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热点聚焦:回眸2010热门产经话题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热点聚焦回眸 2010-12-27 09:33:54
2010年,赚钱的企业确实多了,这有力佐证了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但也应当看到,在这些赚钱的企业中,不少只是刚刚走出困境,是否已经走进上升通道仍待观察。在庆贺企业扭亏为盈、利润大幅增加的同时,企业更应当思考如何让好景常在,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出海“淘金”看并购

  本报记者 陆娅楠

  从武钢控股非洲利比里亚铁矿项目,到吉利收购全球知名车商沃尔沃,从当当、优酷等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到中铁建、中国南车等老牌央企进军海外高铁项目,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淘金”的领域更广,金额更大,目标更高,堪称“井喷之年”。

  这是中国企业“不差钱”的一年。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多的是劳务输出和产品输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国之一、新兴市场第二大对外投资主体。仅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国企业在11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363亿美元总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4%。

  这是中国企业“争上游”的一年。2010年,能源矿产依然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目标,这既是中国的能源战略,也体现了制造业大国向产业链上游升级的趋势。今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在能源矿物产业的海外并购共25项,金额高达216亿美元。这其中,武钢、中钢海外收购铁矿石项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投资委内瑞拉油气项目都颇引人关注。

  这是中国企业“蛇吞象”的一年。2010年,中国企业对海外高技术企业的投资日益增多,“后来居上”的戏码再次上演。在世界舞台寂寂无闻的吉利集团,联合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北欧最大的汽车公司——沃尔沃。中国南车牵手美国通用建立合资公司,中国高铁技术将有望输出美国,这将是中国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第一次技术输出。

  “走出去”硕果累累,与近些年来中国企业积累的“出海”经验不无关系。在“走出去”的路上,中国企业更熟悉海外游戏规则,多了几分智慧。中金岭南收购加拿大全球星矿业公司97.77%的股权,就是依靠其控股子公司澳大利亚佩利雅公司的身份优势,避免了以往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遭遇的诸多限制。在“出海淘金”途中,中国企业掌握了更多核心技术,多了几分“敢为人先”的胆量。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接连打败来自欧洲、日本的跨国企业,成为中亚铁路提速的机车供应商,靠的就是与国际同步的技术标准与可以量身定制的技术实力。

  当然,“走出去”有甜也有苦。2010年也是中国企业频频遭遇“软门槛”的一年。人为设定的贸易壁垒让中国企业吃尽苦头。5月,鞍钢打算入股美国钢铁企业,遭遇美国国会议员顽强阻击;8月,华为与中兴竞标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的蜂窝网络升级项目,却因“可能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被拒。对软环境的不熟悉也导致企业的“水土不服”。中铁建为沙特修建第一条轻轨,按合同工期为22个月,实施中却发现扣除斋月、朝觐等宗教习俗和作息习惯,实际工期仅16个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投资环境正日趋复杂。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大幅提高外国投资门槛。据近期联合国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投资政策报告》显示,这些国家的投资政策中,限制性措施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增加到2009年的30%。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布局更加重要。正是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子越来越快,驾御海外市场软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

  

  潜流涌动说重组

  本报记者 白天亮

  企业间的重组并购,2010年显然没有2009年热闹。

  民航业,2009年有东航上航重组、国航并购东星、川航入主鹰联等一系列大动作,2010年则只有国航控股深航一例。汽车业,2010年数得上的或许只有广汽与吉奥合资一例。同样,2010年也没有像2009年中粮并购蒙牛、山西煤炭大重组等引发无数议论的并购事件发生。

  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并购案例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所涉金额低,主要发生在中小型企业,大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较少。这种状况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因为早在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就已经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很多人以为,2010年肯定会是国内企业重组并购风起云涌的一年,特别是国家在重点推进重组的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这6大行业。然而时至年终,这些行业的重组并购事件并不多。

  重组步伐放慢,释放出这么几个信号——

  其一,企业经营状况普遍好转。当外部环境不佳、企业经营遇阻之时,行业内的重组往往发生得最多,且重组速度快。之前民航业内的几起重组事件都是因为其中一方陷入经营困境,不重组就有可能破产。如果企业普遍效益不错,是否重组、和谁重组、重组又为了什么,必然要面对更多考量。

  其二,企业间重组更为慎重。前几年,一些企业热衷于“低成本并购”,往往一年间并购好几家,迅速成为行业内的前几名。而随着一些并购龙头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一些企业重组后迟迟无法融合,重组所潜藏的风险越来越为人所重视。今年7月,首钢与吉林国资委签署《重组协议》,出资25亿元控股通钢集团。此前,通钢一直是个“烫手山芋”,2009年7月建龙集团拟入股通钢,没想到遭到通钢职工抗议,建龙委派的总经理遭围殴致死,随后当地政府宣布“建龙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这让业内对通钢重组变得格外谨慎,而首钢的最终入主也是历时一年反复考察、多次协商的结果。

  其三,更尊重市场,避免“拉郎配”。在以往的企业兼并重组中,不少是由政府牵头促成的,有的甚至是政府直接介入。但今年以来,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委,都多次强调“强扭的瓜不甜”,要避免“拉郎配”。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谈到6大行业重组时,明确表示兼并重组的行为主体是企业,政府会充分尊重企业意愿,让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相当一部分采取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子公司的方式,这种方式肯定不如行政划拨来得快,但更遵从市场规律。

  回眸2010年,大的重组事件不多,但让人看到企业对重组的态度更加稳健、政府部门更加尊重企业意愿等积极的方面。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是国内企业重组并购暗流涌动的年份,不是企业不重组,而是考虑更慎重、准备更周全。经过充分的酝酿,或许,明年将真正迎来重组并购的高峰。 

  

  

  打乱仗与乱打仗

  本报记者 冉永平

  2010年,中国的企业界弥漫着火药的味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企业间包括企业内部的争斗轮番上演,甚至不断升级,闹上法庭、对簿公堂的事件屡见不鲜。

  ——“3Q之争”殃及池鱼。

  9月,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公司360推出针对国内著名及时通信平台QQ的隐私保护器,随后又推出“扣扣保镖”,声称可以屏蔽QQ弹窗和广告等功能。此举拉开了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公司与国内最大的及时通信公司腾讯间的互相攻讦。11月,腾讯发表《致用户一封信》宣布,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3Q之争”迅速升级,而软件的用户们陷入麻烦。最后,作为行业主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出面,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并责令其公开道歉。

  ——蒙牛伊利曝公关黑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直就是冤家路窄的两大奶业巨头再次粉墨登场,10月中旬,网上惊爆蒙牛雇佣网络公司恶意损害伊利的内幕。继而,早年伊利曾经以恶劣手段对付蒙牛的老账也被翻出。这对同出内蒙古、而且渊源颇深的奶业兄弟再次大打出手。此后,伊利报案,警方迅速介入调查。蒙牛公开道歉,事件迅速平息。但此番恶斗第一次将“公关黑幕”披露出来,让大家开眼:原来两家企业干仗,常常会有貌似公正的第三方参合其中推波助澜的。

  ——一个苹果引发的“血案”。

  就在360和腾讯、蒙牛和伊利缠斗得不可开交之际,移动和联通这对历来龃龉不断的两大运营商不甘寂寞,再次亮剑。不过,此轮争斗,剑指“苹果”。针对中国联通宣布联通是苹果iphone4手机唯一代理商,并推出专用的小手机卡。中国移动则推出了“剪卡”服务,目标直指联通的iPhone4用户。这让中国联通火冒三丈,于是宣布,如果用户机卡分离使用,中国联通有权取消对客户的终端补贴。

  此举被舆论称为“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因为夹在中间的消费者最后成为最大输家。于是作为裁判的工信部再次出面调停,但是基于交战双方的实力,此次裁判的口气也教“3Q之争”时要暧昧许多,只是要求当事人“切实尊重和保护电信用户合法权益,完善服务协议,提高服务质量”。

  ——陈黄之争意义深长。

  如果说,今年哪场争斗有好莱坞大片那样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抓人眼球,无疑是发生在电器零售业巨头国美内部的“陈黄之争”。这场较量不仅充满了戏剧性,而且在所有争斗中恐怕也是最有价值、最经典,未来甚至也最有可能载入经济学教科书的一场较量。

  此战到底是陈胜还是黄胜,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陈黄之争”同样锋芒毕露,甚至刀刀见血,却有点像中世纪的绅士决斗,虽然也你死我活,但是大家都还遵循游戏规则,不会破坏规矩。比如,历时数月之久,双方使用的多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虽然有评论家指出,最后的股东投票一决胜负之时,双方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用了许多被称之为功夫在诗外的手段,但是总体上双方都没有偏离法律和规则的轨道。

  搞市场经济就一定会有竞争,有竞争、有争斗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平等竞争,合理竞争。一句话,在市场竞争中,打乱仗不可怕,但是破坏规矩的乱打仗却破坏市场秩序,贻害无穷。

  

  

  赚钱的企业多了

  本报记者 鲍丹

  2010年,随着经济的稳步回升,赚钱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有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中艰难跋涉而出的,也有借市场东风乘势而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有民企,有央企,有“沙场老将”,也有“吸金新秀”。

  今年,资源“大鳄”中国铝业重新“活过来”了。2008年和2009两年,这个全球铝行业的航空母舰、曾经的盈利大户居然出现上百亿元的巨额亏损,成为“最亏钱”央企之一。前所未有的困难,撬动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一场“控亏增盈攻坚战”在中铝打响,降薪、调整产业链、加强成本控制等措施相继推行。日前,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向媒体表示,今年中铝实现盈利已成定局,不但是上市公司实现全面盈利,而且整个集团的七个业务板块都将实现全面盈利。

  中铝是央企的代表,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传统产业“险中求生”的代表。据工信部通报,前三季度,我国原材料、装备制造、纺织、电子制造等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重创的传统行业利润,均呈现较快增长。国资委通报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央企业累计净利润7231.1亿元,同比增长53.1%。

  今年,中国民企“老将”联想集团重振雄风。根据联想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该集团实现净利润为7658万美元,同比增长44.2%,销售额达到了57.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0.9%。 除了同比实现较大增幅外,联想集团在环比上也有较大增加,二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环比增长11.8%、39.5%。而2008年联想的季度亏损一度高达9000万美元。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以及“电脑下乡”等政策支持,联想在去年底成功扭亏为盈。今年,就连集团多年的盈利“死角”——个人电脑欧美市场,也首次实现盈利。

  联想是民企的代表,也是新兴产业企业不屈成长的典型。据中国民主建国会等组织提供的《2010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69.7%的民营企业2010年上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5.5个百分点。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民营企业占61.2%,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10月,国务院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必将为我国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注入能量。

  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民航、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无疑更加幸运,今年它们迎着市场的东风,享受了一场“狂欢盛宴”。民航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9.2亿元,同比增长逾2倍,其中,航空公司10月利润总额为42.8亿元,同比增长307.5%。在资本市场,国航的市值更是冲上全球航空公司市值榜首。

  2010年,赚钱的企业确实多了,这有力佐证了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但也应当看到,在这些赚钱的企业中,不少只是刚刚走出困境,是否已经走进上升通道仍待观察。在庆贺企业扭亏为盈、利润大幅增加的同时,企业更应当思考如何让好景常在,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本版漫画由人民图片供图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