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成瘾杀伤力更大
造型时尚更具诱惑 认识不足更易误食
6月7日,淡出娱乐圈多年的《九月九的酒》的演唱者陈少华,再次回到公众视线。这次不是有新作问世,而是因为吸食冰毒被刑拘。
6月25日,国际禁毒日前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09年度药物滥用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传统的毒品滥用比例下降,但是新类型毒品如冰毒的滥用比例却出现了上升。相关调查同时表明,在青少年新型毒品吸毒者中,80%以上是在不知道新型毒品的成瘾性及其滥用危害的情况下,因为交友不慎、贪慕虚荣、赶时髦而吸食的。
社会对新型毒品认识不足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如K粉、冰毒、摇头丸、麻古等。它们大都拥有五颜六色的外观,紧跟时尚主题的造型,有些新产品甚至用上了名人头像。近年来,被曝光的明星吸毒案大多吸食新型毒品。
“前一段时间,我们基地参与了国家教育部和公安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禁毒教育课件评选工作,我们发现很多课件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一些惨不忍睹的戒断症状,但是对于合成类毒品,课件内容涉及明显较少。”北京禁毒在线副总编刘飒说。与传统毒品相比,这类毒品虽然大多拥有漂亮的外表,好听的名字,也更具亲和力,但其危害并不亚于传统毒品。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禁毒教育展厅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类大脑模型,一边是长期吸食新型毒品的大脑,一边是正常人的大脑。与正常人的大脑相比,长期吸毒者的大脑出现了很多空洞状的溶洞。
刘飒表示,由于新型毒品不会出现像海洛因那样明显的浑身痛痒难忍的戒断症状,常常会给人造成不易成瘾的错觉。事实上,它会对中枢神经带来不可修复的损伤。此外,化学合成的新型毒品原料大多可在化工商店、药店通过正常途径买到,容易使人们忽视其危害性。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民近日在媒体上表示,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和致幻作用,因此吸食者在滥用后往往在毒品作用下产生神经精神亢奋、不可控制的易激惹甚至暴力行为以及性冲动,在多人滥用的场合容易发生群体性性乱行为,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和公共卫生问题,如性病、艾滋病的感染传播。
毒品离你并不远
在与家长、老师及普通公众接触的过程中,刘飒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毒品知识的漠然和忽视。“很多人认为,毒品离我们太远,其实这就是大众对毒品认识的误区。”
就像吗啡可用来缓解晚期癌变的剧痛等各种严重疼痛,海洛因曾经被用来治疗吗啡成瘾,从毒品的发展历史来看,毒品刚出现时常常是以药品的身份来到人们身边,但它的副作用在日后的长期使用中逐渐显露出来。
“毒品,英文‘drug’,就是药,它覆盖的范围很大。”例如,止咳药内往往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麻醉成分,生病时合理服用可缓解病情。若靠长期滥用这类药物将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服用止咳糖浆成瘾的案例曾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
“有不少青少年成瘾的问题,就是由家长对家庭安全用药的忽略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说毒品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进行家庭用药常识教育就是进行毒品知识的启蒙教育。”刘飒表示,止痛药、安眠药、感冒药等很多非处方药都含有会使人上瘾的成分。对于药品,公众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服用,才能做到安全用药。
戒断毒瘾须依靠科学
“我只能保证今天不吸毒。”说这话的人已经成功戒毒8年。在刘飒看来,这句话代表的并不是对戒毒成果悲观的否定,而是对戒毒艰巨性的客观认识。
“戒毒并不是有毅力就行,毒瘾没戒断也不是不争气。生理脱毒相对容易,但心理脱毒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而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在刘飒所接触到的能够帮助亲属成功戒毒的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自己的辛酸史,“很多成功的经验都是碰壁碰出来的”。
刘志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戒毒康复防复吸是世界难题,目前尚无有效的医学治疗方法,但已有经验和实践表明,必须采用综合矫治、社会参与的模式。我国只能有条件的推行,我们必须探索适合中国的社区戒毒模式。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