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农民市民化”该怎样破解?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农民市民 2010-10-20 09:50:45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也就是说,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实现4亿农民进城变市民的大潮。

    核心提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也就是说,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实现4亿农民进城变市民的大潮。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的同时,保护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在城市当中能够安居乐业?为推动城镇化,各地正在尝试“破题”。

    8月1日,重庆渝中区解放碑派出所民警向合川区龙市镇龙头村村民陈刚发放居民户口簿。陈刚成为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启动后转户进城的第一个农民。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各地大探索:求解五大难题

    进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一整套的社会福利体系,来让农民“市民化”。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及住房、医疗以及子女入学等问题,是农民进城的先决条件,要从根本上改变进城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目前重庆、山东、陕西等地让农民进城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尝试,正在探索回答目前困扰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诸多问题。
 

    难题一:如何实现“同城待遇”

    推进城镇化,并不是要单纯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设施的建设,而是要真正把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真正享受“同城待遇”。这就意味着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进城后农民是否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是否完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简单的换一个户口本。农民变市民,应该给农民多种选择,应当允许各种过渡形式的存在,这也是全国各地经验的总结。

    【探索】重庆:不让农民"裸身"出村 "三件衣服"3年过渡

    重庆在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在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和城镇的承受能力,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专门为农民转户进城量身设计了一套政策体系,概括起来就是“335”,即:3年过渡、3项保留和5项纳入,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难题二:如何保障土地权益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变市民的一个关键是农村土地的处置问题,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如何改革创新、合理设计、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权益”,是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

   【探索】诸城:撤村后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住楼照样能种地

    潍坊诸城撤销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新型农村社区,当地70万村民变居民。在撤销行政村后,原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同时原村的村民福利待遇不会降,原村资产形成的收益权属关系不变。 [page]

漫画:户籍壁垒 中新社发

     难题三:如何破解高额户改成本

    户籍改革并不是户口本改一改的问题,户籍后边还绑着利益的主体。农民大规模进城转户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支付高额成本,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探索】重庆:政府引导各方参与 共同分担改革成本

    户籍制度改革实际是城乡利益格局的一次大调整,政府必须为农民进城支付合理成本。重庆市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
 

     难题四: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面对高昂的房价,农民进城最难解决的就是住房。有人说“有工作只是农民工,有住房才算新市民”。

    【探索】陕西:农民进城落户可申请保障性住房

    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在落户所在地不能自行解决住房困难时,可申请保障性住房,不受落户时限限制,实行与城镇居民平等条件、平等轮候,每个家庭只能按其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享受一次保障性住房。
 

     难题五:如何让农民体面生活

    户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消除歧视,就是要逐渐剥离户籍上的各种附属功能,让户籍回归人口登记和管理本位,从而打破二元社会结构,最终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并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自由流动、迁徙、定居。

   【探索】多部门探索如何让农民工“体面生活”

    当前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国家的政策法规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农民在就业、生产、生活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困境。因此,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农民的共识,全面提高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位刚办完户籍转移手续的重庆居民正在研究政策读本。(来源:文汇报)

观点:农民如何变市民

    农民进城不能靠“换马甲”、“拉郎配”

    农村要变成城市,农民要变成市民,决不是建几幢高楼、建几个居民小区、把村庄改名叫社区那么简单。如果不顾农民意愿,不切合农村实际,强制把农民“城市化”,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

    提高农民福利比“农转非”要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城市化率,让一部分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固然能够减少农民的数量,但是不可能、也不能把农民全都变成市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