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富”了的农民“贵”起来
来自河南辉县市裴寨村的真实镜像
科技日报记者 王婷婷
7月10日一早,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若在往年,河南辉县市裴寨村的乡亲们会盼着这场雨下得大些,再大些。因为在这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地方,雨水就意味着收成——雨下得少,粮食就打得少,不下雨,有可能颗粒无收。
但今年不一样了,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的裴寨人,第一次用上了自流灌溉,看着汩汩清水从地头喷涌而出,乡亲们心里有了底,“今后的收成不用愁!”
裴寨村,曾经是豫北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在当地“穷”得出了名,是挂了号的省级贫困村。
2005年,裴春亮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建新村、盖别墅、修水利、打机井、办企业……他先后出资几千万,解决了裴寨人吃的、喝的、住的……然而生活好了之后,“村官”又该怎么当,裴春亮有他自己的打算。
百里以外引水上山
种地不再望天收
在裴寨新村的最高点,有一个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取名“田心池”。旁边一块石头上刻着的文字,讲述了“田心池”的故事。
“以前在豫北山区,由于地势高,遇到旱天,播种要挑着水去,大人把种子放在挖好的坑里,小孩跟在后面浇水,一瓢水点三个坑儿。”
裴春亮曾经也是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一想起乡亲们还要挑水点种、靠天吃饭,我心里就发酸。”当上村主任,他知道自己责任大了,担子重了。
为了让乡亲们彻底告别种地望天收的历史,裴春亮个人出资850万元,修建农业水利设施。
裴寨人敢想敢干,他们从百里以外的太行水库引水上山。为了节省资金,施工方案都是自己设计,没请任何水利技术人员。
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奋战两年多,5000立方米蓄水池修建完成,11千米地埋管道铺设到田间地头。不仅是裴寨人用上了“水浇地”,附近12个自然村的5000亩耕地也跟着受益。
“‘田心池’和村里的机井、排灌渠道配套使用,能够实现自流灌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裴春亮说。
今年3月16日,“田心池”第一次放水浇田。这一天,田埂上站满了人。不仅裴寨村的老老少少,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聚到了出水口。
邻村的残疾人杨瑞群也架着拐来了。
“有了水,收成不用愁了,不光裴寨人,我们都得感谢裴春亮!”杨瑞群说。
6月,夏粮收割时节。裴寨的乡亲开着裴春亮置办的收割机,在地里一趟一趟地忙活着。
村民裴玉算了算:“以前俺这里种小麦,一亩地能有三四百斤的收成就不错了,现在不一样了,一亩地能打上七八百斤,多的有900斤呢,真像做梦一样。”
500米深处打水井
喝水不再用地窖
以前的裴寨村,别说是水浇地,就连喝水也是件愁事。老百姓有句顺口溜:“除了挑水啥都不干,一见下雨石板乱占。”说的就是缺水的窘困。
裴寨村有口老井,村里的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排队打水。“这井里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水,打上个一两桶,就干了,来晚的还得等,什么时候井里的水渗出来了,才能接着再打。”裴春亮说。
因为缺水,过去裴寨村家家户户都修了水窖,把雨水存在里面,为的是天旱也能有水吃。水窖里的水,乡亲们平时舍不得用,由于没有净化条件,存上一年半载后,会生一种红色的小虫儿,当地人管它叫“跟头虫”。
“喝了水窖里的水,一咳嗽,‘跟头虫’能在嘴里‘折跟头’,但这样的水,在我们这儿也是宝啊。”裴春亮就是喝这样的水长大的,而作为村主任,他不忍乡亲们再喝这样的水。
2005年9月,裴寨新村竖了钻井机,“嗡”“嗡”的钻头声在众乡亲的期盼中不停地叫着。但在土薄石厚的豫北山区,打井并不是件容易事。“平原地区,一根钻头能打8口井,但这里,一口井却用了8根钻头。”裴春亮说。
井还没有打下100米,钻头就坏了3根,当用到第5根的时候,施工方急了,无奈何村里的老老小小都来到工地上,央求一定要打出这口井。
“后来把工程款加到了80万元。”对裴春亮来说,只要能解决吃水问题,别说80万元,花100万元,他也要打下去。
直至第8根钻头,530米深,终于出水了。村里80多岁的裴礼,顾不上水里还带着钻机的油污,接上一碗就“咕咚”“咕咚”往嘴里喝。“这水是甜的,心里也是甜的。” 老爷子活了一辈子,还头一回喝到这么甜的水。
家家户户有钱挣
强身不再靠“输血”
2007年,裴春亮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颁奖现场,主持人白岩松问了他一个问题:输血之后如何让乡亲们自己造血?这句话正是问到了农村发展的裉结儿上。
裴春亮知道,“仅仅为老百姓盖上新房子是不够的,总不能让乡亲们住着新房子喝稀饭,要让农民‘强’起来,还得发展新兴工业。”
为此,他找项目、跑资金,因地制宜办企业。裴春亮说:“办企业就要让全体村民入股份,20万不嫌多,20块不嫌少,连股连心,让大家真正当上企业的主人。”
2009年7月,由裴春亮多方凑资,全体村民参股,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两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项目。
春江集团的成立,让村里的100多名村民有了工作,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不仅安置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还解决了周边400多名村民的就业,并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青壮劳力去工厂上班,妇女老人在家也不能闲着,为了奔小康,裴春亮要让全村人都忙活起来。
裴寨村紧挨交通要道,辉县至卫辉的公路从村边通过,村民在公路两旁经商做生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但这条街上的门脸都是几十年前生产队里的老房,年久失修,商业经营失去竞争力。为此,有的村民甚至到外村去做生意。
经过裴春亮和党支部村委会共同规划设计,2010年,裴寨村的商业街面目一新:原来只有9米宽的路面拓宽为20米,道路两旁设计建造了统一样式的商业楼。
现在,商业街已初具规模,一些在外经商的村民重新回到了自家门口,许多外村的商户也看中了这块儿宝地,纷纷报名进驻。
“看来这条街的规模还要扩大。”裴春亮说。
日子好过了
精神不再没追求
“现在出门,人家一听是裴寨的,都要高看我们一眼。”村民裴满意经常在外打工,外村人的羡慕让他很得意。
2008年建好的裴寨新村,每年都有新变化。如今村口又多了一面大镜子,上写一行醒目的红字:“我是裴寨人,我为裴寨添光彩。”
“我希望我们的村民,每天出门之前都能照照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衣着是否整洁,是不是能体现裴寨人如今的精神面貌。”裴春亮这样解释镜子的作用,不仅如此,他希望通过照镜子让裴寨人自警自省:除了外表美,心灵更要美。
“我常想,一个人有道德、有良心、有责任,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提高村民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裴春亮说。
“孝不是明天之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
“有文化,勤劳动,受人尊敬,一点汗,一点爱,一分光荣”
“不怕真坏人,就怕假好人”
……
在裴寨新村,随处可见刻有这些朴素话语的石头,裴春亮称之为“文化石”。他说,这些话都是他从心底里想出来的,悟出来的。
今年,作为“全国道德模范”,裴春亮又提出了“法德治村”的理念,他把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放在和发展经济同样的高度来抓。在裴春亮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下,裴寨人正在学知识、学感恩、学奉献。
清晨,老人们自发拿起扫帚,把新村打扫干净;晚上,村里的退休教师利用远程教育,在活动室播放电影、戏曲、电教片,或是教文盲老人识字。
今年玉树发生地震,裴春亮当时生病,正在北京住院治疗。他给村里打了一个电话:“在村委会门口安排一个捐款箱。”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上至95岁的老婆婆,下至三两岁的小娃娃,刚刚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的裴寨人,自发捐款,一个不少。
全村共捐款19474元,钱数不多,但全体村民一个不落,这恐怕在全国少见。
“人们常把‘富贵’作为生活的目标。兜里有钱了,只能说富了,但我们不仅要富,而且得贵。”裴春亮说,“只有袋子鼓了、知识多了、素质高了、得到尊重了,才是真正的‘富贵’。”
这两天,村里的幼儿园正在举办“村博会”。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把从各家征集的生产、生活用品集中展览。
从话匣子到液晶电视,从木棒槌到全自动洗衣机,从拖拉机到小汽车;昨天与今天的差别让人一目了然。展览的最后一项是“笑脸墙”和“我心中的裴寨”,孩子们用的天真笑容和稚嫩画笔,描绘了裴寨人富贵的明天。
裴春亮没有忘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感谢你为山区群众所做的这些好事,还需要你们基层干部努力呀。”
作为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的裴春亮,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重,但他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2010年开春,裴寨老村开始拆除平整,目前已增加耕地600亩,高效设施农业的计划正在实施。
“在这600亩地上,要用3年时间建设100座日光温室大棚,把裴寨村打造成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使之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裴春亮计划着,老村西边还要建两个小型企业,生产水泥包装袋、加工安装电子元件。这样,不仅能让本村劳动力全部就业,还能为邻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如今,老村已经不复存在,但裴春亮相信,这片养育了他和裴寨人的土地将会更加美丽,而被这片土地养育的他和裴寨人将会更加富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