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地如何破解“入园难”难题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在贵州、浙江、北京考察幼儿园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办好幼儿园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首先解决好“入园难”问题。
如何化解“入园难”问题,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有紧迫的任务。面对“入园难”问题,各地又有什么对策呢?
浙江公民并举发展学前教育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政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2008年8月,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中,将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公平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高等级幼儿园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奖代补、社会力量办园升等奖励、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幼儿园教师培训等;同时要求各市、县(市、区)政府都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
□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工程,倡导在村办分园或教学点
在农村,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2009年初,浙江实施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工程”,积极倡导公办乡镇中心园在各行政村或中心村直接举办分园或教学点,并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玩具统一配置、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作统一考核、保教质量统一评估,从而快速、有效地整合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稳定和优化了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提高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该省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海岛,乡镇中心幼儿园应安排相应程度的学前教育。
□小区配套幼儿园性质公办平价收费,实施名园集团化战略
在城市,浙江努力抓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该省明确规定,各地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和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应根据学前教育设施布点规划,以教育用地划拨或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安排好幼儿园用地;公建配套幼儿园作为共有教育资源,由属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办理幼儿园产权登记手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凡移交教育行政部门使用管理的小区公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性质公办、差额拨款、等级收费”的平价幼儿园,一律按等级收费,较好地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同时,全面实施名园集团化战略,采取“名园办新园、名园扶弱园、名园结农园、名园帮民园”等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输出名园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教科研成果、名师教学资源,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入好园”需求。
□民办幼儿园扶持监管并举,实行等级评定和升等奖励制度
针对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办园层次较低、保教质量普遍不高这一现状,浙江省创新管理机制,一手抓扶持,一手抓监管,在增强其办园活力的同时,不断规范其办园行为,引导民办园健康发展。2008年出台《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对全省幼儿园实行统一的等级评定制度和升等奖励措施;同年,又颁布了全省统一的幼儿园申办审批办法和准办标准,要求各地对照准办标准对所有民办幼儿园进行重新审核,加大对非法幼儿园的取缔以及对不规范办园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2009年,省级财政对办园条件改善明显,从准办园晋升为省三级的786所民办幼儿园,按每班5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达2600万元。此外,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合格幼儿园,特别是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能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浙江还建立了对低收费合格幼儿园实行生均教育费补助机制。
点评:科学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水平,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近年来,浙江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办园、成本分担的学前教育运行机制,在办好公办园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支持企事业法人、集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幼儿园。办园主体的多元化对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保持学前教育的活力,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的重点在农村。浙江把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不仅可以为农村孩子提供相对优质的学前教育,更重要的是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和带动了当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使农村幼儿教育进入健康、有序、安全的发展轨道。
□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师资公办为主、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
河北省幼教事业如何在9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办学,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和规划管理,逐渐形成幼儿教育“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师资公办教师为主、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格局是该省给出的答案。
从2001年开始,河北坚持幼教办学的公益性质,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来抓。2003年,该省进一步实施“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办学方针,并把满足农民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求列为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
政府主导的办学公益性原则还体现在对幼教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上。“幼儿教育投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园舍建设资金、教职工工资和公用经费。由于在发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过程中,河北省坚持以公办小学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主,教师以公办教师为主,这就自然形成了幼儿教育投入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格局。”河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将小学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农村公办幼师列入编制范围
普及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校舍和师资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瓶颈。自2001年以来,河北学龄人口大幅下降,2005年的数据显示,当年河北小学在校生由2000年的813万人减少到509万人,全省小学减少了15000多所,由此形成了一方面幼儿教育校舍和师资短缺,而另一方面大量小学校舍闲置、教师超编的情况。面对这一局面,河北省巧用“加减法”,利用调整后富余的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将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成幼儿园,把适合做幼教工作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为幼儿园教师。据2007年统计,河北由闲置校舍改建的幼儿园占到了全省幼儿园总数的80%,基本为公办性质。
此外,河北将农村规范化幼儿园纳入小学,作为农村公办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幼儿班),并按照国家规定将农村公办幼儿教师统一列入小学教师编制核定范围,纳入公办教师序列,从而建立起一支以公办教师为主、聘任制教师为补充的稳定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解决了幼儿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点评:坚持政府主导办学,形成“三为主”格局,是实现河北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孩子“有园上”“上好园”的主要原因。河北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前教育事业应突出公益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办学,加大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每名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起点。
□强化政府责任,财政投入建园、补贴保教经费
青岛市城阳区为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难题,出台了四项措施:政府投入建设“爱心幼儿园”(班),满足居住较密集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需求;扩大社区幼儿园办园规模,满足居住较分散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在区城中心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小区,开办低收费幼儿园;改善社区幼儿园办园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保障便捷入园,实行平价收费,提供延时服务
流亭“爱心幼儿园”规定,在招生方面,只要是本区域务工人员,持企业证明、暂住证、孩子健康证明即可入园。同时,该园还提供延时服务,周一至周六全天开园,每天提供从早6点半到晚6点半的服务,对晚接的孩子则安排教师值班。该园托幼费每生每月100元,餐点费每生每天5元,与当地同类别幼儿园相比,每月总费用要低100元左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