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低碳离收藏有多远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多远 2010-05-13 14:45:57
当今社会,低碳逐渐成为时髦词,种种定位低碳的消费品随之流行起来,比如“新能源”汽车、“环保”热水器、“绿色”

  当今社会,低碳逐渐成为时髦词,种种定位低碳的消费品随之流行起来,比如“新能源”汽车、“环保”热水器、“绿色”家电等等。与此同时,收藏也不甘寂寞,低碳金条、低碳贴画、低碳交通卡等纷纷涌现。一时间,低碳与收藏犹如骤然升温的天气一样,让人不得不加以关注。

  那么,这些以低碳为特征的收藏品,究竟都是些什么藏品?收藏真能实现低碳吗?在低碳一词逐渐流行于收藏的同时,也有不少收藏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低碳”收藏渐流行

  所谓低碳,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低碳作为产品标签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而低碳与收藏联姻则是近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眼下活跃在京城公园的地书就参与到了低碳行列。地书就是用由海绵制成的地书笔蘸上水在地上写字,代替了传统的纸墨书写方式。由北京一家地书协会发起、旨在提倡“低碳好生活”的地书活动于日前在陶然亭公园举行。一些活动的参与者就认为,地书有艺术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的形式进行收藏,算得上是低碳收藏品。

  再将目光转向上海,一款援助低碳、限量发行的“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据发行方介绍,这种低碳交通卡首次限量发行2万张,此卡的20元收益部分(全价40元)将用于低碳农业项目和清洁能源计划,不少企业和演员都认购此卡。

  不仅如此,最近的黄金市场也推出了一些低碳产品。比如某商家推出的低碳金条,就号称其生产环节和材料都采用了低碳工艺。

  不少利用废弃材料制成的低碳艺术品也纷纷登台亮相。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为倡导环保理念,日本民间艺术家宇野美纪子创建的“易拉罐艺术组织”就利用回收的易拉罐,特别制作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国旗。而在此之前,宇野美纪子还曾用易拉罐创作了不少花卉、金鱼等造型的精美艺术品。无独有偶,不久前,辽宁锦州市太和区钟屯乡的一位76岁老人牛素琴制作了一幅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低碳贴画,这幅贴画的原料全都来自草根、树皮、沙粒和废纸。除此之外,收藏领域里还出现了一些颇具创意的低碳作品,比如用废弃螺丝制成的奖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塑等等。

  短短时间里,各种以低碳为特征的收藏品琳琅满目,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低碳,这个原本与收藏不太沾边的字眼,也与收藏走得越来越近。

  是善意还是噱头

  这边,收藏市场上还在不断上演着低碳大戏,那边,“低碳收藏品”越来越多的现象,又引起了不少藏界人士的关注。

  就拿地书来说,北京收藏者刘钢就认为:“地书仅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本身既称不上艺术,又没有可以收藏的方法。”在他看来,地书虽然达到了低碳的目的,但距离收藏还差得很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潘汝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内容上用水代替墨汁,拖布代替毛笔,并没有充足的收藏理由。”她还认为,以低碳为口号的地书活动,本意只不过是用低碳作为噱头,进而扩大地书的影响。

  而在谈到世博低碳交通卡时,刘钢表示:“首批2万张?数目太大了,我认为它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刻意为低碳而生产大批量的地铁卡,反而是一种浪费。”他还认为,即使是企业和演员的购卡行为,也都不是收藏目的,而是商业炒作行为。“企业会乐于购买这种低碳公交卡,因为它往往以较小的成本获取媒体高曝光率和公益影响力。”

  低碳金条的来龙去脉也值得推敲。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金条的加工需要放在坩埚里高温加热直到变红,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找到低碳加工的可能。如果抛开工艺看,不难发现,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商家更多地想借低碳一词增强产品的差异性。让收藏者为低碳买单,提高产品销售量才是真实意图,而并非善意地为收藏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收藏品。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