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十年灌注 硕果满园

——写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之际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十年灌注硕果 2010-08-28 09:25:59
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报告和党章,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颁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聚焦创新研究群体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报告和党章,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颁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凸显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始终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职责和发展的基础。建院初期,以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我院老一辈科技领军人物,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育了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拔尖人才队伍。从1994年起,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吸引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主的“百人计划”;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同创立了“中国科学院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马普伙伴小组”;2001年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4年推出了杰出青年资助基金在新世纪又推出了“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创新群体设立的10年,正值中国科学院快速发展的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这些重要举措,与我院的相关计划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茁壮成长。

  二、中国科学院获资助创新研究群体概况

  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这一资助模式,旨在聚集以国内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围绕某些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期实现某些领域的重大突破。回首10年来,获资助的群体在多个学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领军型的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的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院获得资助的群体也是硕果累累,群星璀璨。

  2000年基金委设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项目,当年我院就有6个群体获得资助,至2009年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等青年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加盟,在科学基金支持的225个创新研究群体中,有102个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我院的创新群体在开拓前沿领域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及思想碰撞、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培养年轻人才、以及有效组织攻关队伍等方面都起到了引领与骨干作用,为完成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13年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的设立思想和资助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工作的思路十分吻合,即采取“长期稳定支持,鼓励前沿探索”的战略思路。中国科学院非常重视“创新群体”的推荐申报工作。从2004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中科院每年度都对各创新研究群体申请团队进行预选,并由中科院组织的专家委员会择优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这种推荐模式保证了群体研究目标的高定位和研究队伍的高水平。

  三、群体设立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作用

  1.思想碰撞,鼓励创新,迈向国际一流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旨在通过稳定支持一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中具有冲击国际前沿水平潜力的研究队伍,使群体成员互相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坚力量,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迈向国际一流,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切磋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是非常重要的。

  以中科院物理所的闻海虎、王玉鹏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非常规电子态物质性质”团队为例,该团队以其立足前沿的选题和雄厚的研究实力,获得了200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在新型超导材料的研制,高质量非常规电子态材料的制备,非常规电子态物理性质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群体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力以及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思想碰撞也显著增强。

      在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中,物理所连续获得新的超导转变温度,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美国Science等杂志以“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向前沿”等为题报道了我国研究人员在新一轮铁基超导体中所开展的富有重要影响的领先性工作,并称“至少已有4个不同的中国科学家小组合成出了新的超导化合物”,其中3个研究小组均来自该创新研究群体。关于铁基超导的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评选的2008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和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群体中的赵忠贤、闻海虎、王楠林等获得2009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该群体项目大大推进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

  2.凝聚人才,发挥群体优势,担当创新重任

  群体的支持在凝聚人才、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攻关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群体能够集中力量,担当创新重任。

  大科学装置是开拓前沿创新的重要武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集成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和体制文化创新等多种要素。“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在我院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研究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李建刚领导的“稳态等离子体约束改善的机理研究”群体为例,群体的支持促进了该团队在核聚变领域凝聚团队,完成国际水平的大科学工程,并承担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而这一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托卡马克(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研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大科学工程,需要一支相互协作的团队,而团队中的核心集体尤为重要。在基金委创新群体以及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多年来,该群体配合默契,分工明确、交叉互补,以HT-7和EAST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为实验平台,在国内外广泛合作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建堆所涉及的稳态等离子体约束改善这一当今前沿课题开展研究,获得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突破:HT-7高温等离子体到达400秒和EAST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超过1分钟,这都是目前国际托卡马克的最高记录,他们还独立建成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系统。目前,该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计划利用以我为主研发的设备及仪器,通过实验验证,力争在3—5年内作出一些重大的突破。群体一直勇于挑战,承接国家重大任务,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群体成员有4位成为国家ITER计划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在海外合作团队中,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成为国家ITER计划专项的首席科学家。

  总之,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对于该核心集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支核心群体的研究和发展,带出一支更年轻、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团队,为我国全方位走向世界舞台,在ITER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研究群体”和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相得益彰

  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基础研究、前沿与交叉科学走向国际的关键,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保持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也有益于相互激发灵感,产生国际先进的创新性成果。继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计划”以后,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目的是加强国内优秀科学家和海外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海外优秀人才的作用,提高中科院人才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国内学科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我们有选择地支持了一批群体实施“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其中有不少是在获得了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支持的。

  例如,上海天文台景益鹏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等宇宙学前沿问题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其中暗物质晕三轴椭球模型被国际同行誉为奠基性工作;暗物质晕的结构与其形成历史之间的联系被编入了国际最著名的天文学教科书《星系动力学》的第二版;星系质量与环境的关系被目前国际最大口径光学望远镜VLT的深度星系巡天组称为“检验星系演化的高质量参考标准”等。“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的成功实施与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相得益彰,极大地推动了中科院相关基础前沿研究的进展,大大提升了有关群体的国际化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结束语

  “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实施的10年,是营造创新沃土的10年、发挥团队优势的10年,是播撒创新种子、培养和凝聚领军型创新人才的10年,是激励学者脚踏实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10年!1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为我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提供了重大契机。许多领域的国际重要科学家和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方式引进,在国内开始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为“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更高水平的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许多符合国家需求的大工程项目和民生项目、国际前沿的高科技领域,我们都刚刚起步或初有成效,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研究队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继续通过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努力建设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将继续凭借创新研究群体等平台,凝聚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队伍,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贡献。(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白春礼)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