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蔬菜之乡”难寻涉农专业大学生

专家认为应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蔬菜之乡 2010-08-28 09:14:55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董家营子村村支书张象斌一直有个烦恼:村里种植的园椒屡遭病虫害,菜农束手无策。“全国那么多高校涉农专业的学生,怎么就没人愿意到寿光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董家营子村村支书张象斌一直有个烦恼:村里种植的园椒屡遭病虫害,菜农束手无策。“全国那么多高校涉农专业的学生,怎么就没人愿意到寿光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张象斌的烦恼,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现实的悖论:农村地区缺少懂农业理论知识的人才,而大量高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又缺乏实践甚至就业机会。

  寿光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不但我们村,而且整个寿光都缺乏懂农业理论知识的农业人才。”张象斌介绍,本村农产品种植品种为园椒,今年5月全村100多个大棚遭受一种类似美国田蛾的害虫疯狂袭击,菜农经济损失极大。“菜农理论知识欠缺,特别是病虫害理论防治知识少,是制约本村蔬菜经济发展的短板。高校的涉农专业学生定期为菜农提供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寿光市大约有400个行政村有蔬菜大棚,每个行政村的蔬菜品种各异。张象斌希望农业院校定期、有组织地派学生到田间地头宣讲农业理论、农业科学知识。“每村若有一两个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定期到村里实习、实践,为菜农传播农业理论知识,相信会加快寿光蔬菜经济的发展。”

  一边难寻专业人才,另一边也感慨教学和实践的距离。“涉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段灿星说,“比如病虫害防治有多种类型,由于书本知识较抽象,需要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总结、实践,归纳深化书本上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这就很考验涉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199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段灿星,现在仍对本科课程设置记忆犹新,大一基础课,大二至大四学专业课。他列举自己在校参加的实践活动:种过学校试验田,参加学校定点农场实习,帮助老师搞草坪研究,回家乡做农学调查问卷等等。“虽然自己实践丰富多彩,但同理论课相比,实践时间还是少了些。”段灿星略带遗憾地说。

  2007年,夏长剑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2008年进入中国农科院读研。他回忆说,由于四川农大师资有限,实践机会很少,动手能力也比较弱。到中国农科院后发现,有些农学内容都没有涉及过,不知怎么动手做实验。

  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寿光市农机局李长安认为,不光是实践时间短、实践机会少的问题,书本知识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很难适应实践需要,是造成高校农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高校在培养涉农专业学生时,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两方面并重,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足取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丁守海博士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改进现有培养模式。他指出,应该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衔接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设置什么样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如何分配等,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协商。”

  李长安也表示,学校应该在实践上加大投入,适时组织与理论相关的实践活动,加深理论学习和应用,搞好和生产的对接。同时,涉农高校要加强专业的交流和合作,互通有无,适时让学生多理解当今农业的状况和实际,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习生 王昊魁)(本报北京8月27日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