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张伯苓年谱长编》:传奇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张伯苓长编年谱 2010-04-20 14:37:20
《张伯苓年谱长编》的作者多年埋首于故纸堆中,广事搜求。不仅获得了大量书刊资料,而且发掘了大量档案秘籍,仅未刊的张伯苓函札即多达3000余件;不仅追寻张伯苓的国内足迹,又远赴哥伦比亚大学访查张伯苓留美轶事。
    传奇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从《张伯苓年谱长编》透视张伯苓的办学精神

    《张伯苓年谱长编》的作者多年埋首于故纸堆中,广事搜求。不仅获得了大量书刊资料,而且发掘了大量档案秘籍,仅未刊的张伯苓函札即多达3000余件;不仅追寻张伯苓的国内足迹,又远赴哥伦比亚大学访查张伯苓留美轶事。

    张伯苓是以其传奇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50余年里先后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以毕生心血构建了南开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4月5日清明节,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冥诞。我以拙著《张伯苓年谱长编》寄托“心祭”。那一个个方块字,似乎都化成了与这位教育先哲进行心灵沟通的轻声细语。

     张伯苓先生是以其传奇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他从清朝末年走上三尺讲台,创办新式教育,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历经北洋军阀和民国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50余年里先后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以毕生心血构建了南开完整的教育体系。张伯苓办学伊始,即以凌厉的锐气、开放的文化心态、“东西称盛”的教育目标和宗奉不渝的独特办学理念,为把南开做成“私立民有”的学校不懈求索。南开以办学立意高峻、校风优良、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著称。从南开走出了周恩来、吴大猷、陈省身、曹禺、叶笃正、刘东生、张忠谋(台湾台积电董事长)等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实业家。梁启超曾说:“南开为我教育界之一元气”。孙中山也称赞:“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美国教育界评价张伯苓:“50年来,以坚定的信仰和毫不动摇的意志献身教育,振兴中华,是全国自信的象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先后授予张伯苓名誉博士学位。

    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南开大学隆重纪念张伯苓诞辰110周年,重新肯定他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

     矢志不移的教育信念

     张伯苓是在旧时代办教育,在复杂动荡的社会条件下,国力萎靡,民不聊生,教育所面临的生机与命运,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张伯苓要办私立教育,没有政府投入和纳税人供给,独立支撑一座学府,经费就是头等难题。1934年,张伯苓写给南京教育部的报告中曾经慨叹以私立学校有限之财力,“十五年来,屡感竭蹶”。张伯苓的好朋友司徒雷登说过,我作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而张伯苓没有这些条件。我深深知道,张伯苓在中国创办一所私立大学的困难。张伯苓也说,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即南开大学所在地)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甚至每棵小树都好像在向我哭。其实,要克服办学困难,不是没有“取巧”的办法。比如扩大招生名额,增收学费,或者卖文凭,开“后门”,南开立马会有转机。但是教育家的良心,使他坚决不做有损学校声誉的事情。张伯苓就是这么一个人,乐观、进取、知难而进。每遇挫折总说:“不要紧,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北洋政府请他做教育总长,张学良请他当天津市长,他都婉辞不干,依然矢志不渝地带领南开前进。

    1937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南开被炸毁,校园被日军盘踞,师生四散。面对如此惨局,张伯苓在悲痛中奋然表示,只要举国抗战,南开被毁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当时《中央日报》发表社论:“62岁的老人,34年苦心经营的学府,一朝毁灭,而所表现的态度,乃‘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这就是南开精神。”这一张大报,破天荒为一位教育家立碑立言。

    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张伯苓实现他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而坚定的教育信念,又来自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执著期盼和岿然不动的定力。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他就说过,我日夜所努力所希望者,欲二三十年内在世界史中,有一章是“新中国之觉悟之崛起”。张伯苓的全部教育奋斗史即立足于此。

    把教育的情爱播撒校园

    学校是张伯苓的第二生命,学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从外地归来,或从国外归来,不先回家看妻儿,而是先到学校看师生。平常在校,他不是一头扎在办公室里,而是常到学生寝室、教室走走,或者找学生谈话。每周的“修身”集会,照例都给学生讲话,从国家大事到人格养成,从南开校史到校训校风,娓娓道来,入心入脑。周末也常常与学生在一起,或观摩学生排演话剧,或站在学生堆儿里观看球赛。新生入学,他能很快记住学生的姓名。南开中学满千人之前,张伯苓几乎都能叫出学生的名字,熟知每人的情况。对于具有特长或者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会格外给予关注。他把关爱、体贴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一抹微笑、一句规劝、一份理解,不只传递着温情和鼓励,也蕴含了学生在课堂未必学得到的人生秘诀。当然,他对学生的爱,更多还是体现在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上。南开以学生社团多、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而闻名。正如周恩来所说,南开的教育是自由活泼的。当时的南开教育不是现在的“应试文化”,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各方面的能力。

    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中曾说,教育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张伯苓对学生的爱就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池水。

    始终把教师放在重要地位

   张伯苓是教师出身的职业校长,深知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对一所学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南开大学初期就明确提出“大学最要者即良教师”。他是教师的朋友,尊重教师,善待教师,让教师当家作主,参与学校管理。后来张伯苓进一步提出,大学是学者为学问而聚集之所,吸引学生的最大力量是好教授。为此,要求南开各院系都要有相当的学术带头人,“才必上选,数必充实”,由他们组成教授团队的核心。同时强调选聘和引进人才要坚持“学行并茂,资质与学力兼长”的标准,而不能“论学不论人,重天才而忽略功夫”。张伯苓的教师观影响了几代南开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南开重视选拔培养优秀青年学者的良好风尚。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晚年在台湾发表纪念张伯苓的文章,其中特别谈到南开“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教研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的经验,认为南开在这方面确有极高的成就。所谓“予以教研环境”,无非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已。太多的功利色彩不利于青年学者健康成长,当今创新人才呼之难出,毛病恐怕就出在人才导向和教育价值观上。

    强调“三不”办学主张

    独立的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办学特色。张伯苓注重从自有的资源出发,突出特色和精品,坚持把适应和引导社会需要放在首位,构建有特色的学科和创新人才平台。他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坚守办学的底线,控制发展规模,量力招生,绝不图财扩招,不开“学店”,不卖文凭。他公开申明办学“三不”主张:一曰不偏——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二曰不私——清廉为本,以诚立校,不以办学为致富之门,不以办学为狩官之阶;三曰不假——不虚假招摇,不欺学生,不欺社会。“三不”主张既是校长的人格,也是学校的“校格”。南开凭此“安身立命”,也赖此赓续不衰。

    张伯苓的办学精神和办学成就,在拙著《张伯苓年谱长编》中都有翔实的记述。为了尽可能将一个全面、立体的张伯苓展现给读者,笔者多年埋首于故纸堆中,无论朝夕,孜孜矻矻,广事搜求。不仅获得了大量书刊资料,而且发掘了大量档案秘籍,仅未刊的张伯苓函札即多达3000余件;不仅追寻张伯苓的国内足迹,又远赴哥伦比亚大学访查张伯苓留美轶事,还从校友中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口述史素材。在此丰厚基础上,爬梳剔罗,辨析考证,去伪存真,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可靠。“年谱长编”在体例上也作了一些尝试,加入历史真象的细节探究与剖析,还原谱主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融史料与史识为一体,以期凸显年谱兼具资料性与学术性的功能。

    “年谱长编”或可成为真正认识张伯苓的资源,成为学习借鉴张伯苓办学精神的宝库。面对时下“娱乐化解读”历史人物的流风,耐心读一点年谱之类的书,也许是一味不错的清醒剂。(南开大学 梁吉生)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