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限车能否让出行更顺畅
本报记者 高博
■ 新闻缘起
2010年12月23日下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提出对小客车实施数量调控和配额管理制度。《细则》规定:2011年北京发放的汽车牌照总数为24万辆,通过“摇号方式”每月平均发放2万辆。这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北京市民即便有钱买车,也未必能有让车辆上路的资格。这个被称为北京“史上最严厉的治堵政策”引起了广泛热议。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北京“摇号治堵”,成了新旧年之交最引人关注的消息之一。大城市的拥堵顽疾,是否会因为24万的机动车数年增上限而明显改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有多年心得。他之前倡导的很多意见,在北京市治堵方案中都有体现。在他看来,限制小汽车增多是积极的举措。但另一方面,从根本上缓解拥堵,还得等到公交系统完善之后。赵杰还认为:交通的改善不仅是交通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协作。
———— 拥堵原因 ————
以往的鼓励政策导致机动车结构失衡
“小汽车是造成拥堵的最大因素,改善其通行可以暂时缓解拥堵,但又鼓励更多的小汽车上路。”赵杰谈到近年来的治堵经验时表示:如此下去,永远摆脱不了“拥堵—治理—拥堵”的循环。
“北京的交通政策比较模糊:一方面提出要大力发展公交;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改善小汽车出行,比如加快建设新的纵横干道和立交桥。”赵杰认为:“双向鼓励”的结果,使有限的资源起不到治堵的效用。铺设公路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
“如今的拥堵是鼓励小汽车导致机动车结构失衡的结果。”在赵杰看来,政策如今只能“一头重”,明确倾向公共交通,才能调整结构,根治拥堵。
“在以往‘双向鼓励’的模糊政策下,占用公共道路和空间资源更多的小汽车,没有付出相应的补偿。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公交改用私家车。”赵杰认为,由于政府制定政策时,不可能只考虑到交通服务,还要顾及到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有车群体的利益。它们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因此政府一直很难采取立场鲜明的限车政策。
但拖延到现在,当车量增长到依靠限号出行也不能解决拥堵时,更加强硬的政策也就不得不出台。有研究表示,一旦汽车数量增加到650万辆,北京街道将饱和。因此在如今470万辆时出台摇号限车措施,可谓应急之举。
“未来人们将意识到,便捷的公交系统才是当务之急,”赵杰说,“我们必须承受调整机动车结构的‘阵痛’,才能够达到治理的目标。”
———— 专家观点 ————
不解决公车问题,北京交通拥堵难以突破
另一方面,赵杰认为,治理交通拥堵不能全拿私车开刀。实现公车零增长,也是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重要突破口。
赵杰认为,公车造成公交拥堵的效率更大,因为它在一天之内的出行里程数和次数,是普通私车的3倍左右。因此一辆公车在占用道路等公共交通资源方面,顶得上3辆私车。
“不解决公车问题,北京交通拥堵可能永远难以突破。”赵杰说,“尤其是在公车对价格因素不敏感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当前出台的许多整治政策对公车完全不起作用。”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北京作为首都,各级政府部门的用车最为集中。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
在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只有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公车零增长才能得到落实。
赵杰认为要落实“零增长”,首先应该公布当前北京市公车的具体数量。其次,对各类公车应有统计和清理,防止以公车之名行私车之实。最后,要引入社会力量对公车使用加强监管,比如可以对公车的牌照使用不同的颜色,便于社会监督。也可以像香港一样,在网上公布各单位的公车数量和用途等。
畅通公交是成功治理拥堵的前提
如果公交系统质量不佳,对乘客缺乏吸引力,那么即使限车,也消除不了人们购车的需要。“公交系统不能保证人们按时按点到达,许多人就被迫选择买车。”赵杰介绍说:在日本等公交发达的国家,人们乘坐公交从一地到另一地,用时可以精确到分钟。
而在北京,公交让人无法预期成了一种隐形成本。加上恼人的换乘系统,不畅的巴士路等因素,公交服务的落后使许多本乐于公交出行的北京人转为私家车主。
赵杰认为,治堵的着眼点应该是便利人的出行,而不是车的出行。“事实上拥堵的问题不可能所有都解决。政府能做到的,是构建一个不拥堵的公交体系。”
赵杰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交通系统能完全满足人们无节制的需求。而满足所有类型的出行需求也不是政府的义务。打比方说:就好像政府应当保障基本住房,但不能保证人人都住
宽敞一样。顺畅的公交系统就相当于保障房。
在保障人们的基本出行需求的前提下,使用小汽车就类似于一种占用资源更多的奢侈行为,而拥堵本身就成为使用小汽车的成本,从而引导车主改变交通方式。
关于理想的公交体系,赵杰谈到两点:一方面,应当有类似于日本的通勤火车,从城郊40分钟内开到城中心,保证市民最重要的出行需求——上下班;另一方面,应当实现公交系统“门到门”。
以往人们购买小汽车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小汽车可以“门到门”。公交系统实现“门到门”,既应该有深入社区的班车线路,也应该有更多的换乘系统,以及一系列相应设计。“比如在香港和上海,都有十几个出口的地铁站,让人们下车后能直达目的地。”赵杰认为:公交系统有竞争力,治理拥堵就有了基础。
治堵不光是交通部门一家的工作
赵杰明确地认为:拥堵的治本之道,就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并用价格杠杆调节人们对私车出行的依赖,通过调整人们的出行结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另一方面,他认为治堵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城市交通需要从短项目、粗放式、单一部门的管理,升级为动态性、精细化、智能化的多部门协作。
赵杰介绍说:交通管理是长期性的滚动过程,需要根据动态变化,不停地调整。例如,某个小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了,道路规划和公交接驳是否跟上;城市公共建筑增加了,相应的路标是否完善了;某一路段不同时段车流量差别很大,是否引入智能交通来引导。各种注重细节、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都可以降低拥堵程度。
此外,赵杰认为城市交通管理并不是交通部门一家的工作,而是多部门协作的动态工作。比如市政部门主管道、桥、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部门主管道路设计规划,建设部门主管招标、施工与质量监管,交通与公安部门主管道路运行,各企业则主管公交线路运营和服务。任何一个部门监管不到位,就无法铲除交通拥堵的隐患。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