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群测群防是中国特色防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

如何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中国手段特色 2010-06-03 10:32:00
据东乡气象局提供的降雨数据,事发前当地11天内累计降水量251毫米,事发前24小时东乡县晓岗镇降水量达60多毫米。在降水入渗作用下,含粘性土的斜坡表层岩土体达到饱水状态,强度降低,增加了下滑力,致使滑动岩土体从公路上方下滑,冲破多道铁路防护网

  本报记者 陈瑜  

  5月23日2时10分,由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江西境内沪昆铁路余江至东乡间(K699+700米处)时,遇山体突然滑坡,致使运行中的旅客列车发生脱轨事故,导致机车及机后第1至9号车厢脱线,中断上下行线路行车。据统计,事故造成19人死亡、11人重伤、60人轻伤,江西省国土资源厅25日发布消息,初步认为这次滑坡是强降雨诱发的突发性边坡地质灾害,滑坡岩石体积约9000立方米。

  ■ 将新闻进行到底

  

 

 

  频频来袭的暴雨考验着人们的神经,而由此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也不容忽视。

  5月25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对23日凌晨沪昆铁路江西段列车脱线事故做出初步认定,经过专家组现场勘察,这次滑坡是强降雨诱发的突发性边坡地质灾害,滑坡岩石体积约9000立方米。滑坡地处位于沪昆铁路江西余江至东乡段K699米处的南侧边坡,高约17米,长60米,宽30米,厚3至8米,体积约9000立方米,该边坡滑动前原始坡度约30°。

  据东乡气象局提供的降雨数据,事发前当地11天内累计降水量251毫米,事发前24小时东乡县晓岗镇降水量达60多毫米。在降水入渗作用下,含粘性土的斜坡表层岩土体达到饱水状态,强度降低,增加了下滑力,致使滑动岩土体从公路上方下滑,冲破多道铁路防护网,掩埋单向铁路轨道,造成运行中的K859次旅客列车(上海南开往桂林)机车及第一至九号车厢脱轨。

  地质灾害多因何而发?如何预防地质灾害?有关专家将对此一一解答。

  ——— 数据点击 ———

  去年万余起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9年)显示,200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滑坡6657起、崩塌2309起、泥石流1426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115起、地面沉降17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97起,共导致331人死亡、155人失踪、315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7.65亿元。

  今年前三个月,全国已发生地质灾害299起,其中滑坡134起、崩塌98起、泥石流14起、地面塌陷42起、地裂缝6起、地面沉降5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起,共导致39人死亡、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35.9万元。

  ——— 原因分析 ———

  特大暴雨是重要诱因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是诱发包括滑坡在内的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吴树仁研究员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

  在我国,每年的5—9月为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以6—8月最为集中,而这也适逢南方的主汛期。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风化比较严重的斜坡岩土体上,这些地段斜坡表层是风化堆积的松散物质,只要下大暴雨,表层松散堆积物易于沿斜坡基岩面下滑,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去年,我国36起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中,有24起(67%)是降雨引发。7—8月发生地质灾害频次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两个月我国暴雨偏多。

  此外,山高坡陡、断裂构造发育、岩土体结构脆弱等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2009年,引发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重力作用、地震、冻融、地下水位变化等。

  人为因素增加灾害发生可能性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往往共同作用引发地质灾害。”吴树仁告诉记者,我国西部地质灾害多,尤以西南地区最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目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 预防措施 ———

  建立灾害群测群防制度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从2003年6月起,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里,开始提及未来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范围、级别等信息。然而,由于地质环境专业监测人员有限,预报预警面积很广,地质灾害预报的成功率并不高。“我们需要发动当地群众,在地质灾害普查基础上,建立群防网络。”吴树仁表示。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李媛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年底,我国已完成了对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范围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覆盖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4.4亿,在共计11万处地质灾害调查点中,最终确定了地质灾害隐患点10.4万处。其目标是查清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并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李媛认为,建立灾害群测群防制度,有利于壮大地质灾害群众监测员队伍,通过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要逐步推广主动减灾理念

  吴树仁介绍,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着手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预警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他同时告诉记者,自己的一项有关“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课题正在开展相关工作,而这也是借鉴了国外的经验。

  “目前我国大部分减灾工作尚处于被动状态,而开展主动减灾行为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 。吴树仁介绍,目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很详细。在一项工程动工前,就会告诉决策者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的高低,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一旦该地段是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则必须选择要么不修,要么避开高风险点,要么采取防治措施降低风险再修。

  而我国国土面积大,很多国家重点工程目前也不可能等做出灾害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后再开工。他希望能够通过该课题,一方面从技术上解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和管理难题,另一方面,能做出示范项目,逐步推广主动减灾理念。

  ■ 延伸阅读

  南方强降雨不属异常 应加强防范地质灾害

  5月份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连续遭受多次暴雨洪涝和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为此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渍涝危害。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使作物受害而减产。二是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前段时间南方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已经造成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等灾害并影响到农业生产,例如部分农田被淹或被冲毁。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正处成熟、收获期,冬小麦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多雨天气将会影响油菜的成熟收晒,对冬小麦灌浆、棉花幼苗生长以及病虫防控也较为不利。

  另外,受5月份以来的强降雨影响,南方部分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已经趋于饱和,山塘、水库、河流水位也较高。在整个夏季,南方地区的降雨仍会持续,各地各部门应积极做好防汛工作,加强防范可能发生的局地洪涝和山洪、滑坡、泥石流、城乡内涝及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而在降雨暂歇的时间段和地区,则应当及时对农田进行排涝和除湿,对损毁的公路、水利设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修复和加固,以应对下一轮强降雨的到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