门”,自然会取得辉煌成功!
启示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谈起为何能获得大奖,苗丹民和徐勇勇感触颇深,“最初立项时,我们自己都没有太大把握,因为心理学有点软科学的性质,对于冲击军队和国家大奖信心并不是很足。但是科研部不这么认为,一直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科研部完全扮演了一个‘主管’的角色,他们服务科研的意识非常强。”
采访中,曾担任近10年学校科研部长的副校长王茜满脸笑意:“现在有种农民收获庄稼的感觉,特别喜悦。我们的‘土地’很肥沃,我们有着几十年的历史积淀,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我们‘种子’也非常好,这些获奖项目都是我们的优势学科,源于科研上的长期积累,他们大都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淀,是人民和军队普遍关注的重大需求。”
科研过程中,不光科研人员要具有世界眼光,要紧盯“高端的”和“有用的”,科研管理人员也一样。据介绍,科研部从部长到参谋几乎全部是博士,这决定了他们在科研上有一定话语权。四医大党委要求他们当专家型参谋,这个专家不是医疗专家,而是服务专家。专家教授必须由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来引导,以弥补专家的缺憾,以及他们无暇顾及的领域。
在科研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四医大现在是基础和应用科研并重,实现了“从单步大跨,到双步竞奔”的转变。
同时,与有的学校申请基金教授“跑单帮”不同,四医大是机关陪着教授去答辩。在一个大雨磅礴的下午,四医大科研部原副部长冀勇来到评审组一位院士的门前。见到这位淋得落汤鸡似的大汉,得知他是为一个课题来征询意见时,院士便问:“你是课题组的第几负责人?”冀勇回答:“我不是课题组成员,是分管科研的老师。”院士顿时感动了,认真看了课题报告后,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说:“像你们学校这样重视科研,机关这样为专家服务,少见,少见!
这位院士所说的“少见”在四医大司空见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分管的基金申报指南一下来,科研部就会连夜写出指南解读,第二天就会分头去找有关专家,研究如何申请基金。这里面,科研部门穿针引线、组织谋划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跨院系联合、校外联合,科研部门就得帮助跑腿;联合申报,谁当首席,谁当课题组组长、副组长,科研部门就得协调;课题适不适当、能不能中标,科研部门就得把关。
除了国家一等奖外,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肿瘤分子成像是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申报这个项目的人很多,前一年全国招标流标了。吴开春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一年内发了4篇相关论文,并应邀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具备申报基础。但是这个重大项目涉及到物理、化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光靠一个领域无法完成。科研部找到吴开春,研究联合申报。他们先把本校有关科室联到一起,又联合中科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有关专家,有人戏称这是组成了一个“小科学院”。科研部的同志与专家们一起昼夜不停地整理标书,忙了2个月,最后,以吴开春为首席科学家的联合团队一举拿下了这个重大项目。地方专家都很羡慕四医大的专家,“难怪你们的成果出得多,原来是有学校做后盾!”
的确如此,有时科学家碰到的困难,机关一出援手可能就解决了。征兵检测项目涉及全国2000多个人武部的人员培训,这是把科技转化为战斗力的重要一环,这么多人来校,接送站和吃住全靠教研室主任是解决不了的。校领导说:“这些事让机关去干,你们就安心上课吧。”
此外,在报奖的具体做法上,学校限制了国家二等奖的申报,不是刻意为了获得大奖,而是因为国家二等奖一般都只解决了这个领域的某个问题。逼着科研人员把课题继续深入下去,要科研人员耐住寂寞,直到能够解决这个科研链条上所有重大问题,直到产生真正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就是要把“小南瓜培育成大南瓜”。拿奖不是目的,把科研链条弄完整,真正解决问题,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2005年,苗丹民的军校学员心理选拔研究成果“初级军官胜任特征及心理选拔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有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他们经过讨论,认为这一成果还不完整,还只是一个“小南瓜”,没有同意申报。同样,2006年、2008年,他们又分别获得两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却依然因为没有解决完整的问题,没有同意申报国家奖。在科研部门的“逼迫”下,他们在科研上又做了补充,同时联合了空军招飞局和中科院心理所,最终成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头再看,并不是所有单位都能够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静心科研。往往科研人员就是“一条龙”自己做下来,跑项目、做科研、再转化,更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以外了,科研水平和成果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科研工作是有组织的学校行为。比起其他有些单位来说,我们很幸运。”苗丹民如是说,给人很多感慨。
启示四:联合才能出精品
“我们搞科研、谋发展,都希望出大成果、‘抱金娃娃’,但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很难有大成就。只凭一身豪勇,只靠单干或少数人干,常常错失良机、事与愿违,甚至抱憾终身。不愿长期默默奋斗,为了晋职、获奖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甚至‘摘幼瓜’‘宰幼仔’,在军内外都屡见不鲜。”政委戴旭光说,“我们对此有清晰地认识。”
四医大的三个一等奖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个项目都是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的。反过来说,仅靠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很难获得一等奖的。四医大党委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分头合力攻关。
第一个一等奖胃癌项目,是以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为主完成的,但这个消化内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化内科,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消化学界无可争议的全国第一;截至2008年,已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及国家发明奖在内的24项;医研规模第一,拥有10个病区370张床位,总面积3.3万平方米的消化病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高层次人才第一,除樊代明、吴开春2位领衔者外,还有被誉为“八大金刚”的顶尖人才,涉及肠胃、肝胆、影像等8个学科,他们在学术上人人有基金,科研上人人有成果,临床上人人有绝活。
第二个一等奖疼痛项目,李云庆是神经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陈军是唐都医院疼痛研究所所长,胡三觉是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三个团队分属不同的部门。李云庆、陈军、胡三觉教授的团队,横跨基础和临床两大领域、三大科室,靠的就是“合纵连横”的智慧、“抱团打天下”的精诚。
第三个一等奖,苗丹民是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徐勇勇是军事预防医学系统计学教研室主任。他们还联合了空军招飞局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一起攻关。它符合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大趋势,“大拼盘”做成了“大菜系”。
“我们鼓励创新,整合力量。校内评奖,我们都是同等待遇。通过调整,使‘文人相轻’变成‘文人相亲’,大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亲密战友。过去是搞小南瓜,这样培育不出大金瓜。我们整合力量,解决鸡头和凤尾的关系。”戴旭光说。
在整合力量方面,四医大创新新老交替机制,在梯队培养成效上下功夫。过去,老的不愿意退,打压排挤人才;现在,他们提倡主动让贤,老的待遇和人才梯队培养成效挂钩,建设活力迸发的精英人才梯队局面正在形成。
疼痛项目中,李云庆是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长,从解剖学上对疼痛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军是973疼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蜜蜂毒疼痛模型,并研制出镇痛新药;已经73岁的胡三觉开展疼痛研究最早,首创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效应并阐明了其组成和作用机制。胡教授高风亮节:“让年轻人在前面,我排最后。”老教授做出了榜样,年轻人还有啥说的,署名问题顺利解决。征兵体检项目中,徐勇勇最早涉猎这个领域。国防部有关专家来学校听他的汇报,顺便考察了苗丹民的研究,这才加大了对他的投入。从时间上说是一先一后,从成果价值上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排名谁先谁后?从推动科技进步的大局出发,问题迎刃而解。
“这其实不只是个讲风格的问题,更是个适应科学发展规律的问题。我们鼓励大家集智攻关,不管你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完成人,在校内,都是同等待遇。我们就是要淡化排名,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科研人员最好的待遇。”樊代明校长说。
得奖的是几个人,受鼓舞的是一大片。四医大很多人从三个一等奖中受到了启发,要出大成果得搞大联合,拉大队伍。四医大附属口腔医院的金岩教授是我国第一块、世界第二块人造皮肤的发明者,2010年国家重大科学计划指南下达后,他联合三医大、港大、华中科大等院校的知名专家,联合申报“骨代谢项目”取得成功,3000万的基金来了。
回头再看,单打独斗已经落伍,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强调团队合作。正如西京消化内科的学科文化《大雁颂》所说:“我力有限,靠你众力搏程,我力有限,靠你定向领航,遥遥苦辛路,浓浓同路情,为了那一天,启程——”
启示五:创造科研好环境
“知识分子对公平公正看得最重,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政委戴旭光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公开透明、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四医大与精品战略相配套的是“阳光治校”,简单的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搞阳光操作。这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在总部和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党委阳光决策、机关阳光操作、基层阳光运行、个人阳光发展的格局,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健康向上的氛围。它与精品战略一起构成了大学发展的“一体两翼”。
“具体到科研、人才和教学上,就是打擂。评选精品课教员要打擂,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要打擂,博士生留校要打擂,申请课题经费要打擂,竞聘科主任也要打擂,上台述职、答辩,专家团打分。公开透明,大家服气!”戴旭光说。
2007年,学校拿出400余万支持军事医学重大项目研究,靠打擂。报课题、讲能力、定目标,评审团由校领导、校内外的院士、长江学者组成,结果5个课题中标,最少的40万,最多的课题组135万。中标后还要进行中期考核,没有按进度完成要减少经费。
打擂是为了公正,打擂的标准是关键。例如,现在科主任是面向军队外、国内外聘用,任期考核还附加了若干条件,其中一条是学科梯队建设。如果没有培养接班人,或者接班人水平不高,你一样下台。
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没有办公地点,就把校常委活动室腾了出来。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当年10月,学校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宣布每年拿出750万元,用于支持人才科研项目和生活补贴。2007年,学校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又将人才基金提高到1000万,对通过打擂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6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目前,四医大拥有4名两院院士、5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次在国际性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樊代明当选2013年亚太胃肠病大会暨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李云庆当选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委员会轮值主席,附属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当选世界军事齿科大会执行主席……整体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塬多峰少”“将多帅少”的状况一去不返了。精品战略和阳光治校的机制,整体推进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回头再看,创造科研好环境,搭建科研好平台,让科研者公平竞争抢机会,安安心心搞科研,一定会有好的科研成果横空出世。四医大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如此看来,四医大三连冠并不是偶然,它有着内在的必然性。放眼未来,它们将只是四医大科研群峰中的三座而已,这里会有更多的化“塬”成“峰”!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