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科技世博向世界报告·环保篇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世博报告世界 2010-04-23 10:56:00
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从园区穿流而过,水面上一簇簇水草像“绿岛”一样错落有致,鱼儿在水中嬉戏。世博会期间,当参观者们看到眼前这一美景时,可能不会想到,两年前,这条名叫白莲泾的黄浦江支流还只是一条颜色发黑


4月20日,上海世博园迎来首场试运行。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本报记者 钱炜

    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从园区穿流而过,水面上一簇簇水草像“绿岛”一样错落有致,鱼儿在水中嬉戏。世博会期间,当参观者们看到眼前这一美景时,可能不会想到,两年前,这条名叫白莲泾的黄浦江支流还只是一条颜色发黑、水中没有任何生物的臭水沟。

  这样的转变,归功于“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的实施。上海世博园区横跨黄浦江两岸,以浦东为主。从原来的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到现在的莺飞草长、绿水环绕,浦东世博园区的这一华丽转身背后,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项目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室的任奔主任介绍,在世博规划前,浦东园区已历经了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工厂、住宅、码头和仓库挤满了整个区域。区域内的272家工厂,涉及发电、钢铁、化工、造船等各门类,且大部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

  “我们的环境规划提出不仅是生态意义上的,还具有人文和精神层面的意义,不仅为参观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要在世博会后提供给市民更好的生态环境。”任奔强调说。

  “我的愿望是莲花处处开”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健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白莲泾的生态环境恢复到像它的名字所描绘的那样——“莲花处处开”。

  “根据它的名字,你可以想象,最初它的生态肯定是很好的。但由于后来的工业污染、两岸生活污水的排放及航运影响,水质一直处于劣五类的状态。通过我们的治理,希望能达到‘水清、岸绿、鱼游’的状态。”杨健如是说。

  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常规的水污染治理手段,科研人员主要采取了生态手段,如在水上建“生态浮岛”、驳岸软化等方法。

  站在东明路的白莲泾桥上,记者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块呈圆弧形的格子框架,上面长满绿色植物。两岸原本是光秃秃的水泥防洪堤,现在也同样“长出”了一块块绿色。杨健解释说,水上的框架中间并没有土壤,植物是直接长在水里的。这些框架用PVC材料制成,下面有绳索固定在河床。

  “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吸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在实验室环境下,水生植物能去除水中20%—30%的氮和磷以及40%的化学需氧量。同时,生态浮岛可为鸟类及水生动物提供栖息产卵地,从而能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项目组成员、同济大学的陆永浩博士介绍说。他还强调,为了防止出现像蓝藻那样泛滥的局面,他们选取了适宜在上海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

  杨健指出,治理水污染的主要办法还是截污治污,生态手段只是进一步提升水质、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的辅助手段。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未来这一方法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整个世博园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和塑造自然景观的还有后滩湿地公园及世博公园等地。“生态手段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宜,比如建一个生态浮岛只需定期去修剪割草,后期维护的成本也很低。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实施这项措施了,我国在此领域才刚刚起步。”他说。

  由于生态手段的作用是长期的,“日本也是花了将近30年时间才把有严重污染的水系治理好”,因此,杨健希望,在采用生态手段治理水系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有足够的耐心。

  “这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土壤污染修复”

  “在举办世博会前,我们从未听说建展览馆还要先考虑土壤污染的问题。”上海世博局的官员曾这样表示。

  “我们进行了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土壤修复工程和场地风险评价,共处理和修复了约30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项目组针对世博园区制订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现已被环保部采纳为国家行业标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小平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浦东园区曾经有过多家污染企业,通过科研人员的调查分析,土壤污染主要为重金属和有机物。由于园区的工程建设工期紧张,李小平解释说,对于一些重度污染的土壤,只有将其挖出来运到别处再进行治理和修复,“这些受污染的土壤都堆放在一个垃圾填埋场,并没有随意丢弃。”他强调说。

  李小平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里很多原先为工业用地的土地现在都被开发为住宅或商业用地,而此前,对于这一类的土地污染问题并不是很重视。“通过世博会,我们的观念有了改变。此外,国内以前的土壤修复工程很少,通过这次治理,我们解决了很多工程上的问题,积累了经验。目前在国内,土壤污染问题正逐渐得到重视,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信我们的经验将会在今后发挥更多的作用。”

  “城市里的微风可以进行组织”

  在世博园区的规划者这里,记者首次听到了这样一个理念——城市里的微风是可以进行组织的。“你可能不经意看到一个喷泉,那实际上是经过计算而设的风岛。园区里有风吹不到的地方,通过喷泉,可以把风带动起来,并导向到需要它的地方去。”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这样表示。

  据他介绍,在园区的规划中,他们在全世界首次作了6.68平方公里那么大规模的自然风场模拟,通过建筑的不同向位设计,尽量使风道走到每一扇窗户。“现在世界上一般也就做到三四栋、五六栋建筑的自然风模拟,而我们动用了16台机器联机进行计算,因为数据量太大。”

  建筑的不同朝向和高度都很有讲究。吴志强举例说,园区沿着黄浦江边有一个很大的建筑,通过风场模拟,发现该建筑如果按计划横向建成,它的背后就没有风了,而且在它前面的黄浦江上将形成很大的涡旋。于是,规划人员就决定把这个建筑的下面部分掏空,风就可以吹到建筑物的后面,黄浦江上的旋涡风也减到了非常小的程度。

  通过风模拟,最终,世博园区实现了50%以上的窗户得到最好的微风,即每秒在1.5米—2.5米的风速,这将大规模减少夏天空调的使用,从而减少耗电量。

  不仅是微风可以组织,通过计算机模拟,规划人员还了解在不加任何遮阳措施的情况下,园区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从而在规划时优化场馆布局,并为遮阳系统设计、太阳能电池安装位置的选择、喜阳和背阴植物栽植位置等设计要素提供了有力支撑。

  “垃圾分类回收、雨水100%收集、路面采用纳米材料以净化汽车尾气,世博会在时空上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生态实践和示范的契机,通过直接面对园区的环境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向人们传递‘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信息与方法。”任奔这样表示。

  他告诉记者,远在上海市最东端的崇明岛,正在进行一场全岛规模的生态修复。“筹办世博会过程中用到的环保技术或方法,对于崇明岛乃至整个上海市也许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实际上,据记者了解,世博园区里用到的绿化雨水回收系统,已在上海市区新建成的虹桥交通枢纽成功运用。

  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指出的那样:在上海世博会筹备过程中所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将惠及7000万世博游客,也将为1800万上海市民留下一份丰厚的绿色资产,而这,也正是世博筹办者们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正通过上海世博会,向我们走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