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以多元优质课堂育创新人才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课堂人才 2010-06-23 15:17:15
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瓶颈,激发教与学的活力,为素质教育提供新模式?如何深度挖掘整合培育社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瓶颈,激发教与学的活力,为素质教育提供新模式?如何深度挖掘整合培育社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近日,来自中、英双方的专家、校长和老师们齐聚北京海淀,在由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伦敦依灵教育署、世界城市合作项目局共同推动的“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所举行的第四届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题论坛上,共话“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 聚焦课堂抓牢“创新点”
 
“课堂教学、学校课程、社会大课堂活动、国际交流”——在当天的论坛上,项目学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介绍了该校创新能力培养的四条实践途径。
其中,第一条途径即是“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刘晓昶为参会代表展示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友善用脑、学生讲坛、学案教学”等模式在内的一张图表。她分析说,聚焦课堂的有效途径包括青年教师组内研究课、校内公开研究课、市区级公开课、区级课改实录等,学校这个学期共举行了78节研究课,收获则是“教师在研究课上以学生为主,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校设置了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在科技、体育、艺术三大类课程中,涵盖了智能机器人、无线电测向、天文观测、飞行模拟、DI实验、射箭、击剑、跆拳道等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了诸多奖项,也从中品味着成长的快乐。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交往沟通和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学校致力于建设中外多元化开放学习环境。目前,学校已经跟10个国家的11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交流互访的学生达300多人次。
走进圆明园、走进“新浪网”、中国科学院社会大课堂、游动物园说英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综合体验活动等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与现代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感受成功、感受快乐。”学校在面积不大的校园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广阔平台,为学生创设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五十七中的探索让现场的专家和老师们很受启发。
2007年10月,五十七中首次接待了来自英国伊林地区两所学校的5名教师;今年又迎接了9名英国教师。英国教师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与五十七中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从课程的设置到资源的开发,从教材的内容到教学的方法等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探讨。经过共同备课后,英方教师还为五十七中的学生上了3节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的观摩课。“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师生们给出这样的评价。
中央教科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对于五十七中“立足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非常赞赏。他指出,忽略课堂教学是目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一个误区,而五十七中则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他希望这样的实践经验能够上升为国家政策,从而推动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 特色项目拓展社会大课堂
 
当天的研讨会上,中、英双方的老师们从创新活动案例中分享着自己的收获,畅谈课内外结合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据介绍,这样的研讨会是每次交流结束时的“必修科目”。自2006年启动“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海淀区与英国已经进行了4年的友好合作,先后有海淀区的中关村中学、清华附中等15所学校和英国伦敦的42所学校进行合作交流。
这正是海淀区以大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特色项目。该项目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师生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社会中进行多元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研究摸索中小学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开发出多元性模块化学习资源”。
项目分别在海淀区和外方各选若干校外教育机构、学生实践基地、中学或小学作为项目学校(单位),建立对应合作关系,每所项目学校选择1~2个主题项目,开展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研究与交流。同时,构建数字化交互平台,开展区域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性课程与教学合作研究,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合作行动研究,建立中外师生交流与互访制度,在中外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下,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和专业性实践活动,搭建师生国际化交流平台。
“给青少年提供立体化教育、多元化课堂、个性化学习条件”—— 作为项目负责人,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吕文清希望通过“特色项目”,打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而建设社会实践大课堂,承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校本课程实施功能,正是方略之一。
海淀区是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校外教育试点区,区域内社会大课堂资源丰富。吕文清分析说,自2008年年初组织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工作以来,海淀区已发展认定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120家,其中清华大学、中科院各研究所、北京科学院等资源单位近60家,具有比较完备的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其指导教师、硬件设施设备和课题项目等大都处在全国一流、国际领先水平,是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宝贵资源,并且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平台和机制可以应用起来。”
在实践中,海淀区已经着力探索了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六种创新模式,即:“大中小联动模式”“课题项目带动模式”“企业社团参与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学区整体推进模式”和“综合应用常态模式”,初步打造了10个建设大课堂和整合资源的典型。
“社会处处大课堂,课堂处处有创新。”今年5月,“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千人计划”启动实施,并发出了这样的行动宣言。据介绍,海淀区将通过此项计划在部分中小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由教育、科研、大学协作实施1000个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机制和模式进行探索。
 
 规范 制定标准整合校内外资源
 
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校内外教育增加了资源、丰富了内容、拓宽了途径,但怎样将其有机整合与融通呢?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合力?一系列深刻、精细的问题对现实提出了新的挑战。
吕文清分析说,就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看,校内外结合还很欠缺,多是零散的、随机的、割裂的,还没有组织结构体系保障,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没有开发紧密衔接的课程资源,没有形成指导支持系统。那么,该如何走出由此形成的困境? “根本出路在于融通融合、共享共赢,通过建立一个校外教育基地的标准,来实现规范搭建平台,让特色项目展示活力。”
“创新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创新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吕文清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创新所必须的“活”的知识、“通”的认知、“真”的感悟。
而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吕文清在介绍海淀区大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时谈了这样的体会:“社会大课堂要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把学生们在课本上、在学校教室里学到的知识通过社会大课堂应用起来,变成一种实践的能力;要与中小学生的需求、大课堂资源的实际、课程的内容衔接起来,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注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目前许多专家、校长们关注的聚焦点。基于对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多元培养模式的需求、突破和破解课程改革瓶颈问题的现实需求以及深度挖掘整合培育社会教育资源的客观需求,去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正式开题。
课题将创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制定相关的基地准入制度和规范制度,从而“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校外教育活动”。并建议由教育部、团中央、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委按照统一的标准命名和挂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而明确的标准规范和政策引导,也有利于激励校外教育基地的扩展和品质提升。相关专家指出,根据需求定标准,根据资源开发课程和活动,形成链条,有利于促使校内外衔接与结合,从而达到“内外融通”的目标。
作为课题组组长,吕文清认为,通过研究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校内外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评价方式等资源的整合,促进校内外资源的互补和衔接,并能以此研究为契机,形成校内外共同长足发展、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局面。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